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导读《道林格雷的画像》

 火红蚂蚁 2020-05-04

To live is the rarest thing in the world. Most people exist, that is all.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作于18907月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开始连载,并于次年出版单行本。 

 

年轻貌美的道林·格雷看到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为他画的自像后,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他在巴兹尔家中结识了亨利·弗敦勋爵,并为亨利的人生哲学所折服,道林开始为青春韶华易逝,面貌难以永驻而感到痛苦,宣称如果自己能够永葆青春而让那幅画像变老,他愿意捐弃自己的灵魂。他的这个愿望后来居然奇迹般地实现了。他认识了女演员西碧儿·韦恩,两人很快进入热恋并订婚,但道林却因为西碧儿一次演出让他失望,在巴兹尔和亨利面前丢了面子而恼羞成怒,粗暴地对待她,全无半点怜爱之心。道林回家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画像已经发生变化,嘴角现出了残忍的表情。西碧儿在道林绝情地离开自己后,当晚便因绝望而自杀,道林却在亨利勋爵的开导下,全无心肝地把恋人的死当成一个浪漫的故事。 

 

从此道林开始一天天走向堕落,那幅画像也随着他的每一次恶行而变得愈加丑陋狰狞,但道林的外表却始终保持着青春年少的美貌。他在那幅画像的掩护下过着双重人格的生活几十年:外表纯洁天真,一尘不染,实际上却干下了许许多多卑劣堕落的勾当。许多年轻人因为喜欢他的外表,崇拜他亲近他,和他交朋友、做情人,最后一个个都被他搞得身败名裂。为他画像的巴兹尔好心相劝,道林却在向他展示了画像的丑陋后将其杀害。之后毫无人性地找人替他毁尸灭迹。 

 

韦恩的弟弟十八年后要找他算帐,却因一次意外的枪击事件而死亡;为他毁尸灭迹的阿兰·塔贝尔后来也开枪自杀,且没有把道林可怕的秘密公之于世。了解道林底细的人相继死去,但挂在阁楼里的画像却常常让道林想起自己所犯下的种种罪恶,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终于承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想要毁掉记录着自己罪恶的那幅画像。就在他持刀刺向画像的那一刻,那把曾经杀死过画家巴兹尔的刀,却刺进了道林自己的胸膛:横尸地上的道林·格雷形容枯槁,面目可憎,挂在墙上的画像却丝毫未改,光彩依旧。 

  

评析:通观整部小说,有一点是显面易见的:如果纯碎为了艺术而体验艺术,艺术根本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如果丧失了道德的框架,艺术就会变得毫无用处。道林对艺术的兴趣,是他拿灵魂交换画像之后又感到不满足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后来,他在自己家中摆满各式各样美的东西,专心研究起挂毯、珠宝、服饰、音乐乃至宗教中的艺术因素,追根溯源,不遗余力。对道林来说,并非这一切可以陶冶性情,它们无非是道林寻找感觉的一种方式,一种逃避的途径,逃避那幅丑陋的画像给他带来的道德警示。当艺术无法为道林带来他所渴望的新的乐趣之时,他又去追求那些不算聪明的行乐方式;性、吸毒、偷窃和暴力。他越来越需要体验新的感觉,因为他渴望重新感受某种东西。 

 

因为道林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他也就丧失了与道德的契约,丧失了个人生话的情感维度。他虽然如醉如痴地聚敛着艺术,但他欣赏艺术所需要的丰富情感其实早已消逝。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道林最后对鸦片上了病,在他寻找感觉的过程中,道林的确像一位瘾君子:他不顾一切地想获得曾经感受过的欣快体验,却只能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痛苦。画像这种艺术形式欺骗了他,艺术给了他一把可以通往不受传统道德约束的理想世界的钥匙,却又无情地愚弄了他-----把他欣赏的那个美的世界所需要的灵魂拿去了。 

 

