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乾隆时导演“胡中藻案”最终目的是什么?[乾隆]

 白衣钱子 2020-05-03

导读

胡中藻案是乾隆皇帝一手导演的文字狱大案,此案显示出乾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高超“政治水平”。表面上乾隆皇帝利用胡中藻的诗文大做文章,实际则是以文字狱的形式沉重打击鄂尔泰、张廷玉朋党势力

乾隆试图通过此案杀一儆百,一举扫除盘踞朝堂的鄂、张朋党势力,加强皇权专制集权统治。

那么乾隆皇帝是怎么操作的呢?这一系列的举动对朝野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呢?

谁是胡中藻?

胡中藻,乾隆元年进士出身,参加科考时的考官是时任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鄂尔泰。胡中藻官场悟性很高,善于钻营,很快就抱上了鄂尔泰这条大腿,在鄂的照顾下,胡中藻官运亨通,一路升迁,当上了广西学政、内阁学士等高官。

胡中藻在广西学政的任上广结善缘,结交了上司广西巡抚鄂昌为诗友,两人互赠诗文,以诗会友。这个鄂昌不是别人,正是首辅鄂尔泰的侄子,此时的胡中藻俨然一副鄂党中坚的姿态示人,可谓是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胡中藻诗文案:乾隆皇帝的无穷想象力

乾隆二十年,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御门听政,突然宣布胡中藻叛逆之罪,皇帝还特地对胡的罪状做了解读:

首先从胡中藻的诗集说起,胡自为官以来爱好诗文,曾刻印过诗集《坚磨生诗抄》,而就是这诗集名称中的“坚磨”二字犯了乾隆的大忌

坚磨出自鲁论,孔子所称磨涅,乃指佛(bì)肸(xī)而言。佛肸是晋大夫赵简子的家臣,曾反叛过赵简子。乾隆认为胡中藻给诗集起名“坚磨”,寓意就是胡自比佛肸,隐藏悖逆反叛之心

诗集名称就有大问题,那诗文岂不是罪大恶极?乾隆皇帝充分发挥了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解读。

诗文之一:“一世无日月”“又降一世夏秋冬”,大清乾隆盛世正如日中天,国力远迈汉唐,怎么能是“无日月”“降一世”呢,分明是心存怨恨。

诗文之二:“一把心肠论浊清”,这更是胆大包天了,竟敢把“浊”字放在大清国号之前,包藏祸心。

诗文之三:“斯文欲被蛮”,“下眼训平夷”,“蛮”“夷”这些字眼分明是影射、侮辱满人是蛮夷之人,用心险恶啊。

然而胡中藻的文字之罪不仅仅是诗文,胡在广西学政任上出的考试题中也有大逆不道之语。试题中有“乾三爻不象龙”,乾字没有避讳乾隆当朝年号,这就是诋毁乾隆朝。

乾隆皇帝对胡中藻一系列文字作品的解读皆是捕风捉影,强行加罪,皇帝下了定论,大臣们也噤若寒蝉。

最后胡中藻被判凌迟处死,但由于乾隆的“法外施恩”,胡被处以斩首示众

胡中藻的诗友鄂昌,因结交叛逆,唱和反诗,被赐白绫自尽

乾隆的上谕中这样写道:鄂昌身为满洲世仆,历任巡抚,见此悖逆之作,不但不知愤恨,且丧心与之唱和,引为同调。其罪实不容诛。

对于胡中藻的恩师鄂尔泰,乾隆帝也是难平怒火,将鄂尔泰的牌位撤出贤良祠

今伊侄鄂昌,即援引世谊,亲昵标榜,积习蔽锢,所关于世道人心者甚巨。使鄂尔泰此时尚在,必将伊革职,重治其罪,为大臣植党者戒。鄂尔泰著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

乾隆的真实目的:鄂尔泰、张廷玉朋党势力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驾崩,一代英主乾隆皇帝继位,雍正皇帝给乾隆留下了鄂尔泰、张廷玉两位大学士辅佐政事。

随着朝廷权利集中于鄂、张两人,围绕他们的亲信故吏逐渐形成了朋党势力。鄂尔泰成为了朝中满族官员的靠山,而汉族官员则纷纷依附张廷玉。两党之间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展开激烈的攻击。

乾隆即位之初,为稳定朝中形势,对鄂、张两党采取的是平衡战术。但随着年久日深,皇帝发现这两党之间的争斗混乱朝纲,对皇权产生了威胁,于是便设法削弱朋党势力。

乾隆先从张廷玉入手削权,张廷玉也于乾隆十三年请求退休,然而“配享太庙”事件却折腾的张廷玉死去活来,七年后即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去世。

解决了张党的头面人物,皇帝的重点就要放在鄂党上

鄂尔泰虽然于乾隆十年去世,但党羽俱在,因此在这种政治气候下,乾隆决定导演一出胡中藻诗文大案,精准打击鄂尔泰一党,同时对张廷玉一党的残余势力敲山震虎

案后皇帝还下谕群臣:

胡中藻依附师门,甘为鹰犬......鄂尔泰、张廷玉亦因遇皇考及朕之主,不能大有为耳,不然,何事不可为哉? 大臣立朝,当以公忠体国为心,若各存意见,则依附之小人,遂至妄为揣摩,群相附和,渐至判若水火。 古来朋党之弊,悉由于此。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导演的胡中藻一案,针对的是朝中的朋党势力

胡案前传: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乾隆帝

原来,乾隆皇帝早在案发数年之前,就曾密令亲信暗中搜查胡中藻的罪状,密旨要求协办大学士蒋溥追查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的全部考试试题,以及其与鄂尔泰侄子广西巡抚鄂昌来往的诗文、信件

等到乾隆帝认为时机成熟之时,立刻收网,派遣钦差捉拿胡中藻归案,并押送北京问罪。同时将鄂昌调离原岗位进京候旨,派遣刘统勋专门查处鄂昌与胡中藻勾结的问题。

可见乾隆帝对胡中藻一案是早有打算,梳理此案的前因后果颇有些老谋深算的味道。

结语:胡中藻案的后续影响

党争历来是封建帝王深怀警惕的心腹大患,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总结明亡经验,就认为明亡于党争。因此顺治以来,党争屡见不鲜,顺治朝有“南北党争”,康熙朝有“索额图、明珠党争”,清朝最高统治者们也都在不遗余力的打击朋党

乾隆帝通过胡中藻一案为入口,强化了皇权统治,沉重的打击鄂尔泰党的势力,鄂、张两党的政治势力和能量被消耗殆尽。长江后浪推前浪,傅恒、刘统勋这些被乾隆帝亲自拔擢的少壮派开始步入舞台中央,这些臣子们慑于乾隆帝的威严,都唯命是从,不敢分朋引类、互相争斗

不过,从另一角度看,此案留下了沉重的后遗症,为了整治朋党,乾隆帝利用了文字狱这一手段,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捕风捉影,蓄意制造文字狱为天下臣工树立了一个极不适当的范例

终乾隆一朝,文字狱愈演愈烈,登峰造极,众多无辜士人遭受灭顶之灾,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民心不稳,从而导致了乾隆后期王朝的由盛转衰。

参考:

《清史稿》《清代文字狱档》《清实录高宗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