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王清任,这个妙方可以治疗头面多种疾病,很多人用得上 人的一生多少会跟医生有些联系,或许同一种病,不同的医生治疗会有不同的方式与结果,好的医生被人们当作名医看,名气大,找他们看病的人自然也多些。不过被称之为名医的人,有些时候可能会表现在技艺高超上,但也有些时候只不过是较别的医生更加细心罢了。但不论医生名气如何,如果病人能信任医生,那么身上的病也就能不药而自愈三分。 清朝时期离我们现代相去不远,而在清代这段史上,则有一位备受国内外医生关注的医生,他就是王清任,他是我国医疗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名医,由他所写成的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专著——《医林改错》,尤其是所创立的活血化瘀法,对治疗疑难杂症起到了良好作用,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清任有很多活血化瘀的方子,在今日的临床当中备受欢迎,这当然与王氏所创制的这些方子的疗效是分不开关系的。而我们今天所要谈到的这个方子——通窍活血汤,则是经由王清任之手所创。 通窍活血汤组方简单而其所治疗的疾病又多与头面相关,大家可以不妨来猜一下,这个方子都能够治疗哪些头面疾病?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通窍活血汤原方的组成:赤芍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研泥)、红花三钱、老葱三根(切碎)、鲜姜三钱(切碎)、红枣七个(去核)、麝香五厘(绢包)。使用方法:先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除麝香外)煎一盅,去渣,再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睡前服用。 通窍活血汤药用赤芍、川芎、桃仁泥、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以及黄酒共8味。我们看方中除赤芍、川芎、桃仁泥、红花、麝香外,其他组成成分多为我们家庭中常见的食用之品。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组方,它又含有什么奥秘呢?它所治疗的头面疾病又有哪些呢? 我们可以先通过对组方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关于本方所治疗的疾病情况。 方中桃仁,《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载其“主瘀血血闭”,《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载其“除卒暴出血,通月水,止心腹痛”,又本品富含油脂,故桃仁的功效特点为活血祛瘀、止痛润燥;红花辛温,归入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痛经止痛之功,这味药,小剂量可活血通经,大剂量可破血催产,王氏这里用量为三钱,正是取其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王氏这里所选用的芍药为赤芍,赤芍能散邪行血,可于血中散滞,方中取用赤芍可使通顺血脉;川芎辛温,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这四味药共同奏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散血中之滞,及去恶血。 我们再看看其余几味药,生姜、黄酒温经通络,以行药势;老葱,具有通阳开窍之功,可引诸药以达病所;红枣甘温,善和百药,能补助诸经,具有补中益气之功,能通九窍;清代医家唐宗海指出,大枣、姜、葱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这几味药的作用就是讲上面四味药的药力引入巅顶和皮肤所用;而麝香辛香走窜活血通窍更是用得妙,清代医家唐宗海认为:“麝香一味,尤无所不到,以治巅顶胸背皮肤孔窍中瘀血,诚有可取。” 全方诸药合用共奏通窍活血化瘀之功。 王清任用这个方以通血管,专门用于由瘀阻脑络而引起的目盲、耳聋、脱发、面色青紫、酒渣鼻等等,现代临床的使用则多用于脑络瘀阻所引起的脑血栓之肢体偏瘫、目盲、久聋、脑梗、顽固性头痛、眩晕、三叉神经痛等等疾病。 