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寻道-紫金山

 思明居士 2020-05-02
太行寻道-紫金山

群仙论道

邢台紫金山,又称中华五杰山。位于河北邢台西部太行山主脉中段,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河北省风景区。紫金山历史文化深厚,是北方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道教文化名山,学仙修道圣地;宋元时在此创建紫金书院,被誉为古代的“清华大学”。

山名由来 紫金山的名称因山体呈红石砂岩组成而名,又因在宋元时期这里为道教文化的修行地,因山每当太阳东升,山体映照在紫光之下,故取名为紫金山。又有传说,在很久之前,有古国周御王紫光夫人出巡太行山时,见这一带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是深受水灾之苦,发愿拯救世间百姓,化为斗母元君于此,使山体呈紫色,故名紫金山。

地理环境 邢台紫金山东距河北省邢台市66公里。地处太行山主脉中段,晋、冀两省三县交界处。邢台县白岸乡前坪村境内,西与山西省左权县交界,南与邯郸武安市相邻,总面积28平方公里。

紫金山山峰平均海拔高度1300米,最高峰摩天岭海拔1747.5米。紫金山山体属丹霞地貌,矗立在山西台地东缘,东向明显为断裂的悬岩陡壁,巨大的丹霞山体在流水冲刷及风化等自然作用下,形成山势险峻,千峰竞秀,连绵不断。山体犹如鬼斧神工,造型峻丽,石壁千仞、山峰耸立、幽谷深壑,峡谷曲折。

紫金山地势十分险要。山体略呈东西走向,山石多呈紫红色。前坪村一带水成岩、片麻岩裸露明显。土层较厚,植被以各种树木及山花、野草为主。

紫金山秀美的自然生态景观随季节变化,呈现出四季分明的迷人景观,是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观冰的绝佳去处。自然优美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是不可多得的太行山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夏季,紫金山的平均气温比市区低9-12度,被人们誉为“太行山里的清凉世界”。

一、紫金山特色景观

紫金山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景区,有华北地区最大的龙旋天瓮,在数亿年大自己的侵蚀及水流切割下形成,天瓮高达50余米,直径20米,瓮底有黑龙潭。登天瓮顶后地势平坦,两侧红崖耸立,峡谷深幽,山谷间有溪水沿山谷流动。随山势自然跌落而形成了串窝式的池潭,这些潭分布如天上北斗七星,或如星际紫薇,或如仙界宝瓶。大自然的造化让这里的山水增添许多神奇,与中国的神话故事相结合,形成紫金山山水特色景区文化。

天将峰 位于紫金山山口处,山形如武将,当地有传说天将峰是为商殷王之子殷郊所化。殷郊是道教三十六天将之一。武王代纣后,殷郊被封为监国之一,后来殷郊作乱,引起了周公东征平叛,战争打的十分激烈,在《诗经》中说“既破我斧”,说的就是杀人把斧头把砍破了。后来在《封神演义》中,也说了这场战争,当时殷郊先与姜子牙对抗,后被收服成为广成子的门下弟子,助姜子牙伐殷,在封神时殷郊被封为“太岁”,道教《神枢经》中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是在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主宰全年运程。

太岁是太岁神的简称,乃道教值年神灵之一,一年一换,当年轮值的太岁神叫值年太岁(流年太岁)。太岁神在所有神中,影响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当地人传说的故事,也是在这场战争后,殷郊被封为太岁,化神为山守护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紫金山天将峰

神驼峰 在紫金山景区大门可见,因山形如峰如驼而名。相传在远古时,一对心地善良的小夫妻为了给老人治病,跑到这座山上挖药材。这天中午,老天爷突然变脸,黑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倾泻。很快,小两口的脚下浊浪翻滚,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只见一头神驼从天上踏云而至,跪在小两口面前说:“我是天上的神驼,受上帝的差遣前来拯救你们,请赶快骑在我的身上吧,”小两口即刻跨上了神驼的身上。水涨,神驼也长,小两口得救了。天长日久,神驼渐渐地变成了这座高耸的神驼峰。又有传说,骆驼是元代的神物,当年,元代的大汗马踏中原,欲统一华夏,但不能如愿,经高人指点说,如成大业必得到奇人相助,后来忽必烈得到一梦,有人骑一头神驼在太行山中行走,就让高僧海云印简寻访,果然在太行山山口处有一神驼,知刘秉忠在此隐居,便寄函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在云中相遇推荐给忽必烈。

