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其实经过好几代人的创新,逐渐发展到现在。 思维导图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将抽象的思维过程用图形直观的表现出来。 这样就充分的使用了我们的左脑和右脑。使得我们的思考变得更加的清晰,更加的直观。 这种思考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可视化的思维技巧。这种技巧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最早使用可视化思维技巧的是1960年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他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概念图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确实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通过使用概念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老师的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并和老师积极进行对话。 它会自动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它会使教师的教案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得相对僵硬,反而会更有弹性,更容易更改;因为概念图只需要把相关的材料以非常清晰和容易记忆的形式提出来,因此学生倾向于在考试中获取更好的成绩。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充分激发我们使用大脑的左右两个部分,因为我们在创作思维导图的时候,不但需要摘取语句中的关键知识点,而且还使用颜色、形状、图案和想象力,这样就使用了我们的视觉感官。 博赞式的思维导图因为简单易用,所以现在这种可视化的思维技巧非常的流行,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思维导图对于思维内部的结构的表现是乏力的。 中心发散形式的导图,可以非常好的表现集中和发散性思维,但对于线性、流程、金字塔层级、从属、比较、前因后果等思维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困难的。 思维地图最初兴起于美国,由海勒博士在1988年创造,1992年已经被纽约、北卡洛莱纳州、德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等地区的众多学校进行应用,不仅应用于不同的年级,还应用于不同的课程,取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 2000年以来,思维地图逐渐被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引入并使用。到2004年,美国已有接近4000个学校使用思维地图进行教学,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老师、管理者等,思维地图在促进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师生的高度评价。我们中小学重视的是知识的教授和考核,而人家的中小学重视的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在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当中,顺便的掌握了这些知识而已。 思维地图总共有八种不同的图形,表现八种不同的思维关系,包括定义、分析、比较、归纳、整体和部分、类比、因果等。虽然能够很好的表现不同的思维的结构,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点,比如金字塔的层级图没有,思维结构的整体性没有,八种思维之间有些是重叠的等诸如此类的缺点。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童教进一步完善了思维地图,推出了第五代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结构图。 在海勒博士的思维地图的基础上,我进一步的拓展了金字塔结构、沙漏图结构、去掉了整体与部分等重复的结构图。 通过大量观察对比思考,我发现有五种最基本的结构会在使用中反复的出现,那就是发散的结构,集中的结构,坚固的结构,流动的结构,生长的结构。 这五种基本的结构分布对应是:
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把这五种结构类比为我们最常见的事物:金木水火土。立刻就变得比较有意思了。 我们的祖宗对宏观事物进行归类的方法非常特别,本质上和西方的元素周期表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没有分得那么细。 你看我们的祖宗把具有坚硬属性的东西,包括金属、石头等归类到“金”这一类;把能够生长的花草树木归类到“木”;把能够流动的风、霜、雨、雪归类到“水”;把燃烧、发热、发光、放射等归类到“火”;把集中堆积的高山、土地、沙子、灰烬等归类到“土”; 那么如果把常见的五种结构对应祖宗发明的五行,你会发现它可以一一对应起来。 发散的结构对应的是“火”。 集中的结构对应的是“土”。 坚固的结构对应的是“金”。 流动的结构对应的是“水”。 生长的结构对应的是“木”。 如果再把它们完善一下,就会变成五种基本的思维导图结构,我给它们起了个名字: 太阳图---火 同心图---土 金字塔图---金 流程图---水 树状图---木 然后再以这五种基本的结构图,自己再做一次叠加,又得出另外五种新的结构图。 两个太阳图叠加,变成星星图,叠加之后属性没有变,还属于“火”。 两个同心图叠加,变成双同心图,叠加之后属性没有变,还属于“土”。 两个金字塔叠加,变成沙漏图,叠加之后属性没有变,还属于“金”。 两个流程图叠加,变成波浪图,叠加之后属性没有变,还属于“水”。 两个树状图叠加,变成网状图,叠加之后属性没有变,还属于“木”。 如果把五个单个的基本图称之为阳的话,那么五个叠加之后的图可以称之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这样一整套非常有趣、很有创意的五行结构思维导图就完整了。这可是曾老师花了不少心思琢磨出来的一套工具。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我还详细定义了它使用的方法。 那么,这套工具该怎么使用呢?(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