本方所用的有几个通窍的药物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麝香、老葱、红枣、黄酒等,目、耳为头面之窍,方中活血化瘀的药物对全身的血络都有作用,但头面之窍的疾患少不了通窍药物的配合,王氏在拟制这个方子的时候还特别指出,方中的麝香为最要紧的药,这个药必须要真的效果才好,贵点也不要紧,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王氏指出,具有以上疾病的人,大人一连三晚吃三付药,隔一天,再吃三付便可。七、八岁的小孩子,两晚吃一付,三、四岁的小孩子,三晚吃一付。有人可能注意到,这付药的制法是用黄酒煎煮的,黄酒量为半斤,其实多二两也是没有关系的,王氏指出,宁可多,不可少,大家不必担心,黄酒煎至一盅,酒就没有味道了,就算是不喝酒的人也是可以用这汤药的。 以上就是通窍活血汤的方药组成和所治头面疾病的情况,相信是有很多人用得上的! 一个9味药的配方,是血管的“推土机”,疏通血管,防治脑梗提到脑梗,估计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甚至说提到这个词,都会不寒而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脑梗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以前这种疾病多发于45~70岁中老年人,而现在这种疾病在不断的年轻化。所以及早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先来了解一下,脑梗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脑血栓形成,这种是由动脉狭窄,官腔内逐渐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动脉阻塞;而另一种是脑栓塞,这种是因为血流中被称为栓子的异常物质阻塞动脉引起。那么,脑梗有哪些症状呢?一般来讲,脑梗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这种情况如果能够从早期就开始防御,还是能够收获不错的效果的。比如清代名医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窍活血汤由“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黄酒250毫升”等9味药组成。具体煎服方法是用250毫升黄酒将除麝香外的7味药煎成一杯,去渣,将麝香倒入酒内,再煎沸腾二次后,睡前服用。 别看这个方子只有9味药,但它却是血管的“推土机”,疏通血脉的效果极好,对防治中风、预防脑梗大有奇效。这个方子只有9味药,而且剂量那么轻,究竟是如何发挥那么强大的作用的?这全靠方子的配伍做的比较好。不过当我们明白方中配伍的奥秘后往往会吃惊不已?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方子的君药居然不是赤芍、川芎,也不是红花、桃仁,而是剂量极小、而且煎药要后下的麝香。原著中所说的麝香五厘,也就是现代的0.15克,剂量极小,但是功效却很大。方中麝香为君药,通窍开闭,活血散瘀,能够引诸药透达十二经脉,还能使全身气血畅通,让瘀血毫无栖身之所。这种用法,就像《神雕侠侣》中讲的独孤求败木剑无俦的剑法,达到了摘叶飞花的极高境界。 再来看看臣药,臣药究竟是赤芍、川芎,还是桃仁、红花?我们先来看看赤芍和川芎,对于赤芍来说,《名医别录》中记载,赤芍药不仅能“"通顺血脉”,还能“"散恶血,逐贼血”,《滇南本草》记载,赤芍药“行血,破瘀,散血块”。而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川芎与赤芍配伍,活血祛瘀的作用也不小。 然而桃仁和红花,桃仁破血行瘀,在《本经逢原》中指出,“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而红花活血痛经、祛瘀止痛,尤其是在《本草汇言》中,盛赞红花是“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而且桃仁和红花是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常用药对,出场率极高,所以,在这个方子里,桃仁、红花作臣药更为合理一些。 那么,赤芍和川芎就只能当佐药了。而佐药并不仅仅是赤芍和川芎,老葱、鲜姜、红枣三味药也是佐药,主要起到宣通阳气、调和营卫的作用,尤其是葱和姜两种东西,既是食材,又是药材,能够将辛散之力运载活血药向上、向外敷布。 而黄酒就是使药了,毫无疑问,黄酒的作用有三点,一是辛温通阳,二是能够激发活血痛经药物的功效,三是引药上行,直达病所。