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膜性肾病的尿蛋白,为何这么难消除/赵国强:中医对膜性肾病的认识及治疗

 太平时光 2020-05-01

一、膜性肾病的尿蛋白,为何这么难消除? 

首先要了解关于膜性肾病的几个关键问题:

1、什么叫膜性肾病?

2、膜性肾病为何难以治疗?

3、目前治疗膜性肾病有什么新进展?

为什么叫膜性肾病?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该病理类型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病理特征。

膜性肾病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膜性肾病主要是由红斑狼疮、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乙肝病毒、肿瘤等引起。

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有关。PLA2R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损伤足细胞,引起基底膜增厚,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产生蛋白尿。

所以,膜性肾病是一种典型的免疫性肾病。

膜性肾病为啥难治?

临床上,根据电镜下的病理改变特点,将膜性肾病分为四期:

一期:免疫复合物沉积很少,基底膜结构完整。

二期:免疫复合物沉积逐渐增多,基底膜开始增生变厚,并且肾小球上皮细胞出现钉突样改变,足细胞受损开始严重。

三期: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出现不规则分层,足细胞损害严重,并出现足突融合现象。

四期:基底膜极度增厚,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

此时尿蛋白反而开始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出现了好转,而是因为肾功能开始下降了。当内生肌酐清除率降到一定阶段,血肌酐就开始升高了,膜性肾病也就发展到了慢性肾衰竭的阶段。由于免疫复合物不能有效消除,故蛋白尿难以消除。

膜性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传统治疗膜性肾病的手段,是足量激素消除尿蛋白,同时抗凝和控制高血压等并发症。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造成肾小球上皮细胞损害的罪魁祸首——免疫复合物——并没有得到清理。

一般来说,膜性肾病一期和二期相对比较容易见效,是因为免疫复合物沉积较少。但是,这并不代表免疫复合物得到了清理,所以虽然尿蛋白暂时消失了,但肾脏的损害仍然在持续。

到了三期,随着基底膜增厚和足细胞受损越来越严重,无论是机械屏障还是电荷屏障都遭到严重破坏,激素虽然能够强行抑制蛋白质漏出,但当激素减量到一定程度(通常是减到3片左右),就很容易复发。

因此,膜性肾病清理免疫复合物非常重要。

清理免疫复合物,可以利用中医“整体辨证”结合肾脏局部病理改变的“微观辨证”治疗理念,以传统中药为主,以民间治疗水肿的草药及其方法为辅,辅以涂擦、热敷、药浴等外治方法,一来可以保护受损的肾单位,二来可以清理沉积的免疫复合物。

所以,膜性肾病的治疗,在使用西医激素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治疗,可以达到增效减毒、缩短疗程和预防复发等目的。

对于不能使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患者,或对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或已出现明显激素毒副作用时,用中医中药治疗可以保护肾功能、减少或消除蛋白尿、提高生活质量。

二、赵国强:中医对膜性肾病的认识及治疗      (2018-10-31 )



膜性肾病又称“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一个病理学诊断名称。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改变是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继之以基底膜弥散性增厚,但缺乏系膜内皮、上皮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本病是一种针对正常肾小球上皮细胞膜上的抗原成分而产生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肾小球损害,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根据其病变发展的程度分为四期,其分期与临床过程相符。

膜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膜性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和青少年不常见,发病率在36—40岁,男性多于女性。据国外资料,膜性肾病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约占30%—50%,在国内发病率较低。本病起病隐匿,80%以上患者呈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和连续肾活检资料证明,本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相对良性的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形式是病情稳定,在数年之内无大变化。

中医病因病机

膜性肾病根据其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而言,可属中医“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其发生是由于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或肌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所导致。其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两虚为主,脾虚则水湿不运,肾虚不能蒸化津液,水湿内停,汽溢肌肤四肢而为水肿;脾虚失于升清,肾虚失于封藏,可致精微下泄而发生蛋白尿。故脾肾两虚既是其发病的直接机理,又贯系本病始终。据实则多表现为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实邪。此几类实邪既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促使病变加重、病程迁延及合并其它病症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成人多见。发病高峰为36~40岁,男性多于女性,多隐匿起病。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下肢浮肿。80%以上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呈肾病综合征,20%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约1/3患者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有持续性或间断性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少数患者发病初期有高血压,随疾病的发展约半数患者发生高血压,早起肾功能多正常,发病数年后,25%的患者出现肾衰竭。

膜性肾病的治疗

一、中医治疗,中医根据辩证论治,大体分为几型,1.气虚瘀水交阻,治宜益气化瘀利水。2.气虚湿热蕴结,治宜清利湿热,益气活血。3.阳虚湿浊内聚,治宜温阳活血,化湿降浊等。

二、西医治疗,应用ACEI和ARB类降压药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应用降脂药物,如疗效不好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如雷公藤多苷无效试用环孢素药等治疗,可加用百令或金水宝胶囊保护肾小管间质功能。

难点和关键:膜性肾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者,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单用糖皮质激素难以控制蛋白尿,需配合免疫抑制剂和中药治疗。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加重活血药物的使用,尤其是虫类药物的使用能够控制病情。但疗程较长,不可急于求成。西药ACEI和ARB对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都有作用;在抗血小板凝聚方面,潘生丁也有呈改善,但有效剂量较大,需每天服用300mg,对于此药有头痛等副作用的患者,需要缓慢增加剂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