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系列】论“中”字

 慎不二 2020-05-01

  一日,闲暇无事,忽发灵感,一些平常从没有重视过的问题出现在我脑海之中。

我们为什么被称为“中国人”?

古圣贤造“中”字的源起依据是什么?

其字的出现给人类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中”字里到底蕴涵了多少深意?

我们今人对“中”的真实认知究竟有多少?

......

我一下子惊呆了!竟然有这么多问题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而我平时却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这不恰恰契应了古圣人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吗!可能许多人和我从前一样,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如此以来,愚翁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一个“有问题”之人。我想许多世人,可能都存在着这样一个不该存在的问题,大家是否也自然的变成了“有问题”之人!

有感于此,近几年,我搜集阅读了大量资料,很下了一些工夫。然遗憾的是,却少有涉及到这方面的书籍。从字典上所搜集的一些资讯,似乎都是在用的层面上解读,少有从本源的角度来诠释。比如《古代汉语词典》上对“中”字的常用之义有以下几种解读:

①内,里。

②内心,内情。

③中间,当中。

④正。

⑤一半,半。

⑥中等。

⑦适当,适中。

⑧射中目标。

⑨符合。

伤,中伤。

随后我也走访了许多学者及专家,以及一些被称之谓“修行人”的隐者,结果是许多人和过去的我一样,同样少有人真正的思考过以上这些问题。随后我希望能通过网路上收集一些资讯,可结果也不尽如意。虽有一些论“中”的文章,但多数仍在用的层面上解读扩展,少有从根本上探究的专著。也就是说,大家写文章常常都在用“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中国人”等词语,但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中”字的源起及其内涵。偌大的世界,难道真的就没有知此概念者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称之为“中国人”,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也就是说,生为“中国人”,却不知“中”字所表达的涵义,如此稀里糊涂地做“中国人”,难道不是一种悲哀的人生吗?坦率地讲,愚翁我渴望觉悟,不甘做一个稀里糊涂的“中国人”,有疑我必要问。学问!学问!学是通过问而成就的。古人云“勤学好问”,愚翁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勤学好问”之人,而非一个“有问题”的“迷人”,以不负先人之教诲。

上苍恩典!功夫不负苦心人。机缘成熟,当我在阅读《中庸证释》时,被其中的一段话给启发了。现将启发我的一段文字摘录于此,与有缘朋友做个分享,同时印证一下愚翁我之感悟是否合理。

其文如下:

《中庸证释》

“中者,示道者也。道凭物而明,物以中而合道。故守中用中,为人明道也。天地氤氲,二气化醇。二气如环,相抱成形,不失其正。内外和凝,永生不漓,悠然天真,此即中之体也。盖二气即分,阴阳以名,而太极成焉。太极者,半阴半阳,相环相抱,动而入静,静而出动,动静不失,阴阳乃和。故太极形始於 乃变为,即阴阳相互之体也。阴生于阳,阳翕於阴,二气始终,纯然至凝。故太极既成,二气胚动,而五行生,五德相交,化育以成,而万物生焉。此物字概物而焉,不仅指形色者也。故万物始於太极,即太一也。礼曰: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一节,即言造化之情也。太极既以道而分阴阳,则欲知太极,不可验之阴阳,亦犹欲明道者,不可不求之太极也,儒家以太极明道,即此理也。

中者,太极也,象形。左为阴,右为阳,中以文间之,即示二气之分也。古人未传太极图,人嘗疑为后世伪造,岂不知中者即其图也。古人以画代字,盖初无分别也。伏羲八卦,亦画亦字,至其后,始以乾字代画,坤字代画,非另有物也。人知之名乾,之名坤,而不知即乾,即坤,上古固无乾坤二字也。中字亦然,上古仅有太极之图,而无中字。后人以为中,而忘其形,是重字而轻画,失古人义也。古人言文简略,有画即无所用字。后人(指今人)就其画而皆为之字,使古人象形之画不可复识,岂文言趋于繁复之害乎!惟其简也,故明为极或曰一。书中所见,如《大学》用极,《道德经》得一,皆指此也。古文极作亟,亦是象形。而中字即由而变成者,考古文字,尚可得其真相也儒教以中状道,而即以示道之本体。故明道者必守中,行道者必用中。

后来愚翁我又有幸阅读到《易经证释》一书,从中也找到了同样类似的信息。其文是:

《易经证释》

“夫易象者,言天地既生之后者也,故取象自太极以下。而八卦也,六十四卦也,三百八十四爻也,皆两仪四象既生之后事物也。重在既变之象,故名曰易。

易,变易也。而易有太极一语,即明示所自始也。易字不必指书名,当以卦象变易之义释之。有字不可属于易经解。当以自无入有之义释之,盖言易之言变易也,必自其变所始考之,言变者必徵于有物之初。而始有者,即变之始见也。则太极者,即万有之始,亦万变之宗。故言变易,而明变化之源,言自无之有,而明有物之始,自当溯太极而为全易之根本。则易有太极一语,其意义至深切著明也已。若视为易经有太极,则不合矣。

太极非物也,言易虽自伏羲,而太极之有象,则天地之先也,故太极不得视为易所有无者也。要知太极之象,传之久矣,伏羲时画之为‘一’,无此图也。后圣渐由伏羲之‘一’,演之为圆圈,以示其体。又有圆圈之象,演之为,以明其用,即Ф(中)字所自出也。后更演之为黑白交互之象,以明两仪既生,二气之周流不尽,而以证天地生化之序。乃合易象八卦之图,此今世所传之太极图也。图之为象,在明其体用,黑白之图,有用遗体,尚非全也。必先有浑圆明澈之图,以象其本来元气;合以黑白交环之图,以象其动静生阴阳。于是体用皆全,变化自见。如易之卦象,自一生 ,自 生四象八卦,皆有序也。若不循序观之,则不知八卦所自来,又何以明卦象之体用与变乎?

故一者,太极也; 者,两仪也。八卦皆自是生化者也,古人言文尚简,况当画卦之时,尚无文字,所有之象,仅八卦与六十四卦。虽有太极之象,而未用图,又未以列于卦象前后,不过口授之后人,知其有所始耳。”

  从以上文字中,愚翁我感悟到,原来中国之“中”字是由太极图演化而成。也就是说,传统之儒教以“中”字来状自然之道,模仿道,即以“中”字来诠释道之本体之形与初动之功能也。即道有动静两种状态,在未动之前,古人以象之,示浑然之气;待其初动,则以示其已生两仪之象,而“中”字之由来,即仿推演而成。即“中”字最早所呈现给人类的信息,是表示太极初动而生化万物的图像文字。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论,理解了“中”字的内涵,等同于认识了宇宙的形成,天地的产生及其所有之变化规律。

感恩呀!古之圣人,以一个“中”字,将宇宙所有规律、原理、信息等各种文化内涵,尽皆纳在其中,留给我们这些后世子孙来感悟、应用,从而达天人合一之境,圆满人生之旅程呀!

愚翁自当珍惜之!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关注“愚翁说事”公众平台,将会收到更多原创文章,更多干货。

学习真正的文化,开启智慧之门,从关注“愚翁说事”平台开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