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的铜胎掐丝珐琅彩 铜胎掐丝珐琅彩的鉴定方法

 山东臻宝阁文化 2020-04-30

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介绍下清代铜胎掐丝珐琅及铜胎掐丝珐琅彩的鉴定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代铜胎掐丝珐琅特点:

景泰蓝艺术是中国宫廷独有的艺术,元朝人打到欧洲的时候,从欧洲将技艺学回。进入中国以后,被中国宫廷所重视。我们所有的艺术形态,都是官民共享的,比如陶瓷、玉器、家具,式样虽有所不同,用途却大同小异。唯独景泰蓝从元明清三朝没有流落到民间一步,所以景泰蓝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艺术品。

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的、高级的珐琅器工艺品。又习称“景泰蓝”,乃是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无论是在器形、纹饰、色彩等方面都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淡白微绿的天蓝,如琉璃般凝重的钴蓝,以及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均无一例外地用来做底色,形成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色彩清新雅丽,给人以高贵华美的艺术享受,故而被人称之为“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景泰蓝是我国珐琅工艺的一部分。在我国流行的珐琅工艺,可以按照釉料的装饰工艺方法不同而分为三种。一种叫做“铜胎嵌丝珐琅“,即习称的“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焊上细铜丝盘曲而成各种纹样,再填嵌各色釉料,经烧制、磨光而成;第二种叫做”铜胎錾花彩釉绘珐琅,即在铜胎上錾出花纹,再点彩釉烧制而成;第三种叫做“铜胎彩釉绘珐琅”,即在铜胎上直接用釉料绘制而成。而景泰蓝经过我国历代艺人的努力钻研,融合了我国瓷器、铜器、漆器等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成为珐琅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金属胎珐琅器是以金属制胎,用石英、长石为主要釉料烧炼成的五彩缤纷的珐琅制品,按制造方法和工也特点,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大类。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起线珐琅的主要品种。起线珐琅还包括錾胎起线和稍后出现的锤 起线两种,掐丝珐琅和錾胎起线珐 大约在13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画珐琅,俗称“洋瓷”,大约17世纪初传入中国。这两种不同特点的珐琅制品传入中国后,其技术也随之为中国工匠所接受。并很快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工艺品。由于金属胎珐琅器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所以这种珍贵的珐琅制品开始很长时期主要在宫廷中中制作,供皇帝及皇室享用。也有少量珐琅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恩赐给王公大臣,民间则很少流传。

铜胎掐丝珐琅彩的鉴定方法:

铜胎掐丝珐琅彩器型与风格:

明清掐丝珐琅器的器型,总的发展趋势是体积与形制由小到大,明代掐丝珐琅器以陈设、祭祀性用途为多,有较多的仿古青铜器的制品,如鼎、盘、匦等。清代的掐丝珐琅器,器体从康熙时期开始逐渐增大,器型复杂多样,用途广泛。除了仿古器之外,还加入了西洋器物,如西洋仕女杯碟等。另外,还有一些立体人物及动物,人物题材的图案以儒、道、释为主。

关于明清掐丝珐琅器的风格,杨伯达先生认为,明代宣德掐丝珐琅器,构图严禁,掐丝生动活泼,格调典雅;嘉靖掐丝珐琅器构图繁密,掐丝粗扩,色调对比强烈;万历掐丝珐琅器图案繁复,掐丝潦草,色调热烈,风格与前期有较大变化。清代的掐丝珐琅器,顺治时期在图案、掐丝、釉色等方面,较多地保留着明末韵味;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器,分别有细丝淡釉、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三种类型,代表了康熙朝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的工艺特色;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器,不仅图案中的枝蔓多用双勾掐丝,而且首次使用了以金为着色剂的粉红色釉料,并成为种主要的釉料。与突出的鎏金装饰相配,增加了皇家的富贵气派和金碧辉煌的

艺术效果;嘉庆时期的掐丝珐琅器沿袭着乾隆时代的风格,没有出新;道光时期的掐丝珐琅器虽传世品极少,但在存世的几件作品上,可以看出其在掐丝施彩与图案造型上,均接近乾隆晚期的风格

铜胎掐丝珐琅彩从纹饰上鉴定珐琅器:

在掐丝珐琅器紋饰图案上,有两个方面要考虑:一是器物上的纹饰图案特征;二是组成纹饰图案的掐丝工艺。曾有学者对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上的主纹饰图案'缠枝莲紋'做过比较分析,指出其不同的特征:元代末期和明代早期的缠枝莲纹,布局疏密有致,图案线条全部用单线勾勒,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代中晚期的缠枝莲紋,布局趋于繁縟,开始以双线勾勒廓,花瓣趋于瘦尖,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缠枝莲紋,布局繁密规基本以双线勾勒轮廓,枝蔓弯曲,极具图案性。

在表现纹饰图案的掐丝工艺方面,明清两代的掐丝珐琅器也有不同的特征。明代掐丝珐琅器中,很多都出现断丝现象,有的是垂直整条断开,有的则从中分裂,一条丝分裂为两条,而清代掐丝珐琅器,由于铜质精纯,烧制与打磨技术的提高,极少有断丝的现象。

另外,形成图案紋饰的掐丝,明代多用焊剂焊接到器胎上,焊剂熔点低,在烧制时,往往溶流到珐琅釉料中,影响到珐琅釉色的纯洁度。清代则多用植物性胶水把盘丝粘附在器胎上,不但粘得牢固,且不影响珐琅釉料的纯洁度,保持了珐琅釉的最佳呈色效果。

从珐琅釉料上鉴定珐琅器:

明宣德早期以及宣德以前的掐丝珐琅器,通常以浅蓝色作地,釉色鲜艳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明宣德晚期开始,广泛应用宝蓝色作地。万历年间,又出现以淡青、白色作地,珐琅色釉品种有所增加。清代虽珐琅色釉品种更多,但皆不透亮。明代掐丝珐琅器的制作,由于所用的珐琅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高,且烧制时冷却时间较短,无法将烧制时所产生的气泡及时释放出来,因而掐丝珐琅器的表层,常有许多砂限。砂眼多,影响美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工匠们发明了 '蜡补'的方法。所谓'蜡补',就是用白色石蜡加入所需要的色粉,制成色蜡,然后填入砂眼之内。在明代中晚期的掐丝珐琅器中,蜡补现象最为多见。清代乾隆年间, 珐琅工匠受瓷器釉料制作的启发,在珐琅釉料中加入适量瓷土,减少硼酸盐用量,并在烧制过程中,适当地把冷却时间延长,使气泡能在珐琅料凝结之前释放出来,因而清代掐丝珐琅器器表的砂眼极少。

从款识上鉴定珐琅器:

目前所见带有纪年款制的掐丝珐琅器,明代仅有宣德、景泰、嘉靖和万历四朝,清代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六朝,而大量的各朝掐丝珐琅器都无款识。综合来看,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不外乎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

铜胎掐丝珐琅彩制作工艺复杂,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景泰蓝有一百多道小工序,六道大工序,这不可能一个人都会。同样的,铜胎掐丝珐琅彩的鉴定方法也是需要多加的学习才能准确的去鉴定鉴别铜胎掐丝珐琅彩。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