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为了保证社区居民的安全,本人驻点的中心从2月开始暂停开放,元宵活动也随即取消。 此次疫情的爆发,是给每个社工的新挑战,社区社工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抗疫工作助一臂之力? 本人在近两个月参与抗疫中反思,自己是否可以通过担任不同的角色,为抗疫贡献一份力呢?以下是本人近2个月来,结合街道、驻点社区抗疫工作指引以及中心疫情期间的服务计划开展的各类工作,整理如下: 而疫情期间人人宅家里,线上网络平台是居民了解疫情消息的重要途径。但网络上疫情消息各种各样,何为真实何为谣言?这时就非常需要社工的引导。 如:当有居民询问有没有购买口罩、消毒酒精等防疫物品的相关途径;莞e申报的信息填写;复工、返莞的居民怎么向社区出证明等等问题,社工已知的消息会及时回复,同时邀请社区有经验的居民协助回应,推动线上居民互助的社区氛围。 本人作为中心宣传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承担起了公众号后台、居民联系群等线上平台居民问题的回应及处理,使居民习惯性遇到此类问题就会找到社工,部分居民非常感谢社工的及时回应和处理。 本人认为,这也间接地为中心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让更多居民认识社区社工、信任社区社工。 为此,本人作为社区抗疫记录员,在公众号平台推出【防疫剪影】专题,以记录社区的“疫中人”、“疫中事”,希望通过此专题推文的记录,向社区防疫工作人员致敬,号召社区居民能给予社区防疫工作人员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支持。 本人在一次与社区防疫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部分居民对社区居家隔离人员的歧视较大,许多居民向社区投诉居家隔离人员乱走出门;有些居家隔离人员恨不得将解除隔离证明贴脸上,让邻居不在当他们是怪物......” 疫情当前,我们隔离的是病毒,不应隔离爱,居家隔离人员并不代表他们是确诊病例,我们人人应善待他们。 因此,本人结合了疫情期间的社区现状,以及中心文化板块的服务理念,在3月推出了春暖花开“疫”中情——社区睦邻互助线上文化节系列服务,以“睦邻互助”为主题,中心儿童、妇女家庭、长者等板块服务结合此主题开展系列线上服务,号召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家隔离人员、疫区返莞人员、社区防疫工作人员等“疫”中人给予鼓励、理解与支持,营造社区居民互助氛围。 本人策划并开展了“画”破隔离歧视墙——邻里送关爱线上插画创作活动和“罩”唤正能量——暖心口罩制作活动,两场活动通过家乡特色地域文化插画展和暖心口罩制作两种体验,号召社区居民加入睦邻互助暖心行动中,疫情期间为社区传递正能量。 在一次与L先生的交流中,L先生表示口罩一直没买到,现在住的出租屋是公司老板提供给员工的房子,有时候会和租客有近距离的接触,他担心家人容易感染,而且因为自己眼睛不好,关于疫情的消息也知道的少...... 在认真聆听了L先生的难处后,本人所在的服务中心链接到了街道社会事务局的口罩、酒精、免洗凝液等防疫物资,便整理好了及时上门给L先生送上物资,并了解他与家人的身体状况,给他们科普了疫情知识,教会他的孩子正确佩戴口罩,提醒他们要勤洗手、少出门,近期尽量自己家煮饭吃,与出租屋里的其他租客保持1-2米的距离。 3月初,本人驻点社区链接到街道妇联一批“甜蜜包”,内含各种生活刚需物资。当天,在社区妇联主席的统筹下,本人收到了社区所有居家隔离儿童信息表,便立即分好片区,组织中心同事按片区上门探访,尽快将“甜蜜包”送到居家隔离儿童家里。 本人在上门探访时,除了给他们送了生活物资外,还了解了他们的身体状况及其他需要,并向他们介绍了中心3月睦邻互助线上文化节服务,邀请他们参加。 当我们提到“邻里互助”主题服务时,一名来自湖北的女士表示:“刚回到小区,本来很担心会收到邻居的排斥,但他们都很理解我们,会鼓励我们居家隔离不要担心,还开玩笑说让我们趁着隔离期间好好在家休息,也非常感谢社区的帮助,感谢社工做我们的倾听者。” 3月23日,中心从社区防疫团队处了解到,有一位正在居家隔离的社区困难居民打电话向社区求助,希望能帮助购买能维持他们一家一周的饮食需要。 本人与同事即刻加入社区代购分队,负责了此次代购工作。第二天上班,本人与同事通过电话联系这位居民,了解他一家的生活需要,希望我们帮忙采购什么物品。 随后列好采购清单,立即到超市采购食材及其他生活物资,赶在中午做饭前将采购的物资送到了这位居民家里,做到居家隔离人员的需求及时回应、及时处理。 疫情期间,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社区代购服务,不仅扩宽了我们的服务范围,更能让社区社工真正关注到服务对象的真实需要,提供所需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