而且与葱、姜二味药形成合力,对于瘀血的病位偏上、偏表的尤为合适。 通窍活血汤的原方剂量相对比较小,现代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比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的剂量可以调到10克~15克,而麝香的剂量最高可以调到1克。还有就是遇到兼夹证,需要加减化裁,比如兼有肢体疼痛、麻木的,可以加地龙、桑枝、鸡血藤;如果兼有头晕头痛、面红口苦的,可以加天麻、钩藤;如果兼有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的,可以加胆南星、竹茹;如果兼有气滞的,可以加香附、郁金;如果兼有气虚的,可以大剂量加黄芪、太子参。 由此可见,通窍活血汤虽然只有9味药,而且剂量极轻,但由于它的组合特别奇妙,所以并不影响它在临床上使用的效果。而且,这个方子其实并不仅仅是预防脑梗,还可用于血瘀所致的斑秃、酒渣鼻、荨麻疹、白癜风、油风等多种疾病,而且现代临床研究,通窍活血汤的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肾经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病、五官科疾病、皮肤病等多种病证。 通窍活血汤临床发挥刘冰燕简介 中国中医泰斗,原国家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司长吕炳奎老中医的关门弟子。中医副主任医师 天津敬善堂心脏瓣膜病首席专家 中国中医学会分会理事 先后撰写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述有《中医验案荟萃》、《女医论荟萃》两部医著、已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全国医疗系统精英录》。 刘主任从事临床内科工作三十多年、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主治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尤其擅长心脏瓣膜病的非手术治疗,善用中药秘制膏方调理,堪称一绝。累计观察近5000例心脏瓣膜病,曾亲自跟踪北京、天津两地心脏瓣膜病患者上千人,对心脏瓣膜病的非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窍活血汤临床发挥 ——刘冰燕讲心脏病系列(21)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这是请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子,我在临床上使用的得心应手,疗效显著。但是,我看到运用该方的经验文章和论文却不多,不知为什么。抑或是方中的麝香难得太贵。反而是应用血府逐瘀汤的人很多。故而,为了不埋没《医林改错》中这颗明珠,特此首先谈一谈运用此方的体会。 通窍活血汤顾名思义是以通窍,主要是以头面七窍为主的活血散结方。王清任在书中也是这样列举治疗主症的,我临床上凡是头部面上的病疾,大部分也是以此方为主进行治疗。
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除瘀滞,是二切血瘀证通用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各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合,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但方中用量仅只1钱,说明王清任用它重在辅佐活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另外,赤芍味苦性微寒,借以缓和方中其他药物的降温之性。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所以,朱震亨认为,川芎有“通阴阳气血”之功。方中麝香也是重要药物(我一般用九香虫代替,此乃湘中名医彭坚教授之经验,以前我曾用白芷替代;疗效似赶不上九香虫),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尤其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相配,更能增强活血化瘀作用,所以王清任特别强调指出,方中麝香最为要紧。