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徐州日报 汉风周刊》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个厚重的快递包裹被送到徐州工程学院,打开层层包装,里面是精装的28册《江苏艺文志》(增订本)。虽然此书已于去年10月的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发布,然而在世界读书日收到全套样书,令徐州卷的增订者、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薛以伟教授难掩激动。 “整理研究文献典籍,传承中华文脉,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徐州艺文虽然与苏南书香城市无法比拟,然而在这次增订过程中,增订幅度超过其他城市。”薛以伟称这项工作是“继承目录学鼻祖、彭城人刘向的目录学传统”。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编纂书目的意义在于摸清古籍家底, 整体呈现文化景观, 探求文化发展脉络与特征。 《江苏艺文志·徐州卷》(增订本)的 出版意义, 不仅仅是为学者的研究解决了 到哪里找书的难题, 更是对徐州文脉的一次 摸查家底的检索和保护。 出版背景 江苏文脉十年工程 000 201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纂一部总规模在3000册的《江苏文库》。文脉工程是江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全国同类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 《江苏文库》由书目、文献、精华、史料、方志、研究六编构成,其中的《江苏文库·书目编》包括三部目录著作:《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江苏地方文献书目》(修订本)、《江苏典藏书目》,分别是“江苏人写的”“写江苏的”和“江苏藏的”书目。 中国纪传体史书﹑政书﹑方志等,将历代或当代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谓之“艺文志”,这是我国特有的目录类型。艺文志的编纂,对搜集历代图书文献、考订学术源流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和最为直接的信息来源。 《江苏艺文志》初版于1995年,2019年增订本遵从江苏现行政区划的原则对分卷进行了调整,每个设区市一卷,共计13卷28册。 徐州古籍相比江南较少,究其原因,1995年版《江苏艺文志·徐州卷》主撰、江苏师范大学赵明奇教授在前言中写道:“徐州此前向无‘艺文’专志,地方志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考’亦残缺疏漏甚多。一者徐州兵家必争之地,处此要冲,金石俱焚,文献几存?二者北宋以来黄河夺泗,水患频频,波涛之下,房舍荡然,安有完书?” 《江苏艺文志·徐州卷》原收入作者479人,增订本收入作者832人、著作1783种,增补馆藏信息数千项、公藏或散落于城乡的现存家谱百余部。艺文志的增订,不仅反映了徐州地域文化,同时也反映出徐州作家和学者的水平,许多徐州人的著作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江苏文库》自启动至今,已出版268册,《江苏艺文志》系其重要出版成果。同时还担任《江苏文库·史料编》副主编的薛以伟说,按照出版规划,今明两年,《江苏文库》年出版将不少于200册,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有幸参与江苏文脉工程,乃一生难遇的机会,唯有全身心投入,方不愧于学者的良知。 徐州艺文 汉代著述青史留芳 000 纵览徐州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不仅有刀光剑影的悲壮史和大河横流的血泪史,更有璀璨的南北文化交融史和荟萃人文的创造史。薛以伟说:“从时代上看徐州艺文,两端丰厚,中间薄弱。两汉时期作为13位刘姓楚王和5代彭城王居地的徐州著述颇丰,虽经时代动荡、岁月淘洗,尚有大量残篇断简存世,后人的辑佚虽非原貌,依稀管窥一二,其质其量不输苏南。清代和民国初期徐州地处南北、东西水陆交通孔道,文化大兴,著述亦丰,著录书目和现存著作最多。” 作为汉家根脉地,徐州在汉代形成了自己首个文化高峰,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汉初丞相萧何曾在未央宫殿北主持修建石渠阁、天禄阁,尽藏前朝图书、档案,有学者誉之为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档案馆。 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曾在天禄阁整理经传诸文诗赋,为每种书编撰叙录,汇成《别录》,开创我国目录学先河。汉哀帝时,其子刘歆子承父业,把皇家藏书加以校勘、分类、编目后写成定本,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这些都奠定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基础。 对于刘氏父子的作为,书香徐州形象大使、徐州文史学者田秉锷评价说:“刘向、刘歆的工作,就是为天下人整理图书,且开示‘读书目录’。由此,他们成了中国的‘图书馆学’开创者。”“徐州人读书、写书,亦如做人,每以‘大器’称著。当徐州人以‘帝王之乡’自诩时,并不排除几分粗犷、几分盲目,而高屋建瓴的意度,终也不可轻易抹杀。刘向父子的例子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有条件坐拥书城,可以读尽汉代中期所有的皇家典籍。提要性的《别录》《七略》之外,刘向还编著了《说苑》《新序》《列女传》等,那都是梳理、穷尽了古代典籍后的精编精选。” 000 彭祖园刘向刘歆父子雕像。 除此之外,汉代的徐州艺文中,《新语》为西汉陆贾的政论散文集,主张“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强调人主必须无为,为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立了基本模式。《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盘点摸查 集合徐州众家之力 增订本比上版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内容,薛以伟将之归因于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之上:“1995年版《江苏艺文志·徐州卷》在赵明奇教授的主持下,首开徐州地方艺文志先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公藏图书馆目录尚不健全、图书交流信息尚不发达和网络技术尚未普及使用的种种困难之下,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筛查徐州艺文信息,撰写著者小传,奠定了《徐州艺文志》的基础内容和主干脉络,可谓功莫大焉。” 地方艺文志不仅对研究地方文献有重要价值,是江苏文脉工程最基础的工作,而且对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深入开发文化资源有着重大意义。为查清徐州地区已佚和现存的宝贵文化遗产,许多年迈的文史工作者热心提供线索和材料,地方文献收藏家无偿提供古籍书影。笔者曾跟随增订者走访了徐州市及县(市)区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查访古籍、家谱,访问耆老,收获了一路的感动: 邳州文史学者程荣华先生 徐州著名藏书家时有恒之子时善刚先生热心引领,在江苏师范大学泉山校区“时有恒先生捐赠藏书室”全程陪同帮助查找;邳州文史学者程荣华先生不但亲笔拟好所存邳州艺文信息及著者小传,而且专程到乡间翻拍书影、补充资料;沛县文史学者黄清华先生多次补充、撰写沛县籍著者书目;徐州史志学会会长李鸿民、副会长李世明两位先生提供史料从无保留…… ![]() “在徐州百余位学人的共同努力下,《江苏艺文志·徐州卷》(增订本)终于有了现在的厚度,虽非苏南诸城艺文志可比,然而对徐州而言,我们大家已尽心、尽力。”薛以伟感慨道:“徐州曾经有过汉代文化的辉煌,文化复兴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徐州古籍因稀缺而弥足珍贵,虽虫蠹鼠啮,残章断简,亦应珍视。