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错过了太多的美:你还觉得vinyasa只是体式序列吗?

 玉蝴蝶YOGA 2020-05-01

习练瑜伽的朋友对于vinyasa这个词大概不会陌生,无论是在阿斯汤加课堂,还是在流瑜伽课堂,它都会一遍又一遍在耳边响起。最近,甚至听说一些健身房的训练中也开始套用这个舶来之词。可若真问起到底什么是vinyasa?大家似乎又说法不一。

即便已接触瑜伽多年,对于vinyasa的理解依旧是云里雾里——是阿斯汤加中串联体式的固定序列,还是一种强调连贯流动的瑜伽风格?是配合呼吸和体式的练习模式,还是经过精心编排充满创意的串联序列?好像都是,又好像不太确定?模凌两可,摸不着头。诚然,要找到一个能够确切表达vinyasa内涵的中文翻译似乎并不容易,若非过于片面,则是流于表层。

作为如今瑜伽练习的核心概念,vinyasa这个梵文小词却又有着多重丰富的含义。当然,在这里,我们也无意于探讨出什么统一译法,因为在下面的介绍中,我们也会看到,其实随着语境的变化以及练习探索的深入,习练者们对于这一概念也会逐渐发展出各自的认识和解读。然而在这之前,去深入了解一下,当然,还有搞清楚一些扰人的“误解”还是挺有必要的。

🔅vinyasa内涵的理解与衍化🔅

根据平日瑜伽课堂上的体验,对于vinyasa最直观的理解大概就是配合着呼吸的体式流动练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帕塔比·乔伊斯创立的阿斯汤加六大序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出名且最具影响力的vinyasa了。而若是细细考察,我们就会发现,vinyasa的意义远不仅于此。

从其语义上来考量,vinyasa源于梵文词“nyasa”即“安置”,前缀“vi”是“按照特定的方式”, 因而,“vinyasa”就是“按照特定的方式放置事物”。

从字面上来看,vinyasa并不属于“瑜伽术语”。但其实“现代瑜伽之父”克里希那玛查亚在介绍瑜伽序列的书籍《瑜伽之蜜》(Yoga Makaranda)中已讲到,瑜伽与vinyasa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近来,哈佛大学宗教、梵语研究学者Christopher Tompkins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说法。

在传统密宗(Tantra)文献中,Tompkins发现如今风靡的vinyasa体系(即由克里希那玛查亚及他的学生们如帕塔比·乔伊斯、TKV.德斯科查和斯里瓦萨·拉玛斯瓦米等所传授),其实代表着一种15世纪以前密宗传统中日常瑜伽练习的延续。

按照Tompkins的说法,不同于如今大众对于“vinyasa即体式序列”的理解,传统中,vinyasa代表的是密宗仪式中的一系列步骤,这其中包含着体式的动态串联,但同时,这些体式还必须配合种子音节(mantra)、调息法和观想,按照特定顺序来进行。


【图注:早期密宗文献中的vinyasa序列】
©sutrajournal.com

而且,克里希那玛查亚也从未说过“vinyasa只是描述体式的序列”,相反,与传统一脉相承的是,他将vinyasa定义为“冥想、体式、调息法与收束法的共舞”,也就是说,不管是体式、收束法的练习都需遵循vinyasa的原则。

但随着瑜伽在全球的普及和风靡,vinyasa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1)vinyasa作为体式间过渡的小序列——迷你串联(mini vinyasa)

在阿汤或是流瑜伽的课堂中,老师常会说“接下来,做一组vinyasa”

初到课堂的学员大概会一脸茫然,这里的vinyasa其实指的就是基于阿斯汤加拜日式(Surya Namaskar)发展出来的一套串联序列:站立前屈(uttanasana)-四柱支撑(chaturanga dandasana)-上犬式(urdhvamukha svasana)-下犬式(adho mukha svanasana)。通过这样一组特定的序列,作为体式与体式的过渡。

【图注:vinyasa串联小序列】
©stylegirlfriend.com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串联序列,却能够迅速将各类体式串联起来,减少体式与体式之间转换的不畅,让整个练习更加流畅自然,比如从站立体式向坐立体式的过渡;而从身体能量层面考虑,这个体式串联也能平衡前面体式的影响,帮助身体恢复到中立位,并且有利于身体持续释放热能,从而更好地进行后面的练习。

