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嘟嘟7284 2020-05-03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文化此消彼长的过程似乎存在着一个规律,会是什么呢?本文从气候的角度做下简单的梳理,限于篇幅,本文将时空下限定在7000BP这个点,其他时期的情况以及其他角度我们陆续在后面文章中来讲述。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季风

10000年前

距今18000年,更新世进入晚期,行将覆灭的更新世用一次异常冷酷的冰期向人类发起挑战,末次冰期如约而至。高纬度地区笼罩在厚厚冰层的下面。东亚大地北方也是一片茫茫的荒野。

巨大的环境变化,让这片大陆上顽强生活的古人面对最严酷的抉择,在北方,茂密的森林变成草原。面对生死存亡,这里的古人原本硕大的石器变得细小,以适应草原上狩猎的需要。

与北方尚处于旧石器末期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的古人抢先进入了新石器时期。我们前面文章有过讲述,按照笔者推测,这些人是沿着露出海面的大陆架北上的O1系古人。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迁徙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中国古文化的发展,有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每逢气候变得干冷的时候,南方地区的古文化会变得兴旺发达,而气候暖湿时期,北方的古文化会更加繁荣一些。

在更新世晚期这次寒冷的冰期中,相对于北方大地的萧条,华南地区的古文化相对来说异常的繁荣。

这片地区分布着玉蟾岩、三角岩、甑皮岩、大岩、庙岩、牛栏洞、朱屋岩、鲤鱼嘴、白莲洞、陈家岩、思多岩、麒麟洞、黄岩洞、螺髻岩、独石仔、矮洞、黄岩门等诸多遗存。

其中玉蟾岩和甑皮岩我们很熟悉了,这里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陶器,同时原始稻作也开始萌芽。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岭南遗址分布

不过按照学者分析,这些遗存考古文化面貌差异还是不小。陈伟驹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岭南地区北方的遗存划分为玉蟾岩类型,南方为白莲洞类型。玉蟾岩类型明显更发达一些。这里的陶器类型是圜底釜形器,同时出现了家猪的驯化现象。

下图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从图上我们能够看出来,岭南地区的气温在10-20度这个区间,这个气温非常适合古人类生存,所以我国华南地区首先进入新石器时期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晚更新气候

我们再看下北方,北京这条线是当时零度的分界线。虽然气候寒冷异常,但这里在13000年左右还是进入了新石器时期。我们发现了南庄头、于家沟两处遗存,虽然数量不多,但这里同样也开始出现原始陶器,器型以筒形罐为主。

同时在更北的嫩江流域也出现了一支古老的考古文化,被称为'后套木嘎一期',也是以筒形罐为主。应当是有一些更勇敢的古人翻越燕山并进一步来到了这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新仙女木强降温的最后一次洗礼以后,温暖的全新世来临。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10000年前考古文化分布区

10000年前后

在岭南的这些人通过山间河谷纷纷向北迁徙,一群人来到澧阳平原,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八十垱下层、竹马、十里岗、燕儿洞、双林、新民、宋家岗和华垱等遗址

所处年代大概在距今11000-9000这个区间。从陶器面貌上看,应该与甑皮岩、玉蟾岩的人群有关,都是以圜底釜为主要特征。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澧阳平原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上山文化

同样有一群人来到南岭东北部边缘地带的山间盆地,在这里创建了'上山文化',上山文化以其复杂的陶器类型一跃成为了我国同时期考古文化中的领头羊。

气候变暖让北方地区的考古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河北地区出现了转年、东胡林和西庙几支考古遗存,同时在中原地区出现了李家沟文化,山东地区出现了扁扁洞和黄崖遗存。嫩江地区经过一段长期的空白后于10000BP后出现了双塔一期文化。

虽然进入了全新世的温暖期,冰川开始融化,但这个时期还是比较干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我们从考古文化的分布上同样能够看到南北方的差距。

北方这个时期遗存数量少,还不成体系,而南方,尤其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我们看长江中游,澧阳平原地区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考古遗存。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新石器早期考古文化分布示意,绿色区域先对较晚些

距今9000-8000年

距今9000年我国气候进入了全新世的大暖期,但还处于气温波动频繁的时期。

北方这个时候出现了裴李岗文化,本文采用韩建业先生的分类,将贾湖并入裴李岗文化。

而裴李岗文化是由李家沟文化向南迁徙到沙河形成的,南迁的行为说明了气候还是比较干冷,逐渐掌握了原始粟作的人们向南寻找更加合适的土地。

据学者考证,距今8700年有一次持续300年的强升温,在温度升高的背景下,裴李岗人向北扩张,形成了环嵩山的文化区。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裴李岗文化所处位置

同一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彭头山文化同样开始扩张,主要趋势是向北和向东,同样是在8500年这个时间在峡江地区形成了城背溪文化。