太行寻道-紫金山

神驼峰

鸣琴谷 鸣琴谷得名源于山谷溪水潺潺,如同琴鸣。后又因元太师刘秉忠在紫金山修道,常以溪水为伴,昂歌弹琴而名。鸣琴谷谷长约50米,虽然山谷不长,但落差很大,自谷口到谷底约20多米,谷底为青灰石,谷口下泄后突然急转,使溪水猛然折回跌落于水潭中,形成溪水流动时在山谷间的声鸣。

太行寻道-紫金山

鸣琴谷

葫芦谷 自乾元洞进入至天瓮间的山谷为葫芦谷,葫芦谷的得名由来已久,当地传说,在很久时这里闹洪水,众仙为了解救百姓灾难,在此导流洪水,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用他的宝葫芦砸开一条水道,使这里的洪水迅速流了出来。峪谷如果从空中向下看,峡谷的形状真如葫芦一样,是个头尖腹大的葫芦形。在葫芦谷中有很多人文资源,如陈抟老祖的睡石、福神庙、葫芦谷摩崖刻石等。

太行寻道-紫金山

葫芦谷陈抟睡石

天瓮 也称龙旋天瓮。天瓮位于葫芦谷的顶端,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奇特地质资源,天瓮直径20多米、高60多米,直下直下,如同一个巨大的石瓮。红色石英砂岩在水利切割及风化、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为国内独有的地质奇观。天瓮栈道紧贴巨型瓮状锅穴盘旋而上,人行其中,如入仙境。天瓮的形成鬼斧神工,地质学家在对紫金山调研时称,这是在华北地质中为首次发现,被称为太行山中的奇迹,华北第一瓮。

关于天瓮的形成,当地有很多传说故事,相传在天瓮下有一大水潭,即黑龙潭,当时这个水潭直通东海。东海龙王的儿子黑龙就经常来这里玩,每当来到这里,黑龙现形后就用巨石把潭眼压住,以防海水从这里溢出。有一次,黑龙又来到这里玩,出来后发现了一个仙姑,就忙着追上去看,结果海水从这里溢流出来,导致东部平原闹了水灾,幸亏当时八仙之的铁拐李也在这里,赶忙把铁拐向下使劲的捅,才将黑龙潭眼堵住,潭眼堵住后,黑龙也回不到东海了,在住在黑龙潭中,后来人们在此修建了黑龙庙,称天瓮下的水潭为黑龙潭。

太行寻道-紫金山

华北奇观-天瓮

黑龙潭 当地人又叫黑婆婆潭。宽六米、长15米、深不到两米。当地人传说,有条心地善良的神龙曾经在此修行,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除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外,她还时常变化成一个黑俊的老婆婆,走街串户为百姓送米、送面、送衣裳。谁家的孩子办喜事,只要来此烧香祈祷,潭旁边的石门就会自动打开,锅碗盆盘应有尽有,随便用。千百年来,方圆百里的百姓经常来这里烧香祷告,求雨则得甘霖,事事灵验。

七星潭 过杏仙庄后就来到一个峡谷,这个峡谷最好的就是跌瀑泉水,来回折流,多级跌落,水潭密布,排列布局,这是丹霞地貌中之串状锅穴现象,犹如天上北斗七星,故名七星潭。

北斗七星君也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传统观念中对北斗七星等星辰的崇拜信仰由来已久,远在道教形成之前。儒教礼制就强调对北斗七星等星辰进行祭祀。紫金山七星潭有一个传说故事,这个也与紫光夫人有关,当年紫光夫人在此修道,忽感莲花九朵,化生她的第九个儿子。长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司命、司禄、禄存、延寿、益算、度厄、上生七星。生产九子时,宫血流出将谷底染红,至今游人在此还可以看到水溪流过的地方,透着鲜红的血色。

太行寻道-紫金山

七星潭

紫薇潭 过七星潭可见一池潭水即紫薇潭。经过亿万年的雨水冲刷,这里形成了巨型锅穴地貌。夏秋季节,飞瀑流泉咆哮着直扎潭底,声如洪雷,珠花成雾,彩虹频现,十分壮观。

太行寻道-紫金山

紫薇潭

宝扇峰 山峰长150 多米,宽25—30 米,酷似一座东北——西南向的石屏风,为此又称立屏板山,山形奇特、鬼斧神工,为紫金山又一神奇景观。关于宝扇峰当地百姓有一个故事。

宝扇是八仙之一汉钟离的法器,汉钟离又称钟离权,是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也是道教全真道祖师。曾来到邢州开元寺写下题壁诗二首,这也是汉钟离唯一的题壁诗。宝扇是他的法器,有说钟离权所持扇子,“轻摇小扇乐陶然”能起死回生;那扇子是怎么来的?