2)vinyasa作为一种瑜伽风格——串联/流瑜伽(Vinyasa Flow)

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具有创新改革意识的老师掀起瑜伽创新的潮流。他们在阿斯汤加瑜伽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对体式、调息和唱诵的创造性编排,融入了音乐、舞蹈或武术等元素,汲取了一些佛教、中医或道家的理念,发展出更多不同的瑜伽序列,也形成自己独特的瑜伽教学特色,那便是如今的流瑜伽(Vinyasa Flow):吉瓦穆克提瑜伽(Jivamukhti Yoga)、能量流(Prana Flow)、力量流(Power Yoga)、火箭流(Rocket Yoga)等广受追捧的瑜伽流派,基本都属于这种风格。

作为一种新兴的瑜伽习练风格,串联/流瑜伽因其独具流动性、多样性、创造性及挑战性风靡全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流瑜伽中不同流派所教授的体式序列各具特色,但不变的一点便是对于呼吸与体式同步的强调,另外就是体式间的动态过渡

3)vinyasa作为一种练习模式——次第进程(vinyasa krama)

对于vinyasa的另外一种常见解释则是:针对特定目的,通过对呼吸、体式和冥想等瑜伽技巧的巧妙排序达至目标的练习模式。

克里希那玛查亚的儿子,同时也是瑜伽理疗重要传承者TKV. 德斯科查在《瑜伽之心》中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他表示:“‘次第进程’(vinyasa krama)告诉我们:只是向前迈进还不够,我们所踏出的每一步,都应以正确的方式,带领我们通往正确的方向。

在克里希那玛查亚的教导中,每个重要的体式(asana)都需要通过特定的vinyasa来练习,体式之间需要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过渡动作加以串联,最重要的是要配合有觉知的乌加依呼吸(Ujayi Breathing)。《瑜伽之蜜》中明确讲到:“每个重要的体式都需要通过3~48个vinyasas来完成,不能少于3个vinyasas。”

🔅为什么要强调vinyasa?🔅

两种课堂体验

相信许多习练瑜伽的朋友应该都曾有过类似的感觉,那就是在某位老师或是某门课程之后,身体各个部位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课程体式具有一定挑战让人充满动力,却又不会过度困难导致无法完成的沮丧或是受伤,练习过后肌肉骨骼富有能量却不疲累酸痛,精神既不消沉低落也不过度振奋,而是恰到好处的活跃,头脑清晰,心境平和,似乎有种自内而外的舒适和喜悦。

相反的体验是一堂课下来,身体或是情绪依旧是紧绷的,轻则是身体有不舒服的感受,更糟糕的是出现疼痛甚或受伤,能量的流动似乎受到阻滞,明显的感觉是呼吸并不流畅舒缓,而情绪上呢,要么过于激进亢奋,要么过于消极悲观,总归是一种不太平衡的状态。

这其实就是vinyasa的重要性之所在,也是考察老师是否实践vinyasa原则的试金石——是否考虑习练者的个人水平,是否正确地让呼吸与体式同步,是否合适地安排体式顺序,是否融入反向体式加以平衡,是否控制好流动与稳定的关系,是否在循序渐进中由身体导向意识……这些都是决定练习者最终感受和体验的关键要素。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撰写《瑜伽之蜜》时,克里希那玛查亚就已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许多瑜伽习练者忽视了vinyasa krama的原则,只是单纯地弯曲和摆动手臂双腿,然后就说自己是在练瑜伽,这不仅无法带来好处,甚至可能存在危害:“我们知道,对于任何活动而言,如果没有遵循正确的步骤,都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如同音乐没有合适的音高和节奏就不能够带来愉悦一样,体式的练习如果没有遵循vinyasa也无法带来健康,更不用说长寿、力量和其它好处了。

vinyasa的重要性

克里希那玛查亚的教学非常强调有序步骤的重要性:“不要在没有意识专注(vrtti nirodha)的情况下练习体式、调息、冥想和唱诵。所有这些练习都要按照有序的步骤。”

