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DavidCCH 2020-05-01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学习书法选择字帖为什么要法乎其上?”这个问题提的相当好,是一个书法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书法理论问题。

我们学习书法,经常要说到“法乎其上”,那么,这句话从何而来?所谓的“上”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个品第概念?可能我们至今还是稀里糊涂的。

我们不妨就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角度谈谈“选择字帖”和“法乎其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法乎其上”源自何典

“法乎其上”是我们学习书法绘画等艺术的一个金科玉律,他明确告诉我们:有样学样,如果不学好样,后果非常严重。所以,“法乎其上”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艺术箴言。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不过,在大家津津乐道这个箴言的时候,往往引经据典,说出一大堆的经典。

我在网上看到的,就有好几种说法,例如《易经》说、孔子说、孙子说、唐太宗说、严羽《沧浪诗话》说等等。

其实有人说《论语》中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句话,是没有根据的,《论语》二十篇中,没有这样一段话。但是,网上盛传的“法乎其上”来自于《论语》说法还是比比皆是,这纯属无中生有。

还有人说,《易经》中有“法乎其上”这句话,也是没有依据的。

无中生有毫无根据的,还有说“法乎其上”出自《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而《孙子兵法》十三篇中,也没有这样一段话。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但是,《孙子兵法-谋攻》里有这样一段话,与“法乎其上”的意思比较接近。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说,作为用兵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选择最大的战争利益。

孙子这段话虽然与“法乎其上”没有关系,但是,与“法乎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也许,孙子这段话对后世“法乎其上”有一定的影响。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己丑,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告诫太子李治说:“汝当更求古之圣哲王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这就是“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这么一段话的原始出处。《资治通鉴-唐记》贞观二十二年也记录了其事。

这是唐太宗在去世前,把自己写的《帝范》赠送给太子李治时说的,而不是《帝范》中的话。

所以,说“法乎其上”出自唐太宗的《帝范》,其实是不准确的。但是,“法乎其上”确实是唐太宗说的。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其实,唐太宗把自己写的治国经验都写下来,后来,经过整理就叫做《帝范》,并不是说唐太宗 写的署名叫《帝范》。《帝范》的意思是皇帝的家训。

唐太宗把《帝范》这本书赐给李治。目的在于希望李治继续沿着贞观既定的方针政策,弘扬“仁政” 发展经济民生,“永保社稷”。

第二,“法乎其上”是时间概念还是品第概念

我们在唐太宗“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这句话的语境中看得出来,唐太宗说的“上”是上古贤王的意思,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中”和“下”也都是时间概念。

“上中下”相当于唐太宗划分的上古,中古,近古。

中国有一种尚古的文化,以敬仰崇尚古人为最理想的美德和标准。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其实,古不如今,这是社会必然发展必然进步一个结果。但是,古人总是要美化古人理想化古代,所以,崇拜古人,其实也就是忠实于理想信念的意思。

这是中国特定的一种传统文化积淀,我们不必担心古人就甘愿永远拜倒在自己的古人脚下,古人改革的勇气也是巨大的。

还有说“法乎其上”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法乎其上”的观点,他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但是,我们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也没有找到这个句子。尤其是《沧浪诗话-诗法》这一卷中,也没有“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的这句话。

其实,假如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法乎其上”这句话,那么,“上”也是一个时间概念。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他在诗歌美学上,也是崇尚“古代”诗歌的,尤其对汉魏诗歌,推崇备至,其次才是唐代李白和杜甫。所以,如果“法乎其上”,按照严羽的说法,先学汉魏诗歌,才有可能达到李白杜甫这样的成就。严羽还一再强调,李白杜甫的诗,都可以从汉魏诗歌中找到影子。

所以,我们说“法乎其上”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高古”的美学,而不是时下的美学。

作为书法艺术,既有时间上的美学,也有品第的美学。我们在理解“法乎其上”的道理的时候,一个对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

第三,为什么“法乎其上,仅得其中”

