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倒立”完全起底:是时候让“体式之王”走下神坛了吗?

 玉蝴蝶YOGA 2020-05-01
瑜伽练习中,因其需要一定身体挑战性以及具有多重的效益,头倒立常被奉作体式之王,加之具有高度视觉观赏性,头倒立也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成为广受追捧的明星打卡体式
 
看着不大困难,需要的貌似只是不怕摔的胆量和向上一跃的勇气,然则有经验的练习者会知道实际远非如此。
 
确实,这一定程度上是社交媒体过度美化的结果,可幸的是,这一平台同样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开放的讨论空间,容许我们去分享、讨论和对话。
 
可以看到,随着现代生物力学及医学知识的融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意识到,这个体式可能会导致头颈过度承重存在损伤隐患,并开始质疑是否应该在课堂上教授这一体式,享有盛誉的“体式之王似乎面临着跌下王位的危险。
 
头倒立为何会被称作体式之王,这一名号是名符其实还是浪得虚名?对于头倒立本身,若是单从体式结构出发,不考虑其练习方法,它是否安全合理可练习?而若是从练习方式考量,又应如何确保习练者能够安全地享受其所带来的益处?
 
确实,关于头倒立的讨论瑜伽与医学领域争议不断,有些人认为它很美,有些人则认为这美丽背后隐藏着灾难,在这里我们能够做的是以一种更为客观的视角来分析这个体式,或者用瑜伽与阿育吠陀领域的知名作家Matthew Remski的说法——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维。
 
我们会尝试将其当作一种文化研究的对象,分别从瑜伽历史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探讨其练习的最初目的,研究它可能存在的风险,当然也会回归到瑜伽练习,思考作为现代习练者的我们,应当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它的精髓,减少因盲目练习所带来的悲剧。
 
而我们相信,这样的讨论也将更有助于瑜伽的健康发展,以更为实际合理的角度去认识和习练瑜伽,而非仅因个别的案例或是片面之词,就将其全盘否定,堕入“瑜伽危险论”的恐慌之中。


 📜传统中的头倒立 📜



体式之王的来源
 
现代瑜伽之父克里希那玛查亚撰写的《瑜伽之蜜》(Yoga Makaranda)中,借用瑜伽经典和瑜伽圣哲对其的比喻,强调了头倒立和肩倒立的重要性——就如头和心脏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在所有的体式里,这两个体式的作用就像头和心脏。
 
而同样需要指出的也是,克里希那玛查亚在解说其好处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必需非常小心且谨慎地进行头倒立和肩倒立的练习,在练习这些体式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身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沿袭于此,B.K.S.艾扬格在《瑜伽之光》中阐明了将头倒立作为体式之王的原因——“当我们出生时,正常的情况下,我们都是头先出来,而后才是四肢。头骨包裹着大脑,而这里是控制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的中枢,大脑是智慧、知识、辨别力、学识以及力量之所。它也是梵天,即精神之地。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位胜任的国王、或宪法拥护的首脑领导,那么国家就无法兴盛;同样,人的身体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大脑,那么也就无法充满活力。有规律的练习头倒立,可使健康纯净的血液流入脑细胞。这可以使脑细胞更加活跃,因此思维能力得到增强,思维也更为清晰。
 
这是关于头倒立作为“体式之王”的描述,那么再具体一些,我们为什么练习头倒立呢?如果说现在许多人练习倒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滋养身体、减缓变老速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是希望满足一下自己对于高难度体式的渴望,那么回溯过去,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生活,以追求解脱为目标的瑜伽士们,为何要练习头倒立呢?
 