向东迁徙的这些人造成上山文化发生蜕变,杭州湾地区出现了跨湖桥文化。兼有上山文化传统的双耳罐平底钵的同时出现了彭头山的绳纹圜底釜。

优良的水热条件,让这个时期北方文化开始全面发展,辽西的小河西文化以及海拉尔河流域的哈克一期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出现。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小河西文化

哈克一期文化相对要复杂,有双塔一期文化的特征,同时有小河西以及贝加尔湖地区的文化特征。气温的变化导致贝加尔湖地区人群南下也是可能的。

通常认为小河西文化来自双塔一期文化,本文支持这种看法,从气候来看,应该是气温的向下波动造成双塔一期人群向南发展形成了小河西文化。不过转年遗存在小河西文化生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泰沂山脉出现了后李文化。华北地区出现空白,原因应该是此地区环境变化导致人员迁徙所致,这里是古黄河泛滥区,随着温度的升高,环境出现恶化。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后李文化

同时在淮河中游出现了顺山集一期。文化面貌集上山文化和后李文化于一身,应该是这两支文化在淮河中游碰撞出来的。

据学者对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研究,全新世初期有三次弱季风事件发生,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气候变得干冷,这三次气温变化分别发生在距今10300年、9400年、8200年这几个时间点前后。

距今10300年的这次降温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来,南方地区的考古文化比北方要兴旺。但由于农业尚处于萌芽状态,这个差别还不是特别明显。应该是相对暖湿的气候让采集得以兴盛的缘故。

距今9400年的这次弱季风之后,长江中游出现了发达的彭头山文化,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进入鼎盛时期。而北方此时除了李家沟向南迁徙到贾湖得以兴旺之外都很萧条。

该说下气候环境的影响了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地理自然分区

气候变化对南北文化格局的改变很好理解,我们看上图,是选自《中国地理图集》中的我国东南季风区的自然区划图。虽然这个是当前的图,但分区与那时候基本差不多,只是季风强弱有区别。

事实上,在全新世大暖期,中间区域,也就是目前黄河中下游区域的气候特点要往南十个纬度的,也就是相当于长江以南地区的特点。如果按照现在的特征来说,这里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但那个时候属于亚热带气候。

所以这个区域的水热条件对于农业来说,其实是我国当时最好的地区,长江流域过于偏热偏湿,直接后果就是河湖泛滥情况严重。而一旦气温下降,降水线向南移动。

长江流域的河湖面积缩小,沉积下来的周边平原地带营养丰富,非常适合农业生产,所以在气温下降的时候长江流域的考古文化会变得兴旺发达,黄河流域乃至所有北方地区则处于衰退状态。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还有其他一些变数,例如地理环境、土壤结构、族群的能力等,我们后面逐步来分析,这里先交待下气候的作用。

因此进入9000BP以后,随着各地农业生产在食物中所占比例的逐渐提高,气候的影响在加剧。8500BP前后持续几百年的降温,让南方考古文化得以重整。不过由于比较古老,学者们研究的结果有差异。

从淮河中游此时出现“顺山集文化”及学者研究结果来看,淮河中游地区这个时期偏干凉和湿润。偏北一些的裴李岗文化并没有呈现衰落的态势,说明此时水热情况还是良好的。

根据格陵兰冰芯测出来的温度曲线,在8200BP前后的确有一次非常猛烈的降温现象,但最低点持续时间并不长。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降温时间长度和影响有些夸大了。应该属于短暂的降温。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地理记录

8000BP-7000BP

时间进入8000BP以后,气温回升很快,在7800BP前后达到了顶峰。考古文化的变化上也很有意思,我们看下。

暖湿的天气让北方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扫之前略显颓靡之势。先是贾湖人向西进入汉中盆地,并进一步翻越秦岭,在关中及陇东地区与土著文化结合形成了老官台文化(各家称呼不同,有大地湾文化、白家文化)。

老官台文化早期与裴李岗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按照韩建业先生的划分,同属于深腹罐-双耳壶-钵这个文化体系。

泰沂山脉的后李文化也实现了扩张,向南到达鲁西南地区,同时还保持着'素面圜底釜'这个文化体系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裴李岗时代

华北地区再次出现了人群,分别形成了磁山文化早期和北福地文化。这些人群早期应该来自燕山地区,韩建业先生认为这个时期华北地区文化特征与燕北的相仿,均为筒形罐体系。

丁风雅在其博士论文中论证了他们不同之处,认为应该单独划分为'盂盆'体系。我们采用韩建业先生的筒形罐体系,实际上按照笔者的区系划分,这里应该属于碰撞区域。这个时候是来自燕北的文化占据了上风。

东北地区海拉尔河流域哈克一期过渡为辉河水坝一期,嫩江流域再次出现了后套木嘎二期。丁风雅认为来自双塔一期。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新石器中期中段

乌苏里江流域的新开流文化大致被定在这个时期,不过近期出土了小南山玉器,据发掘简报来看,遗址上限能够接近9000BP,本文暂且不论,留待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辽西地区出现了西梁文化,是后套木嘎二期和小河西及南台子综合的产物。事实上这个时期辽西地区考古文化的归属和年代在学界是有争议的,本文采用丁风雅博士的论文结果。