他晚期的重要弟子A.G. 莫汉及其儿子加内什·莫汉也曾专门撰文论述序列在瑜伽中的重要性:“在体式练习中完成姿势的顺序并不是随意的。你拥有实现一个强大练习的所有因素,但是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排列,你不仅无法达到目标,还可能会伤害自己。”他们将体式比作字母表中的字母,“如果毫无目的地串在一起,那就是无意义的;但如果能够合适地摆放,它们就能够组成单词、句子甚至美妙的文章。”

好书免费送






在瑜伽理疗培训的课堂中, 加内什·莫汉老师也曾通过后弯和倒立的例子,具体阐明vinyasa中序列编排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后弯的高峰体式安排在肩倒立和头倒立之后,为什么呢?克里希那玛查亚的经典序列是在特定的思维模式下去设计的,在传统序列中,倒立是整个序列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会帮助作用到呼吸。每个瑜伽练习中,我们都要记住一点,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体式,我们是为了达到调息和冥想的目的,外表上看到的体式只是瑜伽练习中的一个部分,所谓的“高峰体式”(Peak Pose),其实也是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考虑,体式练习需要作用于我们的呼吸,这样的练习才能将我们导向调息和冥想。
 
如果把这个作为目标,就会发现如果在倒立之前做过多或过深入的后弯,可能就很难在倒立中找到平静和专注;而如果在倒立之后再去做后弯,这个时候的后弯就不会那么激进和让人焦躁。我们不仅需要从骨骼和肌肉的层面考虑,更多地还要从呼吸、动作和能量状态层面考虑;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做到轮式,可以只从身体层面考虑,去做一些肌肉和骨骼的准备,让自己安全进入轮式,但这种练习,可能对于调息和冥想的作用就不大了。

🔅关于vinyasa的常见误解🔅

在了解vinyasa的几种常见释义之后,其实许多关于vinyasa的误解就不攻自破了。

vinyasa一定是动态的练习吗?

在许多人看来,vinyasa似乎就代表着一种连续的动态体式流,一个体式紧接着一个体式,不断地流动甚至穿越,因为这就是如今风靡全世界的流瑜伽(Vinyasa Flow)的习练方式,

那么,vinyasa的练习可以是静态的吗?跟随克里希那玛查亚大师学习33年之久的学生,著有《流瑜伽全书》(The Complete Book of Vinyasa Yoga)的国际瑜伽老师斯里瓦萨·拉玛斯瓦米指出,既可通过动态的方式练习——重复进入或退出体式,也可在一些体式中长时间的保持,这些都是vinyasa krama的练习方法:“vinyasa不仅是将我们从一个姿势带到另一个姿势的协调运动,它们还包含了让身体更安全有效地进入下个姿势的准备工作,因为身体不同部位重复而系统的活动,有助于释放润滑关节的滑液,促使肌肉实现安全渐进的拉伸,使得我们能够在保证稳定舒适的平衡中进入体式。”

同时,他也提到了vinyasa不仅关注流动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在体式中保持的能力每个体式的静态保持时间都遵循着各自的逻辑: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在轮式中呆太长的时间,而在桥式、坐立前屈伸展式和头倒立等体式中则会建议停留较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识到vinyasa练习的本质在于把握吸气呼气的节奏,在体式习练过程中保持专注和觉知,那么即便是在体式的保持过程中,我们同样也可通过呼吸来引领和感受体内能量的流动。

这也是为什么高级认证艾扬格瑜伽老师Garth Mclean会说,vinyasa不完全是跳跃、穿越和流动。在他的艾扬格瑜伽教学中,也会融入vinyasa的介绍,让习练者对于体式内在的自然流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有更多的了解。

vinyasa一定是强力的练习吗?

由于如今流行的vinyasa课程多是强调提高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流瑜伽,许多人印象中,似乎一谈到vinyasa,就会把它和强力高能的运动联系起来,但其实如以“流”(flow)来定义vinyasa,并推出第一套流瑜伽序列专辑的资深瑜伽老师Ganga White所说:“vinyasa流瑜伽既可通过强力、动感和激进的方式来练习,也可通过舒缓、柔和及修复的方式来练习。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强力的vinyasa来增强体能,同样也可通过轻柔的vinyasa来放松身心,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始终让呼吸与体式同步,我们是否注重体式与体式之间的过渡,我们是否能在练习中达致一种意识专注的状态,一种轻松而毫不费力的状态?

vinyasa一定是固定序列吗?