苦修传统:手指上的头倒立
 
这个手指上的头倒立变体,大概会是比如今让我们眼花缭乱的各式头倒立变体,更加神奇的存在。
 
国际著名瑜伽研究学者,牛津大学研究博士Jason Birch与其夫人在印度进行田野调查期间,发现了一本19世纪耆那教瑜伽士习练手册《瑜伽体式》(Yogasana)的手稿,包含108个体式的水彩插图,描绘了一个身着耆那教装扮的瑜伽士,在不同的风光背景下练习体式。最让人感到奇特的是,其中有几个头倒立的姿势是直接将头落在手指而非地上(如下所示),这在如今的瑜伽练习中似乎未曾见闻。

【图注:手指上的头倒立(vṛkṣāsana)】

@patreon.com

 
由于早期关于倒立的记载,基本与现在我们常见的头肘倒立一致,比如,17世纪Yogacintāmaṇi中所介绍的将头和手肘放在地上后,(瑜伽士)应该将腿像棍子一样上抬向天空,这就是在教narakāsana,即来自地狱的姿势’。”光听这名字,就足以让人毛骨悚然。
 
Jason博士一直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搞错了,没有将手臂画在正确的位置上,但在查阅资料后,Jason却发现这种手指上的头倒立(vṛkṣāsana)可能并非是个艺术错误,而是对一种真实准确姿势的描绘。20世纪30年代,学者Śrīkṛṣṇavallabhācārya对《瑜伽经》所作的评注也让Jason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推论,评注中明确表述了vṛkṣāsana的含义:树式(vṛkṣāsana)是将双手手指放在头顶,十指落于地板,将头顶固定其中,延展双腿伸直向上。
 
让人好奇的是,为什么要将手指放在头顶下方?为何这种形式的头倒立似乎在今日并不常见?其中的原因含糊不清,也没有文献给出过明确解释。但若是仔细思量即可发现,将头放在手指上(而不是直接放在地上),其实对人的身体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甚至是近乎苛刻的要求——需要完全通过手和手臂来支撑身体的重量,需要更强的平衡性和肌肉力量去维持体式,当然还会给手指带来极大的压力,好像单是想想,都感觉手指生疼。
 
所以,Jason博士推测,这种高难度的练习方式应是源于耆那教的苦修传统其实在《瑜伽之源》(Roots of Yoga)一书中,另外两位瑜伽研究学者James MallinsonMark Singleton也同样提到这一点,印度苦行僧练习体式的历史已超过2500年,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间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已有关于苦行僧长时间倒立、单腿站立和双臂上举的相关描述。

【图注:《瑜伽之源》(Roots of Yoga)】

就如同那些长时间在单腿站立中,用一个脚的脚趾来保持身体平衡的苦行僧;这套体式集——《瑜伽体式》(Yogasana)中另一个类似于印度苦修标志性练习的姿势——单侧胳膊上举头顶直到肌肉组织坏死,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瑜伽练习与苦修传统之间的渊源。
 
而随着瑜伽体式的练习者慢慢从严格的遁世者逐渐发展为包括住家人,甚至是女性在内的大众人群,瑜伽体式的练习不再是一种实现解脱而进行的自我折磨,一些残酷极致的体式也相应地被改编成更为温和的版本这种手指上的头倒立形式也逐渐消失。
 
20世纪,掀起现代瑜伽改革的先驱们开始更加强调瑜伽的“治疗性”作用。如今,大多数瑜伽习练者的目的,更多在于身心的健康与平衡,这与17世纪苦修者的目标早已大相径庭。
 

体式(asana)还是身印(mudra)?
 
11世纪初,印度瑜伽大师Goraknath所撰写的一部瑜伽经文Gorakshataka中,花了将近10%的篇幅讲述了倒立的好处,他认为倒立是达到瑜伽八支里感官收摄(pratyahara)最直接的方法因而,很久以前的印度先哲已意识到:头倒立是一个让人的意识从感官刺激中独立出来的重要技巧。
 
通常当我们提到倒立时,我们会自然地将其称作头倒立体式(sirsasana),但在瑜伽传统中,头倒立的目的是为了练习收束法和调息法,所以它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倒立身印(viparitakarani mudra《哈达瑜伽之光》中,将倒立身印列为“征服衰老和死亡的十大身印之一”。
 
什么是身印(mudra)在克里希那玛查亚对《哈达瑜伽之光》的讲解中,当体式被用于帮助体会身体内在精微感受时,就被称为身印(mudra)。克里希那玛查亚晚期重要弟子A.G.莫汉的儿子,资深瑜伽理疗师Ganesh Mohan博士的解释或许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想象一下,古时候“印”常被用于封束信件、圣旨,而“身印”的目的也在于封锁身体的“能量”,不让其外泄流失,收束法(bandha)的练习正是这样一种特别的身印。
 