关于汉钟离的扇子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中原一带还是大海时,汉钟离在这里遇到了东华仙人,跟随东华仙人学的长生之术,修炼道法,最终得道成仙。东华仙人见汉钟离已经得到成仙,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法器,便将自己寻得的一株万年芭蕉树进行锤炼,最终制造出了一把扇子。有一次,在天庭玉帝问汉钟离扇子的用处。汉钟离回答说:“此扇煽火火灭,煽风风熄,煽邪邪死,变化无穷,化船过海,遮日卷月,收雾行云。”由此可见扇子的威能。大家所知道的八仙过海传说中,汉钟离就是以扇化船,飘然过海。过海总要上岸吧,那么那个地方是海边啊,当时的海边就是太行山,以山西高原为界线,八仙上岸后,汉钟离的宝扇就变成了一座山峰,也就是今天的宝扇峰。

太行寻道-紫金山

宝扇峰

神龟岩 龟,是中国四灵之一。《礼记·礼运》说:“何谓四灵,麟凤龙龟,谓之四灵”,《十三经注疏》中记载:“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龙、龟谓之四灵。”《抱朴子·论仙》也记载说︰“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寿焉。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最古老的《洛书》曰:“灵龟者黝文五色神灵之精也,能见存亡明于吉凶。”《洪范.五行》曰:“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淮南子》:“必问吉凶于龟者,以其历久岁矣。”从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四灵之一的龟在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并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那么紫金山的神龟岩是怎么回事?

相传,很久以前,紫金山一带有个山怪,经常出没于方圆百里的村子祸害百姓。百姓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一天,一只修炼成仙的神龟逐水而来,打败了山怪。为佑护这一方百姓的平安,神龟就一直驻守于此,日久天长,遂化作龟形巨岩。

太行寻道-紫金山

神龟岩

蚌仙池 在宝瓶峡的顶端有一景观,清澈的山泉水从悬崖处顺着水滑梯倾泻而下,潭光水色,异彩纷呈。溪水冲激石底形成蚌壳状石盆,人称蚌仙池。据当地传说,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个河蚌仙子在此修炼,后来得道成仙飞升而去,留下凡体,成此紫金山的胜迹。蚌仙池还有一说是王母娘娘的洗澡盆,每到暑天,王母娘娘都在此入池洗浴,因山泉水质奇好,洗后使肌肤如凝脂,还可返老还童。

太行寻道-紫金山

蚌仙池

宝瓶峰 遥望此山,其形状为长圆形,腹部较大如宝瓶,宝瓶又称葫芦峰,一说是铁拐李的葫芦所化,又说是观音菩萨的如意瓶。佛经中根据其用途及形状归纳为“福智圆满,具定无漏”,作为无量寿佛的手持物,象征了灵魂永生不死。其形犹如观音净水瓶,故而得名。

太行寻道-紫金山

宝瓶峰

漆树林 在紫金山山坡上生长着近万多棵的漆树,其中百年以上的漆树就有30多棵,树龄最长的有600多年。漆树是我国重要的特用经济林,生漆具有耐腐、耐磨、耐酸、耐溶剂、耐热、隔水、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等特性,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漆树还可取蜡,籽可榨油,木材坚实,生长迅速,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

古代的割漆工十分的辛苦,俗话说“世上有三苦,烧炭、割漆、卖豆腐”。烧炭的辛苦从《卖炭翁》文中可见一斑,卖豆腐起早摸黑也很辛苦。最辛苦的还要算割漆工。有句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 ”,割漆是一种传统获取生漆的方法,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用来制作器具,也是中国人的古老创造,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就已经能用生漆制造出朱色髹漆器。每年的夏至到寒露之间割漆人在大山里穿梭,割漆前要在树上安“跳儿”(即横木),用于攀援。再用铁刨刀把漆树可开口子地方的粗皮去掉,用漆刀将树皮割开成“人”字或半人字形状的刀口,在刀口的下面安上用漆笕,让漆液顺着刀口流进笕里,再收集到专用的漆桶里。

漆树又称王莽树,传说,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时,逃入一片漆树林中,不巧被一棵漆树拌倒在地,这时后面的追兵眼看就追上来了,而这片漆树林太大让刘秀十分的恼火,就随口说到,那年如我做君王,让你千刀万剐身受伤。帝王的金口玉言果然生验,让割漆工每年在树身上割的伤痕累累。