总之,中心人物的难以解读和小说主题的富于挑战性,是《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特点:这是一部让人很难完全读懂的小说,它对堕落与谋杀的表现.是哥特式的恐怖;它对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虚伪本质的揭露,又像是一部社会记录片;它对西碧儿·韦恩一家的描写,则像是一部情节剧。《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篇艺术宣言,一部戏剧,而且——诚如有些批评家所指出的——是一篇道德寓言。这也许就是《道林·格雷的画像》独具魅力的秘密之所在。 

 

在恐怖的谋杀发生之后,道林找来身为化学家的坎贝尔,强迫他利用化学的手段让遇害的画家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留下一点痕迹。坎贝尔被迫帮助道林毁尸灭迹的情节仿佛暗示着,艺术家最终被科学解构得一干二净。在科学和理性大行其道的19世纪,王尔德的这种讽刺实可谓独到、辛辣。王尔德笔下的画家与他在戏剧和童话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至善、至美难容于世。

王尔德通过描写道林奇迹般的人生旅途,几乎是不着痕迹地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人只要活在世上,便不可能不犯错,不可能不受到恶习的侵害。因此,原本青春靓丽的容颜注定将变得枯萎,甚至可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去追逐美,才能得到安慰和补偿。 

 

《画像》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寓言。如果我们把握住王尔德艺术至上的态度,那么便可发现小说中隐藏了一条这样的主线:即生活模仿艺术、污染艺术、进而被艺术战胜。从这全新一角度来审视作品,小说中一直被人争论的道德诉求也将变得清晰明朗。《画像》一书正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它的道德教育。在这部作品中,王尔德所倡导的生活哲学并不是教人不顾一切地享乐,而是号召人们以追求艺术至上至善至美的方式享受生活。一旦生活中享乐的追求失去了尺度,变成肆无忌惮的放纵,也就失去了美和自我,脱离了艺术的境界,甚至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当道林试图摆脱丑恶的灵魂,努力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意外死于自己之手。他的死无疑是对以往罪孽的清算。王尔德设置这样的一个结尾,并不是随意之举,而是大有深意的:苦海茫茫,回头无岸。人的灵魂一旦堕落,并不能依靠弥补来重新变成好人,只能以死亡来谢罪。从这个层面上说,这部小说不但不反对道德,实际还告诫人们应该遵守道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真正的悲剧并不在欲望死亡之后的怠倦,而在于欲望持续后的灾难。画像的三个主要人物:亨利勋爵、道林和霍华尔德中,霍尔华德被杀,道林自杀,文中虽然没有提及但可以推断唯一得到善终的是亨利勋爵。 

 

在《画像》一书中,王尔德借亨利之口发出了新享乐主义的呼声,号召道林尽情去挖掘生活之美。但他同时谨慎地指出,扼杀感觉的禁欲主义固然与之对立,使感觉麻木低下的纵欲同样与之格格不入。禁欲是对美的弃绝,而纵欲则是对美的亵渎。而道林显然偏向了放纵的一侧。最初的道林之所以美丽,被贝泽尔视为伟大的艺术品,是因为他拥有英俊的外貌以及单纯善良的心机。最初的画像之所以动人,是出为它经过画家贝泽尔的巧手把道林表现得栩栩如生,达到了灵与肉的和谐。这种和谐之美是画家贝泽尔所追求的,亦是王尔德所追求的。

在小说当中,道林所沉浸的纸醉金迷的世界,正是当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所经历的那种生活。人们表面上友好和平,暗地里勾心斗角。原本纯洁、毫无心机的道林正是由于受到了亨利这位贵族的影响,才成为这种恶劣环境下的一个牺牲品。一方面,现实中的道林为所欲为,沦落成旁人眼中不可接近的魔鬼;同时,象征着他灵魂的画像也因此而一点点变得丑陋甚至面目狰狞。当他生平第一次抛弃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圆润的嘴角便浮现出一丝邪气;一直到二十年后,道林终于杀死自己的画家朋友,本已面目全非的画像人物的手上渗出了鲜血。这正寓意着一件原本完美的艺术品因为受到世俗生活的侵蚀,渐渐变得不堪入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