那么作为体式的头倒立和作为身印的头倒立有何区别呢?Ganesh Mohan博士在讲解头倒立时,对两者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如果仅是单纯为了平衡性的练习,那就是头倒立的体式练习(asana),而若是为了在倒立中练习收束法达到更平静的状态,更深入地体验内在精微感受,则是倒立的身印练习(mudra)。
 
而这两种类型的练习方法也不太一样,对于已有足够经验的练习者而言,可以进行离墙的头倒立练习加强平衡感;但若是想要练习收束法,即便你已有足够的能力在头倒立中保持稳定,更为建议的方法还是靠墙练习,因为收束法需要腹部的放松柔软还有意识的专注,靠墙练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多地专注于收束法的练习,保存身体能量,专注集中内在,而不是将过多的努力耗费在平衡体式上。

但无论是通过头倒立练习平衡还是练习收束法,都应该保证身体的稳定舒适,而这当然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的。
 
在头倒立中启动收颌收束、收腹收束和会阴收束是哈达瑜伽练习的最高境界。Ganesh Mohan博士如是说道,“因为,在这里可以达到意识的完全平静和稳定”。我想,这才是克里希那玛查亚称它为体式之王的原因所在吧。
 
Yoga Journal医学编辑Timothy McCall博士也曾在回应“质疑头倒立练习的文章”中,分析克里希那玛查亚之所以称头倒立为体式之王的重要原因:根据瑜伽的传统,头倒立是强大有力的练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深刻改变神经系统和心灵,而如果能够通过舒适且良好的正位方式完成,那么几乎可以完全肯定,体式的好处远大于风险。
 
 
🧬头倒立的现代科学🧬
 

头倒立的身心效益
 
随着瑜伽在全球的风靡,瑜伽习练人数与日俱增,关于瑜伽作用机制与确切效益的研究也开始涌现。虽然由于条件限制,许多研究仍无法得出确切结论,但我们还是可以基于一些案例以及专家的意见进行观察和理解。
 
从现有的研究结果看来,除了对身体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明显益处外,头倒立对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等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根据明尼苏达大学教授解剖学长达20余年的David Coulter博士的说法,倒立时,人体下肢的组织液流动会比睡眠状态更加高效,堵塞的区域也会变得畅通。” 1992年,Coulter曾在Yoga Journal中具体分析过头倒立与循环系统的关系,他写道:“如果你在倒立的体式中停留35分钟,血液不仅会迅速回流到心脏,组织液也会更有效地输送到下肢、腹部和骨盆器官的静脉和淋巴通道,促进细胞和毛细血管间的营养和废物交换。

 
迈阿密埃文斯顿西北医院(Evanston Northwestern Hospital整合医学主任Karen Koffler博士从医学角度解释了倒立对于大脑的好处:瑜伽中的倒立姿势会改变血液的流动,包括淋巴液和脑脊液(CSF)的流动。如果该区域的血流量增加,氧气和葡萄糖的生物利用率就会上升,而这两种物质是大脑最重要的代谢物质。因此,在富含生成神经递质所需因子的溶液中,将更有利于细胞产生这些化学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 这也正是倒立练习会让我们感到精神振奋的原因所在。
 
另外,从神经科学的层面来看,资深瑜伽老师Andy Willner在接受《瑜伽》杂志采访时也曾介绍:“头倒立能够加速颅内血液的循环,从而刺激位于大脑中心的松果体,这样一来,我们的睡眠生理节奏会变得更加规律;在神经可塑性的方面,任何新的挑战,都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创造新的联结,因为大脑需要去适应新的挑战。”
 
从情感心理方面来讲,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或者说倒立的练习本就是个思维的颠覆之旅。所有平常的事物在这个视角中似乎都变得特别,也会不断提醒我们带着更敏锐的觉知和好奇心,去观察身体,观察周遭的空间,去探索一个或许不太熟悉的自己,去不断地拓展身体和精神的边界。
 