太行寻道-紫金山

漆树林

摩天岭 海拔1747.5米,岭上有一座天然的植物园,还有一座气势宏伟、香火鼎盛的玉皇庙。登岭途中,你可以看到著名的“峻极关”。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代,张飞率兵在此驻扎守关,旧称张飞寨;唐朝著名女将樊梨花率军征西,一枪挑开峻极关,首战告捷,而后连连报捷。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曾在此驻守,人称小寨崖。连接峻极关的长城遗址至今仍清晰可见。

登上摩天岭极目远眺,但见晋冀不同的山野风光各呈异彩,一道道滴翠淌绿的山梁峡谷,一座座高耸云天的秀山怪岭,在祥云仙雾瞬息万变的遮掩簇拥下,构成一幅幅立体水墨丹青。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位置,你尽可感受到五杰山整个景区别样的风采。岭下有抗日战争时期冀南银行印钞厂的遗址,当年八路军129师供给部就驻扎在那里。

二、紫金山人文文化

紫金山是一个文化名山,在历史上就赋予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与历史事件和人物相联系,如民间的八仙、睡仙陈抟老祖,火龙先生、刘秉忠、张三丰及邢州五杰等。

杏仙庄 杏仙庄历史悠久,杏仙庄过去只住有一户人家,原遗有石桌、石凳、石辗和石板房和三棵古杏树。最在的一颗杏树不知有多少年了,人称为杏王寿星,据当地传说,这株老杏树每逢月圆之夜,便化成人形喜聚一起,对歌赏月。现在庄前庄后大大小小的杏树都是古杏树的子孙。每逢初春时节,杏花怒放,胜似梅香。金元时,刘秉忠隐居紫金山,在这里采花露,酿美酒,修悟“胎息胎食”之道,并吟咏出:“檐外杏花横素月,恰似梅影在西窗”千古名句。现杏仙建有湘子庙。

湘子庙 湘子庙不知始建于何年,当地百始说自祖上就有,为此说有建于宋代,还有说建于元明。现在的湘子庙是根据遗迹进行重修的,是紫金山景区的重要的道观之一。这里也是传说的韩湘子故居,为此这里又称韩仙庄,又称杏仙庄,至今此地的人还是以韩始,现在的庙主也是韩始后人,据说是韩湘子的后裔。

传说韩湘子在此遇到吕洞宾,吕仙人在点化韩湘子成仙。吕仙点化韩湘子的故事和传说与邢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明代时有个山东人,此人叫李攀龙,他来到邢台做了顺德知府,李攀龙为明代后七子领袖,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王世贞多次来到邢台西部山,写下很多文章和诗词,其中将紫金山韩湘子的传说故事写入《列仙全传》中,这样韩湘正式名列仙班,大家也习惯称他为韩湘子。

湘子庙苦泉 有关韩湘子的传说很多,最为传奇的就是这眼苦泉,苦泉的水并不苦,是因韩湘子看到人间之苦才将此泉命名为苦泉。苦泉又称香泉,湘子泉。这里有一个韩湘子酿酒的传说故事。

相传韩湘子在居住的地方有一眼名叫苦泉的泉水,韩湘子平时用此泉水进行做酒,并顷刻间就酿成了美酒。

用“苦泉”水酿制美酒?大家开始都不相信,所以在饮用时就有所顾虑,欲饮不饮,迟疑不决,为此人们就把韩湘子酿的酒叫“逡巡酒”。逡巡就是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的意思。韩湘子见大家迟疑不敢饮用,就信口吟道:“真酒无苦,真水无香,苦尽甘来,玉露琼浆”。吟罢,立即将酒倒入泉池内,池内立刻飘出一股酒香,令人馋涎欲滴。有人赶忙取桶打水试品尝,并无酒味,入口却十分甘美、清热解渴、润肺和脾;洗头洗脸,清爽滑腻;用以洗身冲澡,体肤光洁润舒、嫩柔增色,自感体态轻盈。后来大家又称此泉为“香泉”。“香泉”也就是“湘子泉”。

陈抟睡石 后周时期,有一个叫陈抟的人,虽然好读百家之书,肚子很有学问,但屡举进士不弟。后来也就不仕进了,便寻名山大川修道。据说曾在武当山隐居,还遇到很多神仙级的修道高人,后来入蜀学习了睡功,有一睡三年的锁鼻术。

