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伏天,饮食宜淡不宜冷

 玄德玄同 2020-05-01

今天是中天开始,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伏”,代表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2017722~2017810 为中伏 20 天,天气在40度左右,夏日炎炎,阳气在外,身热汗出,中阳乃虚。此时须谨慎调摄,切不可贪凉饮冷。否则中阳一伤,其人即食饮难化。

 

易感人群宜清淡

夏季是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普通感冒、扁桃腺炎、咽炎、腮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大鱼大肉容易使人上火,内火容易感受外寒,从而导致感冒。偏食易引起身体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C,比较容易反复感冒。因为体内的维生素A不足时就降低了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从而使身体里的淋巴细胞不再产生免疫球蛋白,并阻碍了红细胞的更新。一旦感冒病毒侵袭,呼吸道粘膜的屏障功能就会被削弱,因此就容易诱发感冒。过多的食用高盐食物,可导致唾液的分泌减少,引起上呼吸道的感染;食用过多的高糖食物,可以消耗体内的水分和维生素,常引起口干舌燥,使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冒。因此,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多食蔬菜,适量肉食,多饮水以增加血液循环。合理搭配饮食,少吃油炸、盐制食品、戒烟限酒,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很好的预防呼吸道疾病。

饮食宜温不宜冷

胃的表皮有一层粘膜,能分泌粘液保护胃自身不被消化液消化掉。冷饮的温度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20~30℃,长期过量的冷食物进入胃,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粘膜层变薄,使保护胃的天然屏障”——粘液层受到破坏,导致胃的防卫能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力增加,出现粘膜水肿和糜烂,最终形成慢性胃炎。

中医认为 “胃肾喜温不喜凉”,冰冷食物对胃伤害大。人体的气血、五谷营养,都要靠脾胃来吸收运化;靠肾脏排除人体代谢毒素,所以保护好脾胃和肾脏。

伏天面食易消化

入伏后,正是麦子丰收的季节,以饺子、面条、烙饼为代表的面食大受欢迎。

 1、增加营养, 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大量出汗,对能量的需求增多。而入伏后,正是麦子丰收的季节,用新小麦做成的面食富含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容易使人有饱腹感,可以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

 2、面食好消化,伏天暑热难耐,人们常食欲不振、没什么胃口,而面食相对好消化吸收,汤面、炒面、捞面、焖面等各种不同吃法的面食还可增进人的食欲。

 3、天热出汗,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吃热汤面可以促进身体发汗,将体内的湿热排出,避免中暑。

发表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