 
头倒立的风险
 
当然,比之于前面提到的“手指上的头倒立”,如今我们常见的头肘倒立固然安全稳定许多,对于许多练习者而言已不再是一种折磨,资深的习练者甚至可以在其中找到平定身心的感受。然而,许多研究也表明,这个相对温和的头倒立(salambasirsasana)也可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它并非一个所有人都能练习的体式。
 
近些年来,由于教学或练习不当导致受伤的情况屡见不鲜,头倒立也被认为是瑜伽中导致伤害的主要体式之一,越来越多的瑜伽习练者,因为脊柱上段压力以及脖颈的问题需要,寻求整脊医生或是医疗专业人员的帮助,而引发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似乎就是头倒立与肩倒立,因此,它们也被讽为“颈部受伤之王”。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网红瑜伽老师Rebecca Leigh,长期在网络上分享一些瑜伽课程的视频,然而在一次拍摄结束后,她突然觉得身体不太舒服,出现手臂发麻、视线模糊并伴随剧烈的头痛,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原是因为倒立练习导致右侧颈动脉撕裂,造成了大脑神经的损伤也就是中风。
 
Timothy McCall博士也曾因为头倒立练习出现过胸出口综合症的神经阻塞问题,而在头倒立停止后不久,这种手臂上的间歇性刺痛就消失了。但他认为这里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是归咎于自己的固执,因为在出现间歇性麻木和右臂刺痛感之前,他将头倒立延长到了每天10分钟,其实这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舒适范围,但他还是继续坚持,“我允许别人提出的外在目标(而不是我自的身体反馈)来决定我何时退出体式”,现在的Timothy会格外叮嘱“当失去了保持努力和放松之间的平衡,或者呼吸困难、感觉不对劲时,就要立刻从体式中出来。”
 
…… 

这些尚且是有着充足经验的资深瑜伽习练者,何论那些初涉瑜伽的人们呢?


⏲头倒立的生物力学⏲

 
颈椎的解剖学
 
在头倒立的练习中,颈椎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只要稍微考察一下颈部的解剖结构,就能够轻易理解头倒立的风险所在。瑜伽理疗师Jules Mitchell认为:稍微运用一些生物力学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知道,很明显,一般的人并没有准备好练习这些姿势。
 
颈椎由7节椎骨构成,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能够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如低头、后仰和扭头等动作,但这种灵活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稳定性。一般直立情况下,它仅需承受头部的重量。

【图注:颈椎结构】

 @shutupandyoga.com


也就是说,通常来说,颈椎以及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和神经都没有准备好承受超过头部的重量,因而,在头倒立练习中,这些细小脆弱的组织,就可能因为肩膀手臂力量的缺乏或者身体正位的问题,导致过度承重,超过它所能承受的正常负荷,导致伤害。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资深瑜伽老师在教授头倒立,特别是教授初学者时,都会强调要通过练习,让手臂和肩膀承担主要压力,从而尽量减少头部的承重。

然而B.K.S艾扬格大师在《瑜伽之光》中谈到头倒立时所说的“身体的整个重量应该仅由头部承担,而不应该放在手臂和双手上”似乎与此背道而驰的(或许这是练习到足够深入,脖颈力量已经相当强的情况下,所应该体会到的状态?欢迎艾扬格瑜伽的老师们探讨和分享。)


【图注:前倾的颈椎】

 @shutupandyoga.com

 
另一方面,在自然脊柱状态下,颈椎是稍微前凸的。而现代生活方式导致许多人都存在一定的头前倾现象,颈部肌肉通常是僵紧无力的。那么,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再在头倒立中过度挤压(包括挤压支撑头部重量的颈部韧带),自然也会加剧颈椎受伤的风险。
 

对头倒立颈部负载的第一个量化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头倒立的安全系数以及怎样进入更为安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研人员对45名经验丰富的成年瑜伽习练者进行了研究,在完成10分钟的热身后,他们在下巴、额头、耳垂、颈椎(C3C7)、胸椎(T9)、腰椎(L5)、股骨、脚趾均戴上光学标志,便于研究人员使用动作捕捉摄像系统观测习练者的动作;同时使用测力板系统测量头部和颈部分别在体式中承受了多大压力。
 