还有传说他与八仙吕洞宾相遇,成为朋友。

后周显德年间,柴荣登基做了皇帝,闻名于陈抟,便召他入宫,还请他到了自己的老家看了风水。向他问国运长短,陈抟吟出四句诗:“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当时柴荣不解。后人解释说是:“世宗皇帝本姓柴,名荣,木头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长久’二字,只道是佳兆,却不知赵太祖代周为帝,国号宋,“木”字添盖乃是“宋”字。宋朝享国长久,先生已预知矣。”

后来柴世宗想让他入朝为官,就拜陈抟为左拾遗,他坚辞不受,柴荣无可奈何,便又改封他为白云先生。

陈抟与麻衣道人学了不少相面看相之术,在山西和顺县有一个寺院叫麻衣寺,说是麻衣道人修行的寺院。为此陈抟也多次来太行山一带寻访麻衣道长向他求道,后来传给他麻衣神相法术。

在《张三丰先生全集·道派》篇,将隐仙派道统编为“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希夷就是陈抟的封号。

那么陈抟与紫金山有什么关系?

陈抟好睡,他自己还写了一首诗叫《睡歌》,其中写道“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覆地。南北任眠,东西随睡。”

在紫金山葫芦谷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面很是平坦,在石面有一个大大的寿字,字旁还有一个弯曲的人形,传说是陈抟在这里睡觉时留下来的。

这个故事是这样,相传,陈抟从柴世宗老家看了柴世宗的风水,便来到太行山,然后再到山西麻衣寺寻访麻衣道人;行到紫金山葫芦谷,见一块大石头很是平坦,便来睡意,一觉睡了数天数夜,起来后这石头上留下了一个睡痕。后来有好事者在这块睡痕旁刻写他的寿字。

给我们讲故事的老者还吟出四句顺口溜:

陈抟老祖睡仙山,紫金石上长寿眠;任尔山风摇石动,管他酷暑与严寒。

子聪泉 岩溶水渗漏出地成泉。元代名相刘秉忠年轻时曾经为僧,法名子聪,隐居山中,常饮此泉,故名。游人常取水饮之,传说可益智延年。

养元庙 庙址原本是刘秉忠涵养元气的一个茅草屋。据庙墙上的古碑记载,清代同治年间,当地的老百姓在此建庙。庙前这块巨石,据说是大禹之父鲧治水时遗留下来的,用手摸一摸,可消灾祛病。庙旁有个圣水洞,又称滴水涧,这个泉水与武安的长寿泉一脉相连,即使天干大旱,洞中仍然滴水不断,回声悠扬,其韵如琴。当年刘秉忠在此修身悟道,据说他的“周流元气不尝停,昼夜相催有晦明”就是在此洞中悟出来的。另有传说,有个道士曾在养元庙修炼,长年煮食白芨,用两个宝瓶接饮岩石缝里滴下来的圣水度日。老道士成仙以后,那两个宝瓶也化做两座山峰,日复一日地守护着养元庙。登上养元庙上边的观星台,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两座突兀的山峰,其形状酷似宝瓶。 养元庙在方圆几百里很有名气,香客络绎不绝,有求必应,十分灵验。

聚贤亭 传说在很久之前,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与其他七位仙人在此相聚而名,后到元代时刘秉忠等五杰在此学习,在此相聚,探讨天文地理,纵论国计民生,饱览四周美景。当时刘秉忠在下《论交》诗句:“誰解立心如砥柱,百端冲激只依元”。为此此亭又称依元亭。

细风亭 此亭以刘秉忠:“一树倒影斜斜月,满树浮光细细风。” 的诗句而名。这里视野开阔,山风徐来,神清气爽,是观望四周风景的绝佳位置。对面的状似屏风影壁的山峰,就是丹霞地貌的代表性景观“立屏板山”,也称为宝扇峰。山峰的山体呈薄板状,是太行山板状山体最典型的一处。宝扇峰屹立在室瓶峡上方,与其它秀美奇特的山峰重叠相连,构成一幅既宏伟又壮观的太行画卷,是紫金山著名的景观。

紫金山书院 史书上说“惟封龙书院、紫金山书院”(邢台西部)独具特色。位于紫金山小寨处的北部山腰。山顶上还有“紫金山书院”石碑一块。书院遗存数十间红石、石砖混建的房屋和数十丈长的围墙遗迹,保存水井一眼。据学者考证,紫金山书院始建于元代。有大门、书房、操场、宿舍、读书台,后又建观象台共6部分。