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为通阳活血之品。对于这一点千万不要忽视,不可视为可有可无之品,或嫌其麻烦不用。我在临床上对此有深切体会,用与不用,疗效大不一样。 方中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保护脾胃不受刺激,并能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有利于整个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应有的药效。大枣甘缓,能益血止血,常被列为一些血液疾病的有效药品之一,酒是辛散之品,善通血脉。汪昂说:“用为响导,可通行一身之表,行药至极高之分。”所以,王清任于每一剂药中至少用黄酒半斤煎煮,并强调宁多勿少,其目的就在于用它的行散作用,以充分发挥通窍活血药物的功效。总之,本方是上达天顶,活血通窍的佳方,用好用活能解决不少疑难杂症。 【验案】2009年12月,一日,下午2时左右,一位中年妇女,约50岁,喊叫着来诊所,说给她妈看一看头痛,在某医学院,一附院已输液l周了,各种止痛针都用了,不管用,听人介绍,特来就诊。这不,病又犯了,痛起来头直往墙上撞。 刻诊:急性病容,面白略青。察舌质淡暗苔白,脉弦紧。除强烈头痛外,目不张,哭喊嘶叫,余无他症。稍作思考,提笔写下通窍活血汤加减。 处方:九香虫15g,土鳖虫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50g,全蝎30g,蜈蚣6条,生姜3片,葱白4茎,大枣6枚,黄酒250ml。3剂,水煎服。并告之,晚上打电话汇报情况。 晚上10时,其女儿如约打来了电话说,晚上6时许服下第一遍药,半小时以后就不太痛了,问晚上还服否?我说再吃一次。 第3日,母女又来复诊,说几日来头一直未痛,希望彻底治愈。效不更方,减川芎为30g,蜈蚣为3条,加白芍30g,甘草15g。又服7剂,完全治愈,病家感谢不尽。
遗憾的是,现在这个方中蜈蚣、全蝎太贵了,一般人已经吃不起了。但是轻症的头痛不用蜈蚣、全蝎也行,只要加大川芎量即可。 临床上,我运用这个方主要是其治疗头部的一些病证,诸如脱发、头痛、耳鸣、褐色斑、酒渣鼻、脑血栓、脉管炎等,疗效常常是—剂知,二剂已,出人意料之外。运用该方时要注意,病证尽量在上,随症加减,葱姜不舍,黄酒不去,才能保证疗效。读者中如果有中医师,不妨在临床中用用看,尽量使自己的宝库中多些“杀手锏”。 97.通窍活血汤 本方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其名著《医林改错》中所出的第一方。用以治疗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证。 通窍活血汤方 赤芍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研泥),红花三钱,老葱三根(切碎),鲜姜三钱(切碎),红枣七个(去核),麝香五厘(绢包)。 用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渣,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王氏出方时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黄酒只可多用不可少用;第二,方中麝香的作用特别重要。 酒无经不达,可引诸药而达病所,尤其是瘀血入阻络脉者,其地位无药能代。麝香气味芬芳浓烈,香窜之气可直入经络,在方中起活血散结,开闭通关之作用。除上两味药外,在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的同时,还加入了生姜、葱白。生姜通过上述配伍后,具有了破血调中的功能,而葱白所具的辛通作用,能助黄酒、麝香通散。 这样全方就具有了活血化瘀,入络透达的治疗作用。该方临床运用极广,王氏所列主治即达14种: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证等。可见,除头面疾病外,还可用治劳病、妇科、儿科疾病。而该方为他方所无法比拟者,是其入络搜邪,通络活血的作用。 方中的真麝香现在己难买到,临床实践证明,若无麝香,以白芷25~30g代,也有一定效果,对于证轻者,乃至完全可作为麝香替代药。因为白芷与麝香性味同属辛温,而白芷又擅治头面疾患。 兹举一例为证。 双某,男,45岁。3年前车祸头部受伤,颅内出现少量出血,经住院治疗积血消失,肢体功能无异常后出院。而出院以来一直头昏头痛,双目畏光,神疲懒言,不愿与人交流谈话。病员系领导干部,条件较好,不断延请中西医治疗,但毫无效果,己丧失治疗信心,终日居家懒出,经家人说服来诊。