根据进入体式和退出体式的方式,习练者被分为3——分腿进出体式、蜷缩身体进出体式、直上直下进出体式,通过对受力、加荷速率、颈部角度、压力中心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图注:由左到右分别为分腿进出体式、蜷缩身体进出体式、直上直下进出体式】

 

1.男性颈部受力致伤的临界点要高于女性。这说明,女性在习练头倒立的时候要尤为小心;

2.直腿进入体式的一组比另两组加荷速率低,这说明直腿进入头倒立更有利于降低加荷速率(加荷速率过快,人体产生的拮抗就会增加受伤的几率);

3.总体来看,进入体式的时候颈部处于伸展状态,保持稳定以及退出体式的时候处于中立位或屈曲状态(在屈曲的情况下给颈部加荷,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4.无论采用哪种习练方式,所有受试者的压力中心都围绕着头顶有所偏移,主要发生在进出体式的阶段。

 
头倒立究竟是否安全,这一研究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明确的答案。国际资深瑜伽老师、《瑜伽生物力学》作者Jules Mitchell基于这项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进出体式最安全的方式应是最难的那一种,即直上直下。如果进体式速度缓慢且有控制,头颈承受一定的重量应该是安全的。相反,如果采取没有控制、或者利用惯性踢上踢下的方式,颈部和相关组织很可能会拉伤、挫伤,甚至患上神经系统并发症。
 
 
🙋‍♂️教学与练习🙋‍♀️
 
 
确实,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得以在瑜伽练习中多了一重健康的考虑和评估。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头倒立的风险真实存在着,而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呼吁习练者完全抵制甚至放弃这种练习,而是让更多人去了解并关注到它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这一练习。

毋需多言,患有头痛、高血压和眼疾等问题的人当然是不应练习的,而颈部本来存在不适或是疼痛的习练者,当然也要避免,以防加重伤痛。那么对于其他的习练者呢?

禁止某个体式听起来并不科学似乎也不大实际,瑜伽练习终究是个人的练习,选择也始终在于习练者自身,大师的言论并非金科玉律,医院里核磁共振的成像也无法说明一切,更多的还是得从习练者的实际出发。

瑜伽解剖学家Leslie Kaminoff对此的观点更为开明且具有实际意义:当你说某个体式很危险或者有利于解决某个问题,又或者存在什么问题的人应禁止练习时,这里的问题是,它们是缺乏语境的,你不能够完全离开习练者本身去谈论这些体式的特性
 
对于身体已全面准备好的习练者而言,头倒立或许会是精进练习的一个完美催化剂,而对于存在颈部问题的人而言,一次不当的头倒立练习,可能就将摧毁Ta整个瑜伽旅程。作为瑜伽习练者的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带着批判性思维,聪明地进行练习。
 
基于自己的医学训练和瑜伽习练经历,Timothy McCall博士也对“是否该练习头倒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医生习惯于在决定做什么之前,权衡任何涉及的风险和好处,我建议你们在考虑存在潜在危险的体式时也这样做。对于特定的瑜伽学生群体,我毫不怀疑头倒立是安全的,而且很有价值。

因为这些学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力量,能够上抬肩膀和胸椎,能够熟练地使用他们的双腿,带来进一步的上提。他们也能够保持手臂、头部和颈部的良好正位,并且保持双脚在头顶正上方。”

 
教学人数
 
虽然对于不存在禁忌症的习练者而言,可以通过持续稳定的练习获得头倒立的效益,但前提也是要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人数较多的团体课必然是不建议的。许多资深瑜伽老师也已明确表态,在人数较多的团体课上不再教头倒立,因为对于安全性没有十足的把握。

 
考虑到这些椎骨如此微小脆弱,我很怀疑在团体课上教授这个姿势是否明智,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能会参与其中。Timothy McCall博士表示了自己对于大型团体课程中教授头倒立的担忧,“课堂上,有些学员可能会做一些对他们来说不安全的练习,而且在做这些存在潜在危险的体式时无法获得足够的个人关注,这也增加了偏离正位的危险。
 
