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康熙和雍正为什么都打压胤禩?[康、雍]

 白衣钱子 2020-05-02

在康熙朝晚期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中,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乃系党羽成员最多、势力遍及范围最广、实力最为强大的所在。但经过康熙皇帝的一些列打击和压制,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毙鹰事件”以后,皇八子胤禩彻底失去圣心,被斩断了继位可能。

但是,失去继位可能的皇八子胤禩依然拥有着绝对不容忽视的拥护力量,甚至在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以后,身边依然围绕着实力强大的政治力量。

就此来看,雍正皇帝自雍正元年便对其开始的清算行动,乃至在雍正四年将其改名、革爵、去黄带子、宗人府除名直至圈禁至死的最终结果,绝对属于皇位争夺失败以后,“败者为寇”的必然结果。

但是,雍正皇帝不惜背负“残害手足”的罪名,也誓要将这位昔日的“贤王”置于死地的真正原因,果真是因为其在“九子夺嫡”事件的种种表现?或许,我们都误会了皇八子胤禩,更误会了雍正皇帝对其真正忌惮的所在。


雍正七年,由雍正皇帝亲自参与编纂的一部旨在为自己正名、为清王朝正名的《大义觉迷录》中,对皇八子胤禩的诸多罪行,有着较为集中的说明:

朕即位以后,将阿其那封为亲王,令其辅政,深加任用。盖伊等平日原以阿其那为趋向,若阿其那果有感悔之心,则群小自然解散。岂料阿其那逆意坚定,以未遂平日之大愿,恚恨益深,且自知从前所为,及获罪于皇考之处万无可赦之理,因而以毒忍之心肆其桀骜之行,扰乱国政,颠倒纪纲,甚至在大庭广众之前诅朕躬,及于宗社。此廷臣所共见,人人无不发指者。

在雍正皇帝对皇八子胤禩的清算说明中,刻意强调了其“获罪于皇考之处万无可赦之理”,也就是其在“九子夺嫡”事件中所犯下的诸多罪行。甚至专门指出了

“当日阿其那以二阿哥获罪废黜,妄希非分,包藏祸心,与塞思黑、允俄、允禵结为死党 ,而阿其那之陰险诡谲,实为罪魁”

指明了胤禩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之时的“罪魁”地位所在。

而雍正皇帝之所以对皇八子胤禩委以重任,乃系“念手足之情,心实不忍”,试图“将此辈徐徐化导,消除妄念,安静守法”。可皇八子胤禩等人却不识时务、不念皇恩,依然结党营私,扰乱国政,也难怪当时康熙皇帝对其斥责到“父子之情已绝”的无情地步。

对于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的清算行为,雍正皇帝肯定会上升到为国、为民、为朝廷、为祖宗社稷的高度,肯定会将康熙皇帝对其的诸多训斥、惩治过往全部搬出来,以赢得朝臣支持和天子之民的理解和拥护。

但是,且不论“父子之情已绝”这等绝情训斥之言,康熙皇帝到底有没有说过,毕竟《清实录·圣祖实录》和《康熙朝起居注册》早已经被雍正皇帝删改的面目全非。我们单就皇八子胤禩在“九子夺嫡”事件中的具体所为,就足以证明雍正皇帝对其罪名的设定到底能不能堵住悠悠众口。

01 “九子夺嫡”事件中,皇八子胤禩到底如何参与?

虽然早在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两党相争的时候,康熙帝皇长子和太子胤礽之间就展开了对皇位的争夺。但“九子夺嫡”事件真正公开化、明朗化,在九位皇子之间形成直接对抗的模式应该开始于康熙四十七年的“太子被废”

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太子胤礽之“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等诸多恶劣罪行,已经被康熙皇帝“包容二十年矣”。但其非但没有领悟康熙皇帝的苦心和刻意培养,反而“乃其恶愈张,僇辱廷臣,专擅威权,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这让康熙皇帝再也无法容忍,于诸王大臣面前,公开宣布了废黜胤礽太子之位的决定。

胤礽的太子之位已然被废,身为皇长子的爱新觉罗·胤褆,无论从年龄、军功、威望上,都是新任太子的不二人选。可胤褆错就错在太过心急,过早的开始了对皇位的进发,全然不顾此时的康熙皇帝尚且沉浸在废掉胤礽的悲痛之中。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有载:

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上怒,诏斥允禔凶顽愚昧,并戒诸皇子勿纵属下人生事。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皇长子胤褆“得罪”康熙皇帝的先后顺序。胤礽被废圈禁之后,康熙皇帝任命胤褆看管胤礽,在此期间,胤褆多次向康熙皇帝进言,其意图非常明显——争取成为新任皇储。此时心绪尚且不稳的康熙皇帝,对其严厉斥责甚至杜绝其继位可能后,胤褆才将“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提出,向康熙皇帝“举荐”皇八子胤禩。

