分享

如果你是这些姓氏,其实你并非炎黄子孙,很有可能是蚩尤后裔

 汗青正浩 2020-04-29

北宋年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科举发榜之日,最有看头的不是那个骑着高头大马的状元郎,而是各地达官贵人们的“抢婿”行动。金榜题名的士子们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被众人争相抢去做女婿。这场轰轰烈烈的抢婿行动又被称为“榜下捉婿”。

风靡一时的“榜下捉婿”,彰显士子风范

北宋年间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一次科考过后,在榜单公布之日,一位刚刚及第的年轻士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十多个壮丁蜂拥围上,半推半就地走向一户人家,原来他被一个富绅看中了,预招他为女婿。紧接着,又跑来一位身着官服的人,赶忙拦住了他的去路,说道:“我只有一个女儿,愿许配给公子为妻,不知可否?”士子推辞道:“我出身贫寒,若能高攀,自然荣幸至极,待我回家与妻子商量一下,可否?”围观众人听后哈哈大笑,随即散去。透过这件事,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抢婿行动有多么疯狂!

我们知道,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这些中选的士子虽为饱学之士,但很多出身贫寒,身份卑微,竟然能入得了这些高官富绅的眼?而事实上,在宋朝真的可以!

宋朝为何会有如此奇特的婚姻文化?

名门望族之女愿嫁寒门进士?豪门大户之家去攀附贫贱学子?这在宋之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隋唐以前,还没有完善的科举制度,朝廷几乎没有给社会底层的人才入仕为官的机会。社会上流人物多出身士族门阀。何为士族?简单理解就是集金钱、权力、人脉、资源等各方面优势于一身的大家族。有的士族甚至能历经几个朝代,风光数百年。国家高层官职往往被他们垄断,出将入相者不计其数。朝廷用人任人唯亲,谁让权力掌握在士族手中呢。选拔官员不需要考试,要想上位全靠背景关系。人家有权有势当然提拔自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可以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结果朝堂之上,基本上都是那几个家族的人,关系盘根错节。

这样一个人的前途主要取决于他的出身背景,相反这个人的才能就不那么重要了。名门望族之家,即便是平庸之辈,也能入朝为官。而平民百姓的读书人,纵有满腹经纶,也很难有出头之日。

再来说婚姻方面。宋朝以前,上流社会的婚姻往往是政治联盟,自然讲究门当户对,强强联合。而平民百姓很难挤入他们的圈子。士族与平民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圈子。因此,达官贵人之女下嫁寒门学子这种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宋朝为什么可以呢?这要得益于朝廷选拔官员的制度和当时的国策。宋太祖开始推行文人治国的策略。而他们要的文人不是名门望族之后,而是真正有才学,有本事的人。选拔这类人才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个面向全国的公平公正的竞争。科举制虽然创立于隋朝,但在宋朝得以完善。它打破了以名门望族对仕途的垄断,给了社会底层的人才步入仕途的机会。英雄不问出处!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一步登天走进上流社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谓咸鱼大翻身,完成一次华丽的蜕变!

在宋朝,科举及第的士子直接被授予官职,无需再做其他考察。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国家高层官员很多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由此可见,科考士子真的是前途无量。

这就不难理解“榜下捉婿”这种奇怪现象了。这些寒门学子就是一支潜力股,今日金榜题名,来日便可登入朝堂,平步青云。要是能钓到这样一个金龟婿,女儿就成了高官太太,不仅光耀门楣,也为自家谋得一个好的依靠。

对文人的尊重与包容,成就大宋文化的繁荣

如果你是一位读书人,穿越到宋朝最潇洒不过了。因为宋朝给了读书人前所未有的荣耀与尊严!宋太祖曾明令“优待文士”、“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还把这个祖训刻到石碑上,警示后代皇帝。自太祖后,百年未尝诛杀大臣。朝堂之士,君臣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下商讨国事,文官之间的争斗也显得温柔许多。政见不同就大吵一架,斗斗嘴,但不会用卑劣的手段置对方于死地。比如,王安石与司马光就是一对政敌。司马光坚持反对王安石变法,朝堂上两人经常起争执。最后王安石气不过,把他贬到外地去,眼不见心不烦。司马光也气不过,异地相隔也不忘写信骂他,王安石也写信回骂,两人就这样互掐。后来王安石先行病逝。司马光也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但他为王安石之死感到非常痛惜。两人虽然政见不同,但彼此内心却互相敬佩。或许,这就是文人的情怀。

宋代上至皇帝下至朝臣,无不对知识分子敬重有加。不论出身门第,不看家世背景,只要有才学,便可受到重用。在这种政策的激励下,平民学子奋发图强,涌现出一大批人才。

宋朝很多名人出身贫寒,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比如范仲淹、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困,生活艰苦。但他们最终都凭借自己的才学,成为文化大家,国之栋梁。宋仁宗时期有一位状元,名王拱振,出生于平民之家,而且是单亲家庭,母亲一人拉扯四个孩子。作为长子的他,从小便非常懂事,帮助母亲分担家庭重担,可想而知他一路走来的辛酸。而他聪慧过人,敏而好学,品行高洁,才华出众。科考文章深受仁宗赏识,进而一举夺魁。宋仁宗钦点他为新科状元,让他成为天下读书人的表率,给了社会底层的寒门学子莫大的鼓舞。

在这种开明的国策和统治者的积极引导下,宋朝各领域人才辈出。北宋文坛,群星璀璨。有所作诗词传唱度极高的大文豪苏东坡;有流芳千古的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词苑千载,艳压群芳的才女李清照;有忧国忧民,浩然之气的范仲淹;有一生写诗数万首的爱国诗人陆游;有征战沙场的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有身居庙堂的婉约派诗人晏殊……

如果你认为宋朝人只会写诗作词、舞文弄墨,那就大错特错了。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出自宋朝,分别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由此可见,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甚至一度领跑世界。

如果深入研究宋史,你会发现,宋朝在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这要感谢宋朝对文人的宽松政策,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畅通的仕途之路,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为国效力的机会。史学家陈寅恪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重文抑武,失去平衡,宋朝终将走向衰落

前面一路吹捧宋朝,或许很多人不服气。毕竟宋朝有过屈辱的历史。我们客观地评价宋朝,的确有辉煌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过于偏激,致使上行下效,当时的社会风气也被带偏了。世间流传很多俗语,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等,都体现出对文人的追捧,对武人的轻视。这样就使国家发展失衡,一方面高度发达,而另一面出现了短板。

我们再从军队管理制度上来看。宋朝习惯打压武将,为了削弱其势力,想出各种花样。比如,宋军中的主力禁军,除驻守京师外,规定每一两年要轮换一次,到边地去戍守。将领频繁调动,致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很难发生叛乱,使国家内部稳定。但也留下了隐患,因为这样的军队战斗力着实让人堪忧,抵御外敌上肯定会吃亏。宋朝还一度让文官出任统帅,文官加个将军衔,就可以带兵打仗了。虽然不乏有一些优秀的文官将领,像范仲淹、辛弃疾等,但这样文武兼备的人毕竟是少数。

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造就了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但也导致了军事的孱弱。一个国家富裕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武力,必然受到外敌的“青睐”。而没有保家卫国的强大军队自然就守不住这份家业。面对强敌入侵毫无招架之力,最终只剩下半壁江山。

从“榜下捉婿”笑看大宋朝堂,宋朝相比其他朝代似乎有些特立独行,然而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

《宋史》《宋代“榜下捉婿”之风及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