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宋朝,为何“群星璀璨”?

 历史探奇 2020-05-01

近日热播的古装大剧《清平乐》,

以北宋为背景,

将宋仁宗赵祯的一生娓娓道来。

随着剧情的深入,

他身边的一众名臣:

晏殊、范仲淹、欧阳修、韩琦、

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司马光……

一出场,被网友戏称为:

“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

(背诵全文军团向你走来,就问你怕不怕!?)

在宋代,士人群体思想活跃,精英辈出,呈现一种水涨船高的整体氛围。用欧阳修的话说:士大夫“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而宋代文人“大俗大雅”的生活情趣,也呈现出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

那么,宋朝为何会“群星璀璨”?

一个政治不太行,甚至是积贫积弱的宋朝,凭什么会成为“士的黄金时代”?“雅俗兼备”的宋代士人圈,对生活有什么追求?

《清平乐》剧照

两宋时期,艰困忧患和繁荣辉煌交错并存。

在这种整体氛围中,士人群体构成的多元,生活内容的多元,思想意识的多元,艺术品味的多元,都成为当时社会的典型现象。

谈到宋代文人“大俗大雅”的生活情趣,势必涉及他们在当时的“生活圈”。所谓“生活圈”,是指文人生活的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氛围。

01

天下大势分为南北宋代所处的历史时期,始终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外部压力,事实上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夏、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两宋疆域图宋代是中国各主要王朝里疆域最狭小的,到南宋的时候,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作为宋金之间的边界,则更是偏安一隅。而北方民族的积极活动,给宋王朝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激发出某种活力。

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也有我们历来所说的“重文轻武”从而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事实上,赵宋王朝不可能轻视武力。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重文轻武”这个问题?“武”到底是“武略”、“武人”还“武力”?

首先,一方面,宋代立国是依靠武力而立国,就是“以兵立国”;另一方面,在和北方民族对峙过程中始终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以兵立国与消极防御并存带给宋代很多历史问题,包括基本战略格局: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宋廷以五代为鉴,禁军统帅出身的君主,管理军队的重心在于防范兵变。对于武将既有笼络利用的一面,又有深入骨髓的猜忌。崇文抑武,是朝廷任人取向,也影响到社会上的重文轻武风尚。

中兴四将图: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以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韩世忠的《临江仙·冬看山林萧疏净》为例,可以看出既有征战中壮怀激烈的慷慨悲壮,也有承平时往事如烟的慨叹与闲情。在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总体来说,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镇阳读书》,《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22b页)。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的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的精神。

02

“士风”萌出,士人的交游圈

《清平乐》剧照

从唐代到宋代,一方面社会形态、文化学术方面有非常清晰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当然也有走势上的明显不同。

这两者间的区别,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塑就了宋代社会、宋代文化的特点。

《西园雅集图》(南宋白描图)宋代士人的文化修养,在群体切磋中养育而成。他们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这是当时重要的人际网络。

宋代文人的“交游圈”在宋代的史集、古画里可以到很多记载。

北宋画家李公麟《西园雅集图》以及米芾所写的《西园雅集图记》,早为大家所熟知。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就是当年像苏轼、苏辙兄弟以及黄庭坚、李公麟这样一些菁英人物汇聚于驸马王诜园邸,赋诗、题词的盛事。

宋代文化氛围比较宽松,士大夫既关心学术文化又关心政治时务。学问中往辨析,切磋琢磨,临时事争抒己见,意气风发。

当时这些士人的交游活动非常兴盛。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期朋约友”相互会聚的场所。《梦粱录》的相关记录就提到:“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茶肆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

桂林龙隐岩摩崖石刻

不仅是在这些私人的花园、亭馆里,我们看到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也成了士人喜欢交游访友的去处,文人士大夫常常流连忘返于这种其乐融融的场景之中。

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总的来看,宋代文人可能从事形形色色的公务事任,进行多姿多彩的交游活动,也有很多独处的时间;在不同的空间场合、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发展出了丰富的生活方式,也展现出士人的多样性情。

《清平乐》剧照

03

大俗大雅,士人的涵养与意境

台湾“中研院”院士陶晋生先生在其《宋辽金元史新编》中,曾经做过这样的论断:“这一时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陶晋生《宋辽金元史新编·绪论》,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第5页) 

陶先生是从不同方面来论证的,我们今天不去讨论政治军事,仅仅就宋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言,应该说,受到了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

禅宗认为“佛法在世间”,持平常心,注重“当下”,这些思想渗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

这样的时代特点,应该与禅宗的影响相关,解道悟法者,行住坐卧运水搬柴处处是道;新儒学的兴盛,也强调天地之间无非是道,事事物物皆有理。

当时“游于艺”的观念,正是被置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样一种整体框架之下予以认识的。

世家书法VS文人书法

“雅俗兼资,新旧参列”(孙何《论官制》,见《宋文鉴》卷四三),是北宋名臣孙何向宋真宗提出的治国理政原则。

宋人的雅俗观,他们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理念中的雅俗情趣,给当时的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生活都带来了一种新的气息、新的趣味和新的活力。

简约,是宋代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绘画上、瓷器上以及其他许多器物上都渗透浸润着简约之美。南宋的刘安节在谈论治国理政方针时,也提出“王者之治”应该是“至简而详,至约而博”。

这种观念贯彻在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当时人而言,日常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很多原则都是相互贯通的。

我们看到,与隽永雅致的瓷器并存的,也有书写着“忍”、“招财利市”之类世俗字样的器物。

这种大俗大雅的并存融通,生动体现出贯通两宋的文化风情。综上可见,两宋时期,面对严酷的内外挑战与生活压力,士人民众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懈追求美好生活,创造出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与感人至深的精神遗产。

雅与俗,关系着宋人赡蔚丰润的文化意识;复古与创新,体现着宋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

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

所以,雅俗兼备或“游于艺”,既是儒家理念的实践方式,也是士人群体的一种理想的境界——这也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本文选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士人圈及其艺术实践》,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