作为自己生母惠妃纳喇氏的养子,皇八子胤禩和皇长子胤禔曾经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过往,由此来看,胤褆举荐胤禩为新任皇储的做法,似乎能够理解。但是,对皇储位置心心念念、垂涎已久的皇长子胤褆,果真就心甘情愿放弃夺嫡,让位于皇八子胤禩吗?当然不是。

在胤禔举荐胤禩之前,胤禔魇镇陷害太子胤礽的事情就已经被皇三子胤祉上报给了康熙皇帝,为了将祸水引到胤禩身上,才有的“举荐”皇八子胤禩的举动。

“张明德案”审结完毕以后,康熙虽然没有原谅胤禔的愚蠢罪行,对其处以了“夺爵,幽於第”的严厉惩罚。但皇八子胤禩却“成功”的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而且全部是负面信息的掌握。

《清实录·圣祖实录》中记载了,康熙皇帝在此之后对皇八子胤禩的“罪行”掌握:

署内务府总管事八贝勒允禩等、以所查原任内务府总管凌普家产一案启奏。上谕曰、凌普贪婪巨富、众皆知之。所查未尽。如此欺罔、朕必斩尔等之首。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称道汝好朕即斩之。此权岂肯假诸人乎。

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张明德案”审结以后,康熙皇帝对明知此案内情却并未即使上报之皇八子胤禩的诸多罪行掌握。康熙皇帝甚至直接将皇八子胤禩归结到了“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的所在。

那么,在“张明德案”中,皇八子胤禩究竟干了什么?果真如康熙皇帝所言,试图“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在康熙皇帝对“张明德案”的处理说明中,皇八子胤禩仅仅是“将其赶出”、“知而不奏”而已。

可就算如此,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皇八子胤禩仅仅在皇长子胤褆举荐自己以后,向康熙皇帝类似请罪一般,说了一句“儿臣将何以自处”的话,仅此而已。也就是说,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皇八子胤禩非但没有主动发起对皇储位置的争夺,反而是异常的冷静,静静地躺着也中枪。

至于康熙皇帝所言“内务府总管凌普”一案中,皇八子胤禩所犯下的罪过,也只不过是康熙皇帝在必须对胤禩势力予以压制时,不得不找出来的一件“罪行”,一件掩盖自己真实目的的理由罢了。

到此为止,皇八子胤禩除了上折子服罪求饶以外,仍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的意思。可就在康熙皇帝对其下达“今其事皆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的命令后,和其素日交好之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对康熙皇帝的做法看不过去了。

竟然“怀藏毒药,愿与同死。又携带锁铐,亲自随行,以示同患之意”。

经过了皇长子胤禔的公开举荐,康熙对于皇八子胤禩已经心生忌惮,再加上胤禟和胤禵的“舍命相保”,更让康熙皇帝感觉到了胤禩身后之巨大政治势力,对自己皇权的巨大威胁和挑战。于是,康熙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康熙皇帝暴怒的场景:

允禟语允禵,入为允禩营救,上怒,出佩刀将诛允允禵;允祺跪抱劝止,上怒少解,仍谕诸皇子、议政大臣等毋宽允禩罪。

试问一下,在整个过程中,皇八子胤禩甚至连句话都没说,康熙皇帝的“暴怒”到底来自哪里?

归根到底,也不过是这个素来贤明的皇子,手中拥有了太过强大的政治势力,身边围绕了太多太多的皇室宗亲、满洲勋贵、汉族朝臣。这让刚刚经历了胤礽之背叛的康熙皇帝,心生忌惮,感觉到了胤禩对自己皇权的巨大威胁和挑战。

02 康熙皇帝对皇八子胤禩的再三打击,意欲何为?

就笔者看来,在上述康熙皇帝对皇八子胤禩的诸多罪行“安排”中,有着严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处理了胤禩刚一个多月以后,康熙皇帝在诸多打击下,一病不起,自南苑回宫后,康熙皇帝连续数次召见皇八子胤禩和废太子胤礽,甚至明确发布了一道“自此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的谕旨。或许连康熙皇帝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所行太过,不忍心了。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发布了“诸大臣於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的命令。按照当时的政局环境,和康熙皇帝数次谕旨的语气射影来看,康熙皇帝这道命令的真正目的在于复立胤礽,而非真正想要从其余皇子中选择一位新任皇储。

为什么说皇八子胤禩“素有贤明,品行端正”呢?