不错,拜日式可以被看作是一组包含10/12个体式的vinyasa,阿斯汤加也是由许多小vinyasas组成的6套大vinyasas,斯里瓦萨·拉玛斯瓦米的《流瑜伽全书》中更是介绍了多套达成不同体式的固定vinyasas……这些配合着明确呼吸方式与确定体式的固定序列确实因其强大的理论根基及编排逻辑而流传颇广,但是否只有这些固定序列才能称得上是vinyasa呢?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以上列出的一系列所谓“固定”vinyasas,在落到个人的习练上时,依旧会根据个人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良,要么是呼吸时间的调整,要么是变体的选择,譬如拉玛斯瓦米在回忆自己的上师克里希那玛查亚时,就讲到了他对于调整适应个人需求的vinyasa教学的重视:“他会根据个人的需求设计特定的vinyasas,几乎每个来找的他的人都会有一套自己的常规序列。”拉玛斯瓦米还特别举了自己家人刚开始跟随克里希那玛查亚学习的例子:在同一时期,上师为他们家中每个人——他年长的父亲、身型较大的母亲、柔韧性较强的妹妹,还有他哥哥以及他,都设计了不同的vinyasas。

vinyasa序列可按照老师自己的意愿随意编排吗?

虽说,vinyasa的序列并非固定,但同样需要注意的也是,并非所有的序列都能被称为vinyasas。

“正确的序列是一门艺术和科学,它涉及到原理知识、清晰持续的评估、提前的组织与一定的创新能力。”莫汉老师在阐述克里希那玛查亚对“vinyasa”的解释时,一再强调vinyasa的重要性:“除了要采取有序的步骤,每一步都正确放置之外,还要同时考虑个体差异及具体目标,才可取得持续稳定的进步”。这就意味着:每个目标都有多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个体也有许多可行的练习,而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带来一个真正完整的练习。

虽说那些层出不穷的新流派结合了现代瑜伽士的思考,体式的编排更是彰显了他们的极致创意,但如今vinyasa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也在于:或许许多习练者只是呈现了一个vinyasa的外在形式,却失去了vinyasa的精髓——缺乏对于身体原理的足够认识,缺乏对于练习目标的明确定位,缺乏对于体式联系的清晰考虑,缺乏对于序列编排逻辑的审慎思考,而导致的序列不协调、不平衡或不清晰,这样的练习不仅不能带来进步与转化,甚至可能会造成伤害。

而值得欣慰的也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反思这种“新vinyasa”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讨论不恰当的vinyasa练习可能给身体带来的损耗,开始注意到vinyasa的发展或许有点偏离正轨了——“现代的vinyasa流瑜伽老师的教学很有创意,人们总是想提出一些更新、更好、更厉害的方法。但是现代瑜伽需要的并不是‘我们有多疯狂’,而是‘我要怎样才能真正为我面前的人服务。’”美国资深瑜伽老师Meagan Mccrary曾在Yoga Journal撰文表明自己的忧虑。

生活的vinyasa :找到生命的律动

vinyasa是个美丽的循环

前面介绍的关于vinyasa的几种定义——不管是流动的序列还是系统的方法,应该说都是从微观层面来理解的,而其实,vinyasa远不仅是垫子上的练习。作为将vinyasa方法改造发展并引入现代瑜伽世界的先驱,克里希那玛查亚对vinyasa也有着更深层、更广泛的理解:“ vinyasa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身体,还适用于呼吸、感受以及心念,是一种可以应用于瑜伽所有层面的方法。”在他看来,vinyasa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是一种将瑜伽的技能和觉知应用于生活节奏和次第的方式,包括自我关怀、人际关系、工作与个人发展。

