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品读︱感悟《论语》智慧:圣人三愿

 “六一”居士 2020-05-01
传递语文知识,专注教育话题
高考志愿指导,校园文学展示
敬请关注,欢迎咨询,感谢分享


(渔舟向晚搜集整理)

圣人三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一、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二、译文

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道:老者使他安乐,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

三、赏析

本章中子路、颜回、孔子三人,各代表一种境界,从而形成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三层境界。下面让我们逐层分析这三个境界。

首先是子路的义的境界。

因为子路此人性格鲁直,因此顺此性格进行自我道德修养,那么若在生命的极限内所达到的必为此种境界。此种境界之人,虽未达仁圣,但却唯义所适,疾恶如仇,把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但却只能止此。要想跻入仁人之列,则必须学会变通,改变性情,使义之行为,由外转内,由显变隐,由外露变深沉。而子路此人,性格过于显明,所以难以变通,只能登堂,而入室则万难。因为他不会当义则义,不当义则不义,由气质之义转变为内在理性之义。故境界很难突破。
 
其次是颜回的仁的境界。

若把子路的境界称之为义,那么颜回则已达仁,而其工夫则在维护此已得之仁心,莫使丧失,故可称为不违仁。此时之颜回已经完全把握了自己的生命,突破了人的气质、性格、肉体欲望等对人的束缚,已经获得了生命的自由。一个人一旦把握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事来随应,出之自会有天则。他知当止则止,当行则行,分寸在不把握中把握得恰到好处。其道德也转入了深沉,达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但也仅仅是做到内在德性的纯化,还未保证德性与德行的合一,还需小心呵护,才保不失。同时,其生命还是收敛的,尚未开放开来。
 
最后是孔子的圣人境界。

若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圣人则是已达仁智合一、内外合一之境。对内仁心充足,对外发而为行,自然随心所欲,无丝毫阻碍。孔子此时之境界,已完全进入了自由。不用象颜子一样还需维护,而夫子之生命已与仁合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其时圣人完全与天合一,仁心开放,全天下无一物不在其所怀之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