教授瑜伽40多年的全球公认瑜伽和情绪治疗先驱Ana Forrest,在谈到教授头倒立问题时也非常注重对于学生情况的评估,不建议贸然让学员开始头倒立的练习:“我教头倒立更加循规蹈矩,通常会用两三年的时间来确认这些学生是否能正确地使用胸腔和上背部,是否知道该如何保持脖颈的长度。”
 
严肃说来,像这类危险系数较高的体式教学,更建议的是在有经验瑜伽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班或是私教的形式进行,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能够对学生的练习程度和身体条件有着更好的判断,可以观察、指导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毕竟,无论多么资深的老师,要同时教授并保障20甚至30位水平参差不齐的习练者(包括初学者)安全有效地进行头倒立,都会是个极大也不必要去冒险的挑战,因为这里潜藏的风险不仅是轻微损伤,更有可能是即时严重的伤痛。
 
其实对于笔者来说,头倒立练习所带来的神清气爽,确实是许多其它体式所难以比拟的,依稀记得第一次完成离墙头倒立时所带来的兴奋与惊奇,而在跟随老师的慢慢练习当中,也逐渐享受到了头倒立所带来的平静与沉淀。

平日练习的小班课堂里,不同的年龄群体(从60后到00后),不同的职业背景(从长期久坐的白领到身体僵紧的中年男士),对于瑜伽的不同认知(从瑜伽小白到练习十几年的资深习练者),千差万别的身体结构,参差不齐的力量基础。
 
通常在一起完成热身准备练习后,老师会指导学员练习不同类型的倒立体式——或是头肘倒立预备式,或是单腿头倒立,或是三点头倒立,甚至是无支撑头倒立;当然进入头倒立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或是靠惯性弹跳进入,或是靠双腿核心慢起(需要更强的核心与腹股沟的力量),抑或是屈腿进入。
 
虽然同是头倒立,但因每位学员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同,老师也会因之给出不同的变体,在这里考虑的并非体式难度系数的大小,而是观察细致的老师针对不同身体状况所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或是替代性选择练习过程中,老师更会始终提醒着需要高度关注自己身体的感受,虽然同在一个教室练习,但终究是我们自己要为自己的身体做出正确的决定。
 

序列编排

我们错过了太多的美:你还觉得vinyasa只是体式序列吗?一文中,我们已介绍了次序对于瑜伽习练的重要性,在克里希那玛查亚的教学中,每个重要的体式都需要通过特定的vinyasa来练习,体式之间需要通过一系列特定的过渡动作加以串联。
 
资深瑜伽理疗师、美国维尼瑜伽学院创始人Gary Kraftsow在关于头倒立的讨论中也强调了准备序列的重要性:你应该被启动到体式之中,观察你的身体是否有条件做这些体式。培养力量、正位和真诚来练习体式,为每一次练习准备恰当的体式序列,然后完成。你不应该上来就立刻做头倒立,而是该明白如何有序安全地来到倒立体式。同时,需要明白的是,不管准备得多么充分,当处于倒立体式中时,身体都会有压力。所以,老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相反的体式来释放这些压力。”
 
Ana Forrest表达了对于Gary Kraftsow的认同,她指出序列编排是避免受伤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习练者在课堂上受伤了,可以说课程编排一定出了问题,或者至少这种序列编排对于受伤的习练者本身而言,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笔者跟随学习的课堂上,一个小时的课程,热身准备大概要花去半个多小时,最后练习头倒立体式的时间可能就短短的5~10分钟左右,但在练习中,却会发现前期所做的所有训练几乎都在服务于这一体式,身体的每个区域都在为练习这个体式做着准备。

就像跟随艾扬格大师学习瑜伽40年的艾扬格瑜伽高级认证老师Patricia Walden所强调:身体的各个区域,都需要充满智性来接受头倒立,比如上背部、手臂、腋窝、颈部放松,专注呼吸等。
 
序列中的前段练习对于所有学员可以说都是必要的。对倒立体式驾轻就熟的学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逐渐提升能量,准备好进入头倒立的身体状态,从而在头倒立中获得更加精微的体验;而瑜伽小白,虽然短时间内并不一定能够达成完全倒立,但通过这样高效合理的序列练习,同样有助于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建立身体的力量和平衡性,渐渐在头倒立中找到稳定。
 