见其面色晦暗,脉细涩,舌少华,散见瘀斑。诊为脑宫受震,瘀血阻络。处以通窍活血汤加味: 白芷30g,桃仁15g,红花12g,赤芍10g,川芎15g,大枣20g,生姜12g,鲜葱头7根,广土鳖10g。 以白酒半斤,加水浸泡半小时,每煎20分钟,连熬三次,每日1剂,早中晚分服。 服完7剂复诊,头昏痛减轻,而令家人尤其高兴的是喜欢交谈,愿意见人。再服7剂三诊,情况稳定,但进展不如初诊。令其自寻真麝香带来,患者是彝族,通过其亲友迅速找到了自己存放的麝香。遂将原方加至6倍用量,加麝香3g,共加工成90小包,每日早中晚各以白开水送服一包。持续一个月的服药过程中,症状日渐减轻,服完后,数年痼疾得以荡除。 肾阳虚衰、虚寒内生所致的小便清长,医圣张仲景的这个良方可用一年四季,各有主气,而四季更替则主气不同。如春之主气为风,夏为暑,长夏为湿,秋为燥,冬则为寒。而气有所盛,属于自然界一份子的我们,自然也会受其影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本身腠理疏松,正气亏损,则容易受外来之邪气的侵犯。若在冬季,就会寒潮不断,寒邪较盛,易侵犯人体发而为病。那么寒邪致病会有怎样的表现,又该如何论治?今天就从《黄帝内经》的一条条文为大家介绍。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何为水液?即指我们身体之各种分泌、排泄液,如汗液、痰液、尿液等。而澄澈清冷,则指这些液体都呈现出清稀透明、寒冷之表现。若是出现了这样的表现,则“皆属于寒”,从寒邪而论治。而寒其实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则直接外感寒邪,而内寒则是因为阳气不足,寒从中生。 但不管是内寒还是外寒,皆会损伤体内之阳气。而阳气受损,阳不化气,则可见体内水液较盛,如痰涎较多、小便量多等表现。且因阴盛阳衰,故津液不受煎灼,则可见于水液澄澈清冷,如肾阳不足而引起之小便清长。因此,《黄帝内经》谓其“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当然,寒邪所致之证其实是非常多的,如肾阳虚衰、脾阳不足、外寒里饮等等,病位不同,具体用药肯定也有所差异。但许多老年朋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平时感觉体寒畏冷、四肢不温,还会有下肢的冷痛不适,小便则常常清长量多,大便也时常溏泄,其实这便是肾阳亏虚之症。肾阳不足,虚寒内生,便引起了上述一系列的症状,在治疗上我们可以选取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于《金匮要略》,为医圣张仲景所创之名方。方含生地(如今多用熟地)八两,山药、山茱萸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而成。方中地黄补益肾阴,填精益髓,则重用为君。山茱萸、山药补益肝肾,桂枝、附子温肾助阳、温阳化气,共为臣药。再佐以茯苓、泽泻和牡丹皮泄相火、泄肾浊。 肾气丸虽治疗肾阳不足,但并未大剂量使用温热补阳之品,而是补阴与补阳相结合,“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同时补泄相结合,使其补而不滞。诸药配合,共成补肾助阳之功。 《 穴道秘书》全书《 穴道秘书》章节目录 《穴道秘书》提要 《穴道秘书》看症口诀 《穴道秘书》四季口诀 《穴道秘书》大寒小寒 《穴道秘书》七香跌打丸 《穴道秘书》跌打总方 《穴道秘书》回生丹 《穴道秘书》跌打吊瘀煎水洗方 提要 先师秘诀生死血道诀。杨成博遗传点脉秘书,师曰∶要害生死血道,要明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时辰,方可次断生死。伤心之事不可用之。出外偶遇恶人,此比功夫不可忍之,无此比恶何必伤人之命,此比手法出在三尖之法。何为三尖之法,虎尖掌尖肩尖是也。定要子午分明,百发百中,贤徒习成此比手法之日,尊师口诀分明,此比功夫,百发百中。难晓此比手法,至善而取之尔,若强取不能成功矣。 出此比手法次要,虎尖点掌尖、落掌尖、落肩尖,进切不可乱出手伤人之命也,如若发莫忘先师之付托。现看句不明,再看四围图式便能明晓,须言叮嘱之语而亦自己良心。此书若传好人,固可按部医人,如歹人得之则祸害不浅,切不可乱人矣。 师曰∶人有一十八穴大,五十四穴小,天地人和四大穴,此比方乃伤人之命也,何为小穴,手足四肢是,内外筋骨共成七十二穴。药有七十二方,习炼成功矣。妙药可以活之。倘若出外不可伤人,须要时存善念,见事多谋,为师之言须要紧记。 看症口诀 第一看,用手拈起眼皮,看他瞳人动。 第二看,嘴角人中血道,红黄尚可,若白紫黑色难医。 