分歧主要集中在西梁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的早晚上,有的学者认为西梁文化晚于兴隆洼文化。我们这里不做深论。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兴隆洼文化

同时在另一个碰撞地带,淮河中游地区,除了顺山集一期过渡为顺山集二期,同时出现了小山口一期。

通过上面对考古文化的简单罗列,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北方地区考古文化分布非常之多,其兴旺可见一斑。

与北方兴旺之势不同的是,南方长江流域考古文化陷入低迷,彭头山文化进入晚期,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被跨湖桥文化取代。文化上低迷的突出表现就在遗址数较少,不过两个区域仍然保持着自己原有的特色。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长江下游发展序列

8000年到6000年整体上是全新世大暖期中最温暖湿润的时期,降水线北移,整个北方地区气候温润,降雨充沛,温柔的季风将土质吹得松软,农业生产开始蓬勃发展。

不过在7300BP前后,还是有一次温度骤降,幅度没有8200BP那么大,但也造成了一些影响。

从考古文化上看,兴盛一时的裴李岗文化在其核心区嵩山周边衰落。

强大的裴李岗文化四处迁徙直接造成了全国各地考古文化发生剧变。我们这里简要介绍下,各个地区考古文化细节请参考笔者其他文章。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裴李岗文化扩张

北上的裴李岗文化造成磁山文化消失,北福地文化向东和向北迁徙躲避,向东的北福地文化与泰沂北的后李文化相遇,造成后李文化向北辛文化转变。

南下的裴李岗文化与同样南下的北辛文化联手,在淮河中游地区顺山集二期文化的基础上生成了双墩文化。

西渐的裴李岗文化先是造成关中地区老官台文化向半坡文化转变,不过半坡废弃了老官台的三足器传统颇有些意外,应该是有外力的作用,可能是来自峡江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后期的影响。

在进入7000BP之后,西渐的裴李岗文化在豫西和晋南地区进一步孕育出来了枣园文化,在枣园与半坡拉锯的过程中,辉煌的仰韶时代来临。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裴李岗文化西迁

东北地区自从兴隆洼文化出现以后进入了兴隆洼时代,在松花江区域首次出现了左家山下层文化,牡丹江流域出现了振兴文化,乌苏里江流域仍旧是新开流文化的天下,辽东地区首次出现新乐下层文化。

其实还有一块的确让笔者有些犹豫,就是赵宝沟文化,刘国祥先生将富河文化起始时间定在7200BP,赵宝沟文化则定在7000BP,索秀芬老师也同样认为赵宝沟文化和富河文化均进入了7000BP这个时代初期。本文还是不做深论,在相关区域考古文化的文章中再探讨吧。

随着全新世大暖期最稳定高峰期7000BP-6000BP的到来,灿烂的红山文化已经拉开了大幕。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新石器中期晚段

总之,北方地区考古文化在8000BP-7000BP这个阶段有两个核心区域,就是裴李岗文化和燕北的兴隆洼文化。两支文化表现出来超出同时代的发达面貌。从本文主题气候的角度,也充分能够体现出来这种趋势。

南方文化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在7500BP前后,跨湖桥文化西进,造成洞庭湖区域彭头山文化向西躲避,并蜕变为皂市下层文化。

炎热多雨的气候让这个时期长江流域的古人日子很难过,而核心区域处于杭州湾地区的跨湖桥文化还要面临海侵的频繁骚扰。最终在7000BP来临之际,跨湖桥文化没有躲过全新世最大海侵带来的梦魇,在无奈中走向了历史。太湖流域却在北方和西方的文化影响之下崛起,成为长江下游地区考古文化新的中心。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谈下海岱地区考古文化在7000BP这个时间点的情况,如果我们仔细看下,各个地区的考古文化在7000BP的时候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海岱地区稳如泰山。一直延续着北辛文化。

主要原因其实就是这个时期的泰沂地区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首先北部区域由于海侵形成了北京湾,同时按照史念海先生分析,此时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华北平原是一个湖泊区,传说中的各种大泽就横亘在这里。

进入泰沂地区的通道只有南北两个方向,所以虽然7000BP这个时期各地考古文化四处流动,但对北辛文化的影响非常小,而且北辛文化经过前期稳定的发展,形成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为什么黄河流域考古文化最后战胜了长江流域考古文化

发展脉络

结语:一不小心又上了五千字,由于牵扯的时空范围和地域范围比较大,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实在无法将每一个细节做过多的讲述。本文只谈到了7000BP,也是无奈之举。气候的变化首先影响的就是雨水,进一步影响到土壤。土壤和雨水是石器时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依靠,因此气候对于远古时代的古文化影响非常大。本文从这点对南北文化的此消彼长现象做了简要分析,篇幅所限,无法尽述其貌,实为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