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其实头倒立的主题课程中,这一体式也并非是个目标,或者说不是一个必需达到的体式,而是所有前期准备的一个测验,是前面所有练习的一个整合——手臂力量是否充足、肩膀空间是否足够、脊柱稳定性是否建立、脖颈是否放松、身体是否找到平衡……在进入/停留/退出体式的过程当中,会迅速得到检测,从而识别需要提升的地方,如此便可在后续练习中继续强化。

这其实也是我们在有体式难度,无高级体式:你看到瑜伽“成功学”的荒谬了吗?一文中所关注的问题:“难度系数”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风险的增加。这关键还是取决于练习者的态度。如果是奔着解锁高难度去的,忽视了自身能力的限制,加上万一老师认识不足,对学员生拉硬掰,受伤是难免的。而如果练习者基础稳固,以前无法做到的体式忽然能做到一点,之后不断进步,这样就安全得多了。
 
对于不存在颈部问题以及高血压、视网膜等禁忌症的习练者,相信能够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逐渐培养出足够的力量、充分的灵活性以及对于身体更敏锐的觉知后,一步步达到头倒立的最终状态。有的可能需要几个月,有的或许是好几年,但无论所需时间长短,以这种方式进行练习而达到的身心状态,我想是瑜伽所能带来的,因为它不仅关乎身体,更关乎心智。
 
而对于存在血压或是眼疾问题的朋友,头倒立并非一个适合的体式,但幸运的是,瑜伽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选择,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美妙的体验,不是吗?
 
 
更多的讨论
 
为什么我们要教授/练习这个体式?是为了提振精神,还是为了征服它?是因为它能精进练习,还是因为它能让我们在朋友圈赢得赞美?是因为它声称能够包治百病,还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达到获得更多的平静和稳定?
 
Gary Kraftsow所说:我们应该从帮助身体来重新确定习练瑜伽的目的,这样学到的体式才会服务于我们的身体。
 
如今,社交媒体中关于瑜伽的宣传免不了夸大其词的成分,国内关于头倒立的舆论也基本还是集中于其益处。确实,要去看到它可能存在的危险一面,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毕竟瑜伽本应是个多么放松和疗愈的存在。

然而,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盲目相信瑜伽的乐趣与益处,而不去留意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伤害,不去批判地思考它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便不可能对瑜伽练习形成完整的认识,而这也将抹杀瑜伽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那么,你对头倒立又是什么态度呢?作为习练者,你是否练习头倒立?作为瑜伽老师,你又是否会在课堂中教授头倒立?或者,对于安全进入、停留和退出头倒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欢迎留言分享哦!

交易担保 推文留言 点击下方小程序,进入留言 小程序

 
【参考资料】
Mallinson, James, and Mark Singleton. Roots of yoga. Penguin UK, (2017).
Krishnamacharya, Tirumalai. Yoga Makaranda. (1935).
BIRCH, J. HEADSTAND ON THE FINGERS: Yogis ontheir Head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2019).
Remski, Matthew. KING AND QUEEN NO MORE?:Headstand,Shoulderstand, and the Yoga of Experience and Evidence. YogaInternational. (2015).
Remski, Matthew. Top Five Ways of Derailing a Conversation about Yoga Safety. YogaInternational.(2015).
Hector, R. & Jensen, J.L. Sirasana(headstand) technique alters head/neck loading: Considerations for Safety. Journal of Bodywork& Movement Therapies, 19, 434-441.(2015).
McCall, Timothy.Upside Downside?. Yoga Journal2007).
Stacey Lee Ghin. Why Inversions Are Good for YourMind
Neill Garret. The Most Common Yoga Injuriesand How You Can Avoid Them. Part V: Neck
Baxter Bell, Anna Forrest, Gary Kraftsow &Patricia Walden. 4位专家探讨“体式之王”. 瑜伽杂志2016(5).
艾杨格. 瑜伽之光. (2006).
 

一个人可走得更快

一群人则可以走得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