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从隋唐起,广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对外贸易是国家重要的财富来源。清代以前,对广州的城市防卫构成威胁的仅限于一些地方的盗贼、海盗或叛乱分子,官府只是配备缉私船和水师进行抓捕和防卫就可以了,炮台虽有火炮,但都是些国产的土炮。 明清时期,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相继东来,中西文化的碰撞在一次次冲突以后,战争危险日益加剧,因而联通大洋的珠江航道的安全,就成为广州城市防卫的重中之重。 外国军队都是从海路而来,清政府在虎门到广州之间建立的海防、江防体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如同摆设,英军只付出很小的兵力就能轻易突破清军的防线,虎门之战、乌涌之战、广州内河之战都是清兵落败,敌军北上宁波、厦门、定海、镇海同样是清兵吃败仗。 ▲ 鸦片战争。 清政府被打怕了,但也有一些人被打醒了,他们开始意识到中西军事装备和军事战术上的差距,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在汲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清末时期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等对广州海防建设进行了升级改造,其中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建成并完善了“长洲要塞”。 虎门是广州海防的前哨 外国军队从海路入侵广州都要经由虎门逆珠江而上。因此,在虎门设炮台群,以伶仃洋为前哨,把敌人抵挡在外面,是广州海防的第一防线。虎门是广州的第一道门户,一旦门户洞开,广州也就危险了。 ▲ 虎门炮台。 “长洲要塞”是广州的第二道门户 在清代,作为广州海防、江防第二防线的防务炮台,位置曾经经历过数次变迁:
可以看出,广州防线是一再前移,一直移到长洲,这当然是更加安全的策略。 ▲ 长洲炮台。 从虎门沿着珠江航道溯流而上,在牛山下因长洲岛而分成南北两路:南路经新造,再经大黄滘,可到达广州的白鹅潭;北路经猎德、二沙尾直到广州城南。 长洲岛面积虽然只有6平方公里,但它雄踞江面,位于珠江出海口的主航道上,扼虎门沿珠江进入广州的咽喉,是广州城防的第二道门户,当然就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 长洲要塞有多少炮台 清政府在长洲以内省河上的不同河段分别修建的长洲炮台、沙路炮台、鱼珠炮台、牛山炮台和屏冈东山炮台共五大炮台群,构成一个完整的长洲要塞。 五大炮台群在地理位置上互相交望,彼此互成犄角,节节设防,封锁珠江河面,史称“五虎擒羊(洋)”。 ▲ 长洲炮台。 其中,长洲炮台建在长洲岛东南方的7个山岗上。由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四缝炮台、旧西岗炮台、新西岗炮台、蝴蝶岗炮台组成。全长近两公里,共计炮位15座,炮台由北向南依次排列,成扇形。炮台之间距离不等,炮位大小,配炮多少,因地势而异,各有不同。 长洲炮台与沙路炮台之间的河面还建有浮桥相通,相互支援,又于珠江航道水面筑有两道木栅水闸,江底钉插木桩,以阻敌船进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