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躲避,刘铭传养病,两人都不愿西征陕甘,左宗棠为何坚持去

 汗青正浩 2020-05-01

清朝末期,国家就像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破船,内忧外患不断。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左宗棠正在兴致勃勃筹办船厂时,忽然接到朝廷的命令,让他马上前往陕甘一带,镇压那里爆发的大面积农民起义。

其实早在几年前,陕甘地区就已经不太平了,共有四股势力在这里活动,包括外来的部分太平军、捻军和当地汉民起义军、农民起义军,这些势力将陕甘弄得人仰马翻,原来总督杨岳斌也是刚刚从打太平天国战场上撤下来的猛将,不过他听指挥打仗还行,自己运筹帷幄就略逊一筹了。所以不但没有遏制住这里的事态,反而让起义军气焰更加嚣张。他不得不向朝廷上书请求援助,而朝廷派来的正是左宗棠。

朝廷为何派左宗棠前去,其他几位高人呢

这也没有办法的事,当时朝廷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就那么几个人。曾国藩的能力和资格最老,朝廷怕他功高盖主,对他多有打压,为了避嫌,曾国藩已经下令裁减了湘军,而且此时他在两广全力对付捻军,没有分身之术。

李鸿章则鬼精鬼精的,他好不容易发展起来,手下有一班自己人马,自然不愿意去陕甘这不毛之地损兵折将,跟着曾国藩后面打捻军难道不香吗?他只派出爱将刘铭传前去,反正跟着左宗棠走还是不会错的,积累战功早日晋级也是好事一桩。

刘铭传来到了这里是希望镀金,不久李鸿章就保荐他出任陕西巡抚,然而朝廷出于各方面考虑并没有同意,刘铭传就借口头部旧伤复发,请假回乡养病,一去不复返。

左宗棠在面对陕甘军务复杂,特别是当地贫瘠,军饷筹措困难的条件下毅然决然地接下了总督大任,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对清政府忠诚。左宗棠自幼聪明异常,一目十行,举一反三,头脑敏锐。然而他却再三卡在了科举之路上,屡试不中。因为家贫,他成了上门女婿,寄人篱下,自然也不愿意走捐官这条路。所以他不得不到其他大官门下做幕僚来维持生计。

是金子总会发光,左宗棠的才能受到很多人的赞誉,终于有一天传到皇帝耳朵里。咸丰帝破格提拔左宗棠,让他成为国家重臣,一品大员。如此的厚爱,让左宗棠感恩戴德,发誓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与曾国藩较劲。实际上,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从曾国藩帐下脱颖而出的,太平天国战役打下来,成就清朝的三个支柱。曾国藩的功劳自然是最大的。左宗棠在心里一直对曾国藩不服气,因为两人年纪相仿,而经历却天差地别。

曾国藩少年得志,在官场上升级的速度如火箭,远远甩左宗棠一大截。即使现在两个人看似平分秋色,但曾国藩还是从各方面隐隐压左宗棠一头。所以左宗棠特别需要一场自己挑大梁的战役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曾国藩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他一方面谦虚地说自己不如左宗棠,的确没能力去陕甘坐镇,一方面给予左宗棠大量的支持。他不仅按时足量供应左宗棠军饷,还将自己的精兵强将慷慨地送了过去,让左宗棠不无感慨,战后上报朝廷之时将军功大大推给了曾家军。

第三,长久的战略眼光。李鸿章和左宗棠对国家的防御观念不同,李鸿章的侧重点是海防,而左宗棠的侧重点是疆防。在左宗棠眼里,陕甘问题不仅是国内的动乱问题。因为此地邻近新疆,而英俄势力正在虎视眈眈,危机马上到来。

事实上,左宗棠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又挂帅去收复新疆。而陕甘问题不解决,新疆问题更没处着手。左宗棠这是从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入手,毕竟只有让陕甘事态平稳,他前去新疆才没有后顾之忧。

后来,左宗棠在陕甘地区采取了大刀破斧的政策,迅速采用招降和杀戮相结合的方法,将局势稳定下来,然后就开始在兰州做战前准备,造枪炮、练习士兵、筹备军需等等,为后来新疆平叛打基础。

左宗棠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写下这样的话:“天下事总要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岂可避难就易哉”。左宗棠为人耿直,有赤子之心,交好之人非常少,官场上也不尽如意,然而他后来收复新疆的贡献足以让他远胜李鸿章之流,为后人所敬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