如果按照“法乎其上”的原则,也就是学习最好,为什么不能达到最好的,只能达到“次好”的?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这个问题确实也是存在的,例如,我们初学书法,你不可能一下就把古人的东西都学到手,所以,临摹学习很多年了,仍然不如古人的书法,这是完全得到证明的。

即使我们长期学习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古人的水平的。

这是因为,我们学习的字帖,本来就是古人中最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本来就是超越了千千万万个书法家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是古人,但是,我们也只能达到相当于次古人一级的中等水平。

那么,由此推理,如果学习古人“中等”水平的书法,当然,书法成就就会更低一等了。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因为,那些中等水平的书法,本身的完美程度就不高,遗留着一些时代的不足,你学的时候,没有鉴别能力,把古人不足的地方也学上了,所以,比古人中等水平又差了一点,我想这是非常自然的结果。

所以,选择字帖,就一定要选择古人最完美的书法作为字帖,即使学得不是很到位,但是,还不会更不到位,成为最不到位的书法。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从时间上看,有一个“上”的问题。

例如王羲之比王献之“古”,颜真卿比米芾“古”。

同时还有一个书法艺术本身的品第问题。

例如同一时代时代,也有高下问题。不是越古越好,而是完美度越成熟才是真好。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比如说,《兰亭序》和《祭侄稿》他们在时间上是“古今”问题,但是,在艺术品第上都是完美的艺术,就不存在“古今”问题了。

那么,我们选择字帖就不是要以时间的“古”来论价,而是以艺术自身的完美来论价的。

例如,王羲之与赵孟頫之间的“古今”时间不知差了多个时代。但是,王羲之和赵孟頫的字帖,从艺术品第来说都属于“上”。

如果我们把时代的“上”和艺术品第的“上”搞清楚了,就算是真正懂得什么是“法乎其上”?为什么要“法乎其上”了。

第四,从崇尚时代到崇尚艺术,“法乎其上”不是绝对的

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最好的,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中国最早对书法鉴赏分级是从南朝庾肩吾在《书品》中提出的,他把书法分为上中下三等,又在上品中分上中下,中品中分上中下,下品中分上中下,共分类九等。庾肩吾说“小例而九,引类相附,大等而三。复为略论,总名《书品》” 。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以品级论书法高下优劣,以后,中国书法史上,都是以庾肩吾的这种方法分书法品级的。例如,唐代的李嗣真、张怀瓘都是这样分的。

所以,后来我们就把“上品” 作为最好的书法了。

这也是书法艺术学习引进“法乎其上”的原因。

书法的“品级”引入书法学习以后,“古代”就不是唯一的师法依据,而是“品级”才是决定书法学习的依据。

所以,古代书法家学习当代书法家,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例如,褚遂良跟欧阳询、虞世南学习书法,颜真卿学习褚遂良的书法。柳公权学习颜真卿的书法,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选帖“法乎其上”的“上”说的是古帖还是好帖

所以,我们说“法乎其上”不是一个绝对的时代概念,它还包括了书法艺术的“品级”、“品位”原则。

例如中国有“天下十大行书”的说法,这十大行书,从王羲之到宋代,时间跨度很大,前后有将近800年的时间。所以,“古今”差别很大。但是,这十大行书都是行书历史上的精华,从艺术品第看,当然都属于“上品”,是我们学习的首选。

“法乎其上”就是这样一个以艺术品质为核心的师法原则。所以,我们必须“法乎其上”,选择艺术品位最高的字帖学习。

但是,“法乎其上”也不是绝对的,很多书法家的书法学习视野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视野。

所以,也不排除选择一些与古人的艺术标准不一样的书法字帖学习书法。例如清代开拓的隶书、篆书金石学书法,可能古人没有过多已经过这些书法,但是,这些书法中同样也有“上品”书法,值得我们开拓书法视野。

但是,初学书法的朋友,还是先按照传统的书法字帖选择标准去临摹就可以了,等到书法基础丰富以后,再去寻找新的书法品位也不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