第三看,太阴太阳,用手按住内跳动者可医,心中亦跳动,可此比五形中,有一血穴生动可救矣。无生动的看外形,用手抑头一二三四关,看一关活动者,即用通关散吹入鼻内,手指拍动照三关一把即可,用雄鸡一只,连皮破腹入麝香三分,趁滚对脐敷之,须看面色红转赤有救,白转黑即死。形色若不好,用难对大参六分,再用回生丹服之,候之三筒烟,久候内心响,然后以手推之。分为男左女右,女人推之肚膀,男推之丹田,不松手,如此三把,看其气接,再看伤在何处。用生姜一片、葱头擦伤处。用劳宫穴按之其伤即散,然后用药调治。凡伤穴道,七吼不治;大小便长流,肾子脱落不治;腰对节断不治;瞳人两便破不治;咽喉见管不治;落下二心口,撞上心不治;受伤倒地,正心口吐汁不治。用花针插入鼻尖上二三分,取血红有救,出血转白黄红不可治也。如看假死者,咽喉红动心挣起,用吹关散吹之立效,关上一把提起即打,不打足之,情恐伤一命,折寿三年。 四季口诀 血走十二时,药有十二方治,四季用药照伤处而治,改时不该药,后用全身丸子。 时血行道左咽喉,名为仙鹅,取血穴伤者,七十二日而死,服此方全愈。 麝香(二分)丁香、川芎、郁金、陈皮、血竭、桔梗、三七、地龙、生地、红花、羌活、乳香、橘红、古钱(醋七次) 以上药各二钱,共为细末,酒调三钱半,服半即愈。 丑时血行道左筋,名为盘元穴,伤重者三七九日而死,服后方愈。 虎骨(二钱)、碎补、白芷、香附、小茴、槟榔、三棱、莪术、泽泻、红花、归尾、乳香、青皮、猪苓、没药 以上各一钱,清水煎服。 寅时血行道右筋,名为肚角穴,伤重者一日一时,轻者周年半载而死,服后方即愈。 续断(二钱)、生地、羌活、乳香、川芎、苏木、泽兰、槟榔、白芷、大茴、赤芍、丹皮、归尾、独活、红花、加桃仁 以上药各一钱,水煎服。 卯时血行道右血腕,名为隙X穴,伤者寒热往来,咳嗽吐血,半年死,服后方愈。 麻黄二钱、京芥、莪术、蒲黄、紫草、桃仁、枳壳、宜茶、三棱、三七、郁金、红花、乳香、桑皮、赤芍、陈皮、木香、川芎、生地(各一钱) 酒煎冲童便服。 辰时血行道左比双燕入穴,伤重者四肢无力,黄皮瘦弱吐血,主五日半而死,服后方全愈。 泽泻(二钱)、红花、桃仁、茯苓、泽兰、陈皮、柴胡、桂枝、续断、羌活、桑皮、甘草(各一钱) 加生姜三片酒煎。以上药各一钱。 此乃凤羽之穴,离腰之边,但伤之如不至死者,可能治,亦宜早治,四九之患也。 大寒小寒 碎补(二钱)、川乌(一钱)、独活(一钱)、乳香(二钱)、羌活(一钱)、无名异(一钱)、赤芍(二钱)、肉苁蓉(一钱)、红花(一钱)、卷柏(一钱)、草乌(一钱)、秦艽(一钱半)、田七(一钱,另包)、土鳖子、(一钱半)、千年健(一钱)、没药(一钱半)、加首乌(一钱) 酒水煎,空心服。 此穴有伤不能知也,自问如起拳棍不能伤此穴眼,系背花年少不防。此症可小可大,七情之伤,亦难治也。 此方十二条,偶有求方者医治,将三十四方发药,无有不对之理。倘伤穴情用药,百发百中,小心看习,自然知长久之命也。 终身结脉法,仍系穴脉之出一二,明白要习,师出身教,习此法倘不知此,虽勇如猛虎无济也。 七香跌打丸 乌狗脚爪(四只)、红花(二钱)、木瓜(一钱)、田七(二钱)、沉香(三钱)、金边湖蜞(五条)、枳壳(二钱)、珍珠(一钱)、象皮(一钱)、三棱(一钱)、凤凰根(二钱)、川芎(一钱)、青皮(二钱)、沙参、(二钱)、降香(一钱)、金边土鳖(二钱)、胆星(一钱)、无名异(醋制,二钱)、大王(四钱)、自然铜(醋、制,一钱)、木香(一钱)、檀香(一钱)、桃仁(三钱)、地龙(一钱)、归尾(三钱)、焦蝎子(二只)、牛膝、(一钱)、藿香(一钱)、桂枝(一钱)、莪术(二钱)、虎骨(二钱)、赤芍(一钱)、郁金(一钱)、生地(一钱)、苏木(二钱)、血竭(二钱)、麝香(五分)、乳香(二钱,去油) 共为细末,用蜜为丸,每重二钱五分,晒干只得一钱八分。此七香跌打丸共三十八味,和前二十四穴之情诀,不但日久之症,即能成效。如伤轻者用一丸,伤重者二丸,作一服,必能全愈。 跌打总方 川连(一钱)、红花(一钱)、血珀(八分)、羌王(一钱)、田七(一钱)、自然铜(一钱,醋炒)、归尾(三钱)、没药(七分)、血竭(一钱)、郁金(一钱)、人中白(一钱,另包冲服)、生地(二钱)、乳香(六分)、玄胡(一钱)、中王(四分)、沉香(八分)、熊胆(三分)、珍珠(七分)、莪术(二钱)、三棱(一钱)、桂枝(一钱)、大王(一钱半) 酒、水各半煎服,用童便加冲落药更妙。 回生丹 (将药吹入鼻内,一时回生,男左女右,即吹即愈) 生芷、生半夏、生皂角、生蒲英、北细辛、麝香、冰片 以上共为细末贮用,倘遇跌倒伤卧地不知人事,用此药遂醒,然后向症发 跌打吊瘀煎水洗方 防风(三钱)、当归(三钱)、羌活(三钱)、京芥(三钱)、苦参(五钱)、丹皮(五钱)、鹤虱(五钱)、虎骨(三钱)、川椒(五钱)、蕲艾(五钱)、黄柏(三钱)、羌王(五钱) 共为粗末,分两包煎水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