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相:中药疗效为什么越来越低?

 三和行者 2020-05-02

​真相:中药疗效为什么越来越低?(一)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发烧咳嗽,找一位老中医看病,仅用了五味药,三服下去,孩子就活蹦乱跳了。有人问他为何用药高明。他说,每一味药都是他自己精心炮制的。

以前看病的老中医,药材都是自己去采,并且亲手炮制。因此,中药的药性好坏有多种因素在发挥作用。

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规律,大量验证表明,一旦改变了环境,药效往往就是不行了。

比如,只有宁夏的枸杞才是中药枸杞的唯一来源,其他产地的枸杞就是食品。山药,也只有河南焦作的山药,才有入药的资格。

再比如,兰州的百合味最甜,适合食用,南方的百合味苦,入药更佳。

还有长白山的人参,蕲春的艾草,新疆阿克苏的甘草,这些都是道地药材。

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用第二代的种子种第三代,直到第三代的药材疗效和原产地一致,才允许移植。

现在都随心所欲了,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不道地的药材一哄而上大量供应,质差价廉。优质的原产地的药材反倒受到冷落。因为道地的药材价格要贵。

中药材各个部分药效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药材入药是根茎,如甘草,山药,百合;有的是叶入药,如荷叶,艾叶,桑叶,枇杷叶,紫苏叶等;有的是花入药,如玫瑰,菊花,红花,金银花等;还有以树皮入药的,如厚朴,肉桂,杜仲等。

有些药材各部分入药功效不同。比如当归,当归头止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破血(催血),不能乱用,以前用当归,都要分清各部分,一钱一钱算的很仔细,现在呢?直接卖整个当归,根本不分的那么清了。能不影响疗效吗?

麻黄以草枝茎入药;麻黄根以其根及根茎入药。前者功效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痹;后者功效则能固表敛汗、理气化痰。用错了,不但不治病,还会使病症加重。

生的莲藕能活血化瘀,熟的莲藕能健脾胃,莲藕粉则有益气安神入眠的功效。

艾草本来是艾叶入药,由于制成绒后不方便识别,就有不良厂家整棵打碎入药,成本大幅度降低,导致十几元一包,二十几元一包的艾条有好多,质量差,效果差,导致买到假艾条的人又开始攻击艾灸没用,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药材还讲时令。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季节采收,药效即有强弱的不同,这是本草与时间的秘密。

内行人都知道这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农口口相传重要的歌谣: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药王孙思邈更是在一千年以前直接指出,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有什么两样。

在合适的季节、时间采收,不仅保证药材的质量、药效,而且还对保护,扩大药源具有重要意义。

用叶的中药材,就要在植物长势最旺盛的时候采收,比如艾叶,就是在端午时节采收,药效才最好。

春桑枝就是桑树的干燥嫩枝,要春末夏初采收,除去叶子晒干。春末夏初的时候,嫩枝长到最大,有效成分最高,一旦到了夏天,树枝就会快速变硬,有效成分就少了。

冬桑叶,一定要在打霜之后采收,这是一定要严格遵循节令,是人们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现在人们都是利润最大化,咋有利咋来。天麻须在次年清明前,茎苗未出时采挖,此时的天麻质量达到一年的顶峰。为了尽早上市,药农往往立冬就开始采挖,采收的天麻里面都是瘪的。

有的药材生长必须要满一定的时间,才能保证药效,最有名的人参,生长时间越长,价值越高。比如甘草、远志,玉竹,都需生长三年才可以采挖。

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就可以了。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到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现在不管年限了,根本没有丝,疗效相差很大。甘草、大黄三年以上才达标,可农民一旦遇到好价格,就会提前采收。

收获的药材,有的要趁新鲜立刻加工出售,比如玫瑰花特别娇嫩,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去采收,然后立刻去烘焙加工;还有芡实因为在酷暑时节收获,甚至要深夜采收,要立刻剥籽出售,否则果实容易变臭。因此,芡实从采收到碗里不会超过24小时。

有的药材则需要陈放之后,再加工,药性更好,比如艾叶,贮存一年的叫一年陈艾,三年的叫三年陈艾,存放五年的叫五年陈艾。存放三年到五年,艾灸时效果最好。但好多艾叶根本等不上陈放三年,当年采收当年就加工出售,因为储存时间越长,成本越高。

陈皮,以陈者为佳。它是历久弥新最好的注解,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新陈皮年年晒,日日晒;旧陈皮定期翻晒,如此循环往返,不厌其烦。

如果你有机会用到三年的陈艾,十年的陈皮,那才是真正的药材,药到病除,毫不夸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