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对比,整合知识 (一)把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分别列表对照,形成准确的地理空间概念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从总体到局部,从一般规律到特殊地区来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照如下图:
(四)把非地带性的几种表现进行对比,得出常见的几种非地带性自然带的成因 1. 地带性自然的消失-海陆分布的影响 如南半球大陆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是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故海陆分布影响非地带性。 2. 地带性自然带的改变-地形或洋流惹的“祸”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两侧,同处温带,西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为温带荒漠带,原因是该地地处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受山脉阻挡,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又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都远离赤道,但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原因是受洋流影响。可见,地形和洋流可改变地带性自然带。 3. 地带性自然带的斑块状分布-局部水分条件的改变 如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形成了与周围广大的温带荒漠的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色。所以,局部水分条件的变化可引起非地带性现象。 二、采用对比,寻找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1. 低纬度与高纬度比较 同是纬度地带性,低纬度表现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如非洲;高纬度表现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2.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比较 气候类型相同,但自然带未必相同。如热带季风气候区内,降水多的迎风坡为热带季风雨林,而降水少的内陆草原则形成热带草原。 (二)经度地带性规律 1. 南北半球比较 南半球陆地面积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相反,北半球亚欧大陆陆地面积广,在中纬度由沿海到内陆形成了典型的森林→草原→荒漠过渡的植被景观。 2.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比较 气候类型不同,但自然带可能相同。如温带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它们共同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气候类型相同,但自然带可能不同。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中心由于距海洋远形成温带荒漠带,而边缘则形成温带草原带。 (三)垂直地带性规律 1. 垂直带谱与水平带谱比较 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的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带谱更替规律相似。 2. 山地带谱复杂程度比较 山地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纬度、海拔高度及山麓与山顶的相对高度有关。纬度越低越复杂,越高越简单;海拔越高越复杂,越低越简单;相对高度大则复杂,小则简单。 3. 山体自然带海拔高度比较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自然带海拔越高;纬度越高,自然带海拔越低。同一自然带,阳坡自然带海拔高,阴坡自然带海拔低。 4. 山体雪线高度比较 纬度低,雪线高;纬度高,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例题解析 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不考虑其他非地带性因素),完成下列各题。 1. 下列说法可能与实地一致的是 A. ①位于新西兰某地 B. ②位于欧洲某地 C. ③位于亚洲某地 D. ④位于非洲某地 2. 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A. ①位于智利 B. ②位于东非高原 C. ③位于西伯利亚 D. ④位于巴塔哥尼亚高原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地中向阳坡与迎风坡不一致的是② B. 四地可能位于同一纬线上 C. 四地可能出现于同一大洲 D. 四地近地面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为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自然带在阴阳坡分布高度的差异判断出南北半球的山体,①③位于北半球,S为阳坡,N为阴坡;②④位于南半球,S为阴坡,N为阳坡。根据基带判断出山体的纬度和海陆位置,①②在温带,③在寒带,④纬度最高。根据积雪分布下限的高低判定是迎风坡还是背风坡,①无雪线,纬度最低,气温最高;②N坡为迎风坡;③N坡为迎风坡;④S坡为迎风坡。 答案:1. C 2. C 3.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