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诗话劳作 | 劳动是一首永恒的赞歌

 已矣无 2020-05-01



佛法传到中国,禅宗祖师,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启了佛教的农禅并重的禅门习惯,并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
他们身体力行的劳动不仅让道场得以延续也僧众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让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普及大江南北,做出了重要奉献,直至现在仍旧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门中也有不少禅诗,以劳动作为题材阐述佛理禅趣。

1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两三碗,意在镢头边。


这是唐代高僧仰山慧寂禅师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刻画了一个看似不持戒、不坐禅,却整天饮茶、做农活的僧人,体现出了仰山慧寂学禅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领会禅意的思想。

乡村野趣,触目菩提。质朴的农耕劳作,也就是喜悦的禅悟境界,农耕之乐即是佛家乐。

2

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

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这是南宋著名禅僧虛堂智恿所作。虛堂智恿禅师从道场和尚得法,是临济宗第四十代,曾受高丽国王延请居住高丽八年。这首诗勾画出一幅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早春耕作图,是禅师清净心性的证境。

新雨、春耕、农忙,郊原渺渺、花草丛生,一切都洋溢着活泼泼的生机,绵绵的春雨淅淅沥沥,泥土散发着淡淡的芬香。禅师完全沉浸在春意盎然的喜悦和祥和中,而没有纤毫的机心杂念。

3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他也称布袋和尚,是五代时后梁高僧。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和白云。

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弘一大师曾说,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惟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劳动可以使人养成朴素节俭的美德。这与修行的目的是非常一致的。时至今日,佛门中依旧保持着出坡作务,正是通过劳动磨练、返照自心的最好时机。平时不易察觉的烦恼,亦可藉由人我交集,磨除内心的执著与习气。而对于人的修养来说,看重和参加生产劳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十二章经》云,得人身、具六根、生中国、值佛世、闻佛法等等,都是希有难得,唯有福报具足才能成就这些因缘。劳动也能增长福报,在修行的旅程中,福报如同燃料,有了能量才能前进,不愿弯腰劳作,志气再高、愿心再大,少了动能也只能望洋兴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