紫金山书院的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郭守敬等在政治、经济、天文、水利、数学、土木建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被称为紫金山五杰。五位杰出人物同学于紫金山,同出一座书院,在历史上也很少见。由此百姓说紫金山有华北“文山”一说。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多来紫金山,能成半个仙。

三、紫金山特色文化

紫金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以元代刘秉忠在此隐居和设紫金山书院而著名。至今在紫金山周围还遗留着许多文化遗迹,如紫金山书院、养元庙、福神庙、子聪泉、观星台等。除这些文化遗迹外,还在当地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丰富了紫金山的文化,也给紫金山旅游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1.龟石的传说

紫金山有一个小山,小山的形状就像一只卧着的大乌龟。我们这里的村民都叫他卧龟石,而不叫它卧龟山。说起这卧龟石啊,还有一个故事呢。

传说很久以前。这山里有一个无恶不做的大山怪,大山怪专吃小孩子,每一年都吃一个,这样可以增加他的法力,到时村民就得向山里送一个小孩子,不然他就杀人、起火、放水,这方圆百里的村子里都知道,百姓们恨它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因为那只大山怪法力高强,一般法师根本打不过它。

有一次,那只大山怪又来村子里做坏事,村里有一个小伙子和他的哥哥终于不甘心了,忍受不下去大山怪的恶行,就决定与它奋力搏斗一次。结果,惹恼了大山怪。它做法将洪水召唤过来,淹没了整个村子。谁知和洪水一起被召唤来的还有一只修炼成仙的大乌龟。在最关键的时刻,大乌龟将村里人全部救起来,把全村人驼在一个小山上,大乌龟奋力向前爬去,大乌龟走过的地方就成了一条河,水沿着河向外流去。山怪看事不好,他发的水没能把山民湮灭,只好回来。

山怪回来了,他变成一个老人,他找到村民,找到小伙子,山怪趁小伙子不注意,想把他拖下水,就在这时乌龟也赶了过来。 再说说小伙子吧。小伙子其实是玉皇大帝宫前的金龟,经过多年的修行,已得到了宇宙灵气,法术高强。

有一天,金龟看到凡间大片土地,潇河无水,田稻被晒得如同干草,老百姓干渴得舌燥唇焦。金龟心肠十分善良,就把天河的水偷偷往下界喷洒,大降阵雨,老百姓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巡守天河的水神向玉帝禀报了金龟私自偷降雨人间的事。玉帝大怒,斥责金龟擅自动用天河水,犯了“天条”,于是罚他下凡人间为人,指派天庭侍卫押金龟到人间投胎,这位天庭侍卫官十分同情金龟被贬罚,很想择一户高贵人家让金龟投胎,召来几位城隍和土地爷询问,可是有一户人定,几代究苦,妻子怀胎就要临盆之时,金龟立即表示愿意去这户人家投胎,就在一个山麓下留下原身,灵魂跟随土地爷飞去,从产妇的肚脐进入胎婴的肉体。这时,产妇户中金光四射,红光江满屋,产妇觉得腹内一阵转机,婴儿就产生了。

这家人姓王,三年之前得了长子,取外“初起”,意思是希望从儿子这一代起,能摆脱贫困厄运。现在次子出生时,出现金光、红光,不知道是什么古怪,他希望次子能平安地成长,就取名为“福平”。王福平八岁就在家放羊,性情纯洁灵存在慧,孝长尊幼,勤而好学,乡中父老都赞他圣贤。

在王福平十岁的那年,有一天他在紫金山下放羊,有一只小羊失足受伤,他就细心为小羊疗伤,小心护理,小羊依偎着他的膝下,甚为感动的样子。王福平顿感悲伤,想到小羊长大以后,必然受到屠宰,帮而起了恻忍之心,十分烦忧,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恰好有一位道人经过,问王福平为何如此的烦忧,王福平就将原因说明。道士问好王福平想小羊怎么样,王福平说希望羊能长生不死,道士说这就简单了,于是施展法力把羊化成白石于山间。王福平见了很惊奇,觉得很玄妙,同时起了修道之心,恳求道士收纳他,并说:“徒儿笃信不移,不辞劳苦,无牵无挂,但求学道成功。”道士听了笑着说:“你有修道慧根,况且很有仙缘,只有勤于修炼,心成正果,你如此有恒心,我不答应你不行啊,我就答应你了。”道士将王福平引入紫金山的圣水古洞,理悟修道玄机,刻得法道。