在康熙皇帝明确对皇八子胤禩严厉打压和惩治后,“八爷党”集团成员对其依然不离不弃,纷纷上折举荐其为新任皇储。面前几乎满堂朝臣意见一致,但却严重违背自己意愿的举荐人选,康熙皇帝丝毫没有遮拦,直接给出了“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贱,宜别举”的意见,再次将刚刚获得原谅的皇八子胤禩,打入冷宫。

康熙皇帝拒绝了朝臣的举荐意见后,却做出了“释允礽,亦复允禩贝勒”这等类似弥补胤禩的举动,似乎更加证明了康熙皇帝的“言而无信”

同样在议举新太子的过程中,皇八子胤禩依然是按部就班,严格按照康熙皇帝的意愿开展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说,皇八子胤禩仍然是没招谁没惹谁的前提下,就让康熙皇帝再次斩断了成为皇储的可能。

自此以后,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哪怕是在康熙五十一年之胤礽二次被废的时候,皇八子胤禩依然是老老实实的当差、办事。而且,在康熙五十年十一月,胤禩还经历了人生中的首次人生变故——生母良妃卫氏薨逝了。

对于此时,直到康熙五十三年良妃三周年忌辰的这段时间内,皇八子胤禩的内心世界绝对是灰色、无望乃至绝望的。在此阶段,不管是康熙朝的相关记载文献,还是雍正朝的诸多带有严重主观思想在内的文献记载中,皇八子胤禩的存在感都是极低的所在。也就是说,在此阶段,皇八子胤禩俨然已经彻底失去了对皇位的渴望。

可是康熙五十三年,一件连皇八子胤禩自己都不相信的事件,让皇八子胤禩彻底落入了无底深渊,再无翻身之日。

康熙五十三年,原本随侍康熙皇帝,一同前往热河的皇八子胤禩,恰逢生母忌辰三周年,便由随侍太监汇报给康熙皇帝,自己前往生母陵墓祭奠。祭奠完生母以后,皇八子胤禩留在汤泉处,等待从热河返回的康熙皇帝一道返回京城。

就在等待期间,皇八子胤禩命身边太监给康熙皇帝送去了两只海东青,以示孝道。可是,等到康熙皇帝接到这两只海东青的时候,海东青已经奄奄一息,这让康熙皇帝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用及其无情的言辞,对皇八子胤禩定了性:

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数载之内,极其郁闷。胤禩仍望遂其初念,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谁敢争执?遂自谓可保无虞矣。

在这份言辞犀利的谕旨中,康熙皇帝甚至毫不避讳的将复立胤礽太子之位的原因,归结到了“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胤礽放出”

关于“毙鹰事件”的真相,我们已经另行成文论述,这次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康熙皇帝无疑。

那么,在皇八子胤禩沉寂数年以后,康熙皇帝为何还要对其不顾一切的打压、控制呢?

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再废太子之后,东宫位虚,诸臣以为不妥,屡有向康熙谏言早立太子,但康熙俱不置可否。在这些朝臣上表举荐新任太子的谏言中,皇八子胤禩依然是出现率最高、得票最多的所在。

也就是说,经过康熙皇帝费尽心思的打压下,皇八子胤禩身边依然围绕着绝对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依然保持着对康熙皇权的强劲威胁和挑战,康熙皇帝对实力强大之皇八子胤禩的忌惮,依然没有消失。

但实心的讲,这和皇八子胤禩有何关系?

就这样,胤禩一直被压制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

03 雍正皇帝清算皇八子胤禩的真正目的何在?

雍正四年正月,在雍正皇帝历数廉亲王允禩罪行的时候,除了上述“莫须有”之罪行的翻出,再就是其在雍正朝新犯下的诸多罪行。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雍正皇帝对廉亲王允禩的罪行综述:

圣祖升遐,朕念允禩夙有才幹,冀其痛改其非,为国家出力,令其总理事务,加封亲王,推心置腹。三年以来,宗人府及诸大臣劾议,什伯累积,朕百端容忍,乃允禩诡谲阴邪,狂妄悖乱,包藏祸心,日益加甚。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刚刚驾崩,雍正皇帝就剥夺了皇十四子胤禵的兵权,命其“留守”景陵,直到雍正四年公开改为永久圈禁;

雍正元年四月,雍正皇帝将皇十子胤俄逮捕京城圈禁,直到乾隆二年获释;

雍正元年初,皇九子胤禟就被雍正皇帝派遣到了西北军中,直到雍正四年改为永久圈禁,死于禁所。

也就是说,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就已经将昔日势力强大之“八爷党”打击殆尽,廉亲王胤禩又何来“结党营私,扰乱国政,颠倒纪纲”的可能。

那么,廉亲王胤禩到底因何得罪了雍正皇帝,让其不惜背负“弑兄”罪名,也要将其圈禁至死呢?

实际上,胤禩对雍正的威胁,倒不一定是有暗杀或政变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威望太高。显然,在雍正与胤禩的斗争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诸王大臣的心都向着胤禩,只不过敢怒不敢言。平心而论,雍正和胤禩都够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

可康熙皇帝一样,胤禩的贤明远播、能力超众、党羽众多,触及了雍正皇帝的底线,对雍正皇权产生了巨大威胁和挑战。一句话,皇八子胤禩的一生,就是躺着中枪的一生,就是为贤名所累的一生。

生在皇家,如果不能成为皇帝,或许像雍正帝皇五子——爱新觉罗·弘昼一样,荒唐度日才是最争取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清实录》、《清史稿》、《上谕内阁》、《康熙朝起居注册》、《大义觉迷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