【图注:vinyasa序列】©sequencewiz.org

vinyasa序列中的起点、高潮、尾声,每个体式的准备、保持、离开,都需按照一定的规律,这种循序渐进而后在新的基础上循环往复的练习模式,如同水流一般,遵循着阻力最小的原则,既有水流平缓的时候,也有汹涌湍急的瞬间。当我们顺应这种自然的律动,譬如在体式习练中吸气让双臂上举、呼气让双臂回落,那么在呼吸的配合与支持下,体式就是毫不费力,一切便会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倘若硬是违背顺序,破坏规则,带来的则只会是能量的耗损或身体的伤害。

虽说“流瑜伽”(Vinyasa Flow)的翻译并不能完全诠释出vinyasa的内涵,但一直觉得融入“流”(flow)这个概念对于理解vinyasa也有其独特的味道。因为在vinyasa 的练习中,我们强调气主身从、身随气动,而在这种流动当中,我们也会自然而然进入一种“流”的意识状态。根据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说法,这种意识状态是一种“完全沉浸和高度专注于我们所做之事的状态”。

Csikszentmihalyi认为,瑜伽和“流”的意识状态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瑜伽其实就是一种精心编排设计的活动‘流’”,因为两者都是希望通过专注来获得一种忘我的喜悦,而在vinyasa练习中通过身体的训练成为可能——当我们不再过度关注身体外在形态,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始终让呼吸去启动体式,让呼吸去引领体式,让内隐于身体的这种生命能量去引导我们前行,我们便能够轻松地进入“流动中的冥想”。

践行vinyasa的生活艺术

而vinyasa这种周期性的规律,其实也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方面——四季轮转、昼夜交替、潮涨潮落、生老病死……或许我们并不总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不可否认的却是,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甚至支配着我们,它始终提醒着我们,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结之中,流动运转,相互依存。

对于这种内在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而能够尝试的便是在认识并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阻力最小的路径,那套通往目标的“科学序列”。寻求阻力最小的路径,并非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也并非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在明确方向的同时,也找到那股顺其自然的力量,不操之过急也不用力过猛,如此才能达到一种努力却不费力的状态,如此才能在持久的欢喜与内外协同的动力中一步步靠近预设的目标。(正如我们在“新”视角下的“老瑜伽”系列之五有体式难度,无高级体式:你看到瑜伽“成功学”的荒谬了吗?中所讲的:发生的应该是基于享受当下,同时顺应自己真实意愿和志趣的努力,或者简单说,是一种身心合一之后自然出现,坦然面对结果的自强。)

总是说要努力将垫子上的体验和感悟融入到生活,直接从心识或是头脑的层面转变态度很难,而vinyasa确实是一个实际可行的办法。当我们习惯了垫子上的vinyasa,习惯了这种由内而外、深长缓慢的呼吸所引导的一切行动,我们便能够在生活中更加轻易地让自己切换到这种模式。

这个时候的瑜伽已不再作为一个分割的练习,因为只要启动觉知,让呼吸去引导,让意识去观察,就会引导着我们的行动迈上瑜伽之轨,我们就能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时刻处于vinyasa练习中的状态,每天1个小时的垫上练习也会逐渐转变成一种自然持续而又毫不费力的生活日常。于是,这种vinyasa就不仅是体式流,它也成了呼吸流、动作流、思绪流、行动流……成了一种贯穿于我们生命之流的律动。

而当我们真正将vinyasa融入生活,不再让身体和头脑陷入行尸走肉般的机械运作,而是以一种有觉知的方式参与日常生活,让觉知的光芒关照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每个当下的觉察聚焦,对每次交谈的全心投入,对自我他人的全然关注……我们便能够更确切地感知自己的存在,更充分地欣赏体验当下的美好;也便能够在协调外在状态与内在本我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与自我,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真正联结。

【参考资料】

Krishnamacharya,Tirumalai. Yoga Makaranda. 1935.

Ramaswami,Srivatsa. The Complete Book ofVinyasa Yoga: The Authoritative Presentation-Based on 30 Years of Direct StudyUnder the Legendary Yoga Teacher Krishnamacha.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05.

Stephens,Mark. Teaching yoga:Essential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North atlantic books, 2011.

Rea, Shiva.Conciousness in Motion. Yoga Journal,2017.

Tompkins,Christopher. The Origins of Vinyasa, Sutra Journal, 2015

Mohan.The Importance of Sequence in Yoga, 2019.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