王福平回到村庄,其父母已经仙逝,只见到他的哥哥王福起,于是王福平告诉哥哥他十几年的经历。哥哥问起福平当年的山羊到哪里去了,福平说仍在山中,哥哥不相信,于是福平就带他哥哥到山上看,只见一群白石,哪里有山羊呢?只见福平口念法咒,将手执的拂尘向山一挥,一声“羊起”,山上的白石顿时应声而起,变成千万只羊。他哥哥顿然觉悟到道法的玄妙,于是与弟弟一同修炼法道。 哥哥说了与他学法的事情,就是要制服山怪,不让山怪残害村民。

再说大乌龟就是金龟的元身,大乌龟、王福平以及他的哥哥和村里的人们一起打败了大山怪,大山怪落荒而逃。 大乌龟为了预防大山怪重返做恶,就一直守在这里,为百姓们站岗,并时刻注视着村民居住的地方和沿途经过的路上,大山怪只要看见大乌龟在此,就再也不敢来了。

日子久了,慢慢的大乌龟就风化成了大石头,永远的留在了这里看着大山怪。山怪果然就再也没来过。山村的小伙子王福平就和这里的村民过上了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

2.神螺七峰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为了让自已的王国兴旺发达、国泰民安,就请了一位据说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为自己选择一块风水很好的墓地,结果那位风水先生跋山涉水、不辞辛劳的为那个皇帝跑遍了金国各地,最终在紫金山上为那位皇帝找了一块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风水绝佳的宝地,皇帝当然很信任那位风水先生,于是重重的嘉奖了一番,并吩咐子孙自己死要葬在紫金山上。 国王死了,他的子孙就按着国王的吩咐把它葬在紫金山上。结果,后来这个王国就兴旺起来了。 国家兴旺了,皇帝的后代便派了七位忠于职守的勇士保卫着那位皇帝的坟墓。天长日久,那七位忠诚的勇士便化成了七座山峰,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神螺七峰。这个传说已经有好几百年了,以致于究竟是哪朝哪代的皇帝人们无法清楚的记得了。但是,至今在七座山峰的中间仍保存了皇帝坟墓的遗址。并且更让人奇怪的是,直到现在那块坟地的周围大约有200平方米左右的一块地方,全是黄士,什么也不长,连棵草也没有。可是黄土的四周流水潺潺、野花袭人、草木茂盛、空气清新、鸟虫齐鸣、四野空山唯独这里有鸟声;有虫鸣;有一种宁静中的快乐,在这境地心旷神怡,身临仙境,这是大自然真的为这里营造了一块神地。 听老人讲,原来这里人少时,每逢夏季花开月圆时,在山里传出清新悦耳的琴声,也能听见悠扬的歌声,说是花仙子在这里聚会,饮酒赏月对诗呢。说也奇怪,都说山里春天来的迟,可这里不是,只要打过春,这里的迎春花就开放了。冬天,这里也来得迟,到处是黄叶时,这里还是鲜花满地。你说这里不是风水宝地吗?我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山区进行旅游开发,把深藏在山里的美景挖掘出来,让人们共同享受这美丽的地方,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3.神龟护桃的故事

传说,当年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时,不小心将王母娘娘的大蟠桃丢了下来。此事被当地的山神知遇后,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一听说是孙悟空丢下来的,而且又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吃又不敢吃,那也不敢拿,就等着人家来取。一连等了几天,不见来人。于是无奈之下,他派了一只大神龟在此守护。预备等有朝一日,王母娘娘或孙悟空再来取时好还给人家,也表示一下自己的忠诚,为自己早日修得正果积上功德。结果那只忠于职守的大神龟在这等啊等啊,一等就是几万年,也没有人来取。后来大神龟和大蟠桃都风化成了石头,也没等来王母娘娘或孙悟空。大神龟和大蟠桃永远的留在了这里。

除以上传说故事外还有七星潭的故事、春牛图的由来、对腚窑的故事、郭守敬三族莲花图、建造龙岗闸井的故事等。

四、与紫金山相关的人物

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人物与紫金山文化相关。这些人物有见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有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

陈抟即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传说人物,据记载:陈抟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

陈抟本有大志,但是因“数举不第”而厌世,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

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自此,其名大振。

后周显德三年(956)十一月,周世宗柴荣“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一说学者又称白云先生),放归山。期间,陈抟出游太行山,入山西寻访麻衣道人。

显德五年(958),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陈抟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