徐州古籍的寻找与保护、徐州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 访谈 江庆柏,《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江苏文库·史料编》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曹培根,《江苏文库·史料编》副主编、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徐州的这些著作, 对中华文脉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 记者:请问《江苏艺文志·徐州卷》(增订本)部分在江苏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徐州的汉代艺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分量? 江庆柏: 在整个《江苏艺文志》(增订本)中,徐州卷的篇幅所占不大,但从江苏文化发展的源流来看,徐州作家的著作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些著作在我国文化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例如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安的《淮南子》被近代学者梁启超称誉为“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著作。《淮南子》也反映了刘安本人的思想,是战国至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刘向的《新序》《说苑》记述历代帝王故事、诸子言行,借以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并有不少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四库全书总目》评《说苑》“议论醇正,不愧儒宗”,亦是赞誉有加。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刘向、刘歆父子在我国古代目录学建设方面的成就更为重要,也更值得重视。刘向著《别录》是我国第一部解题性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书,刘歆所编《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别录》和《七略》总结了社会已有的思想成果和学术成果,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图书财富。受其影响,历代封建王朝都特别重视图书建设,设置有专门的藏书处,并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整理、保管图书,编制目录,这对中华文脉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汉代的徐州艺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请问原因是什么?徐州在汉代以后还有重量级著作吗? 江庆柏: 刘邦政治集团在彭城的崛起,奠定了徐州地区文化的坚实根基,成为我国汉文化的发祥地。这个时期的著作情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都和一定的政治集团有着各种的联系。这些著作的作者或组织者,有许多就是最高统治者的戚族。这种情况不难理解。 在雕版印刷术产生之前,文献的流传极为原始、困难,因此有机会接触到藏书的人,其写出著作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例如刘向、刘歆父子,都有在宫廷看书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得到的。《淮南子》的编撰,更是主持者凭借着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相应的号召力,集结了一批文人、学者共同完成的。 从西晋末年、东晋初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南方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方社会的文化水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正是从隋唐以后,江苏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出现了一个著作的高峰期,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而这一时期的徐州,缺少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的支持,著作情况相对滞后。 唐代彭城人刘知几的《史通》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著作。《史通》系统考察了唐以前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程,明确主张历史著作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史书编纂必须实录直书。《史通》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 记者:请问徐州的传世名著还将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有哪些体现?《江苏艺文志》(增订本)煌煌28册,一般读者无力购买,将来每个市还会出版单行本吗? 江庆柏: 2015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启动“江苏100部传世名著”评选,刘安《淮南子》、刘向《新序》《说苑》、刘知几《史通》都被入选。 在目前实施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江苏文库》的编辑出版中,《江苏文库·精华编》选取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各类文化形态中具有代表性、对国内外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江苏籍学人的文化学术成果100—200种进行整理。刘向撰《说苑》《新序》,以及刘向编纂的《楚辞》《战国策》,刘安编著《淮南子》、刘知几《史通》、刘知几次子刘餗撰《隋唐嘉话》等都收入在《江苏文库·精华编》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徐州地区的著作对江苏文化、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 凤凰出版社这次出版了整套《江苏艺文志》(增订本),以后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版各市卷本。 记者:江苏有以苏州为代表的“吴韵”和以徐州为代表的“汉风”两种文化,《江苏艺文志》的苏州卷达9册,而徐州卷不足1册。苏州和徐州卷体量上的差别,是否反映江苏两种文化的差别? 曹培根: 人称江苏文化以“吴韵”与“汉风”为代表,但并不代表江苏历史文化的全部,同样江南文化并不代表吴文化的全部、徐州文化并不代表汉文化的全部。或称“吴韵”温婉,“汉风”雄浑,只能是某一时空点风格的概况,不代表区域全部风格。 一地有一地的学术文化。学术文化跟人物有关,特别是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吴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吴文化、汉文化处于不同的时空点,而中华各区域文化不断交融发展变化。 由于区域自然条件、战争等人为因素,人口、大族盛门不断变化,区域学术文化出现变化。《江苏艺文志·徐州卷》两端丰厚而中间薄弱,《江苏艺文志·苏州卷》集中在明清时期,说明徐州、苏州不同的时空点的学术文化是互为补充的。出现在不同时空点的学术文化现象是没有可比性的。 徐州艺文的缺少,也与连年战乱、水灾、人祸有关系,不利于古籍保存。近年徐州通过举办中国·徐州首届藏书文化高峰论坛、古籍普查等活动,古籍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探求中华文化起源 保护民族传统基因 关注前沿学术研究 分享人文思想光芒 《汉风周刊》每周四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