入宋后,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见。第一次在太平兴国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兴国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据《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书记载,陈抟复至汴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太宗甚为礼重。因语宰相宋琪等人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入华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安治,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书,卿可试与之语。”宋琪问:“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陈抟答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术,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令有司增葺华山云台观。数月后放还山。

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紫金山有仙迹陈抟睡石,为当年陈抟入太行山寻访麻衣道长时所遗留。

陈抟的弟子火龙真人,名叫贾得升,又称作火龙先生,师承希夷老祖陈抟。为修行隐其身,并隐其姓名,其里居今也不可考,云以天地为里居也。《神仙鉴》也只记有其号,状其为物外风仪,此盖如赤松、黄石,世只知为古仙耳。晚年隐居于终南山,故称“终南隐仙”。或曰贾得升先生也。

火龙真人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宋金时期,刘秉忠与张三丰在河南鹿邑修行,同师火龙真人,《明史.方伎传》中记载说:元初张三丰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上清宫。

刘秉忠(1216-1274)邢台市东静庵人。原名侃,僧名子聪,字仲晦,道号藏春散人,还俗后被赐名秉忠。自幼“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于书“无所不读,无不精通”。尤擅长天文、地理、律历、算学。十七岁做邢州节度使府令史,因不甘“汩没为刀笔吏”,隐居山中,“与全真道者居”。1238年被天宁寺禅师招为僧,逐学兼儒、释、道三家。1239年由海云禅师推荐,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秉忠“应对称旨,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深得忽必烈的赏识。他性情豁达,生活恬淡,身为朝廷重臣,常服袈裟登朝,多次上奏制止杀戮,力主吸收汉文化,举荐贤能,制定了各项国家政策,构建了行政区划体制,亲自勘测、规划、设计了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营建。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他确定的中轴线,就是今天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到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帝的龙椅就摆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有“北京脊梁”之誉。死后被封为元太师太保,著有《藏春集》传世。

大科学家郭守敬 邢台县郭村人。他在元代先后任副河渠使、都水少监、监正,成为统管全国水利、舟楫等事务的总负责人。有的十多项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中国制造”代表人物。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巨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和太阳系中的一颗代号为2012号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名字命名。

张文谦 邢台沙河人。他在元朝历任中书左丞、大司农卿、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等官职,是辅佐忽必烈推行“汉法”、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重要谋臣。

张易 山西太原交城人, 1247年由刘秉忠推荐进入忽必烈幕府,先后出任职中书省参知政事、右丞相,总理国家财政,主管军事,断然除掉了奸臣阿哈马,为元代国家机器健康运转和国家财政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恂 河北唐县人。任太子赞善、国子监祭酒、太史令等职,他在元朝推崇国学,建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在全国推广教育。

张三丰,元﹑明(一说金)著名道士,生卒年不详,传说生辰时间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个朝代。号玄玄子,经考证得字子冲,南宋淳祐七年(1247)生人,曾受到元太师刘秉忠的举荐,有知遇之恩,两人交往有诗,张三丰写下《廉平章以书荐余名於刘仲晦太保感而咏此》诗:“贤与贤相近,得逢推荐人,愧非梁栋质,名动帝王臣。有意求勾漏,无心据要津,辞尊往说法,愿现宰官身。”据专家考证,曾同学于火龙真人。刘秉忠死后,张三丰还写《遥挽刘仲晦相公》诗悼念:“博学其余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高矣脱风尘。举世谁知我,登朝屡荐人。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后来张三丰多次入太行,有《三十二岁北游》幽冀重来感慨忘,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山望大行。”明永乐年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了“遇真宫”。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

在紫金山还可以听到与景观相联系的人物。如铁拐李,为八仙之首,姓李,名洪水,隋朝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肉身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紫金山葫芦谷与天瓮有与相关的传说故事。

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传说紫金山的宝扇峰就是他的法器所演变。钟离权在元时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邢州开元寺壁》,其中有 “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韩湘子 本名韩湘,字清夫,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幼年丧父,由叔父韩愈抚养。长大后又得钟、吕二仙传授修行之术。韩愈极力反对,训斥他。韩湘子因此而出家,隐居于终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为八仙之列。后来,韩湘子屡次化形,度化他的叔叔韩愈,但韩愈多次不悟。后来,韩愈被降官到了潮阳,路经蓝关,雪拥不前,冻埋雪中。湘子赶来相救,并指点度化。韩愈最终感悟,也修道成仙。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紫金山有韩仙庄和湘子庙,传为韩湘子修道的地方,有遗迹苦泉等传说故事。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太行寻道-紫金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