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是萨尔浒之战四百周年,当年明军该怎么打才能打赢萨尔浒战役?

 卓尔艾米 2020-05-04

如果向天再借五百年,重回萨尔浒战场,谁主沉浮?

明军付出了数万条生命代价,后金却元气无损,大明和后金,为何大战结果如此悬殊?


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为什么能取胜?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当时的明朝太腐败,以“官僚组织和社会形态为背景,积习已成。”故而导致“明军腐朽”而遭致惨败。

具体到战役实施,明军在分进合击后,因兵力分散,而扛不住后金军以骑兵为主的“联合军团”的冲击。

努尔哈赤的满洲兵是合成兵种,它以骑兵为主,步兵、盾车兵等为辅。

但是,让努尔哈赤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却是他把擅长近距离精准骑射的骑兵,运用的出神入化。


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兵贵神速。在整个战役中,努尔哈赤把他的骑兵驾驭自如,被他玩的不要太好,一支可以媲美现代“机械化”军队的作战部队,因出色的大半径机动作战和穿插包抄实战效能,把他自己都搞成了战场癫狂状态。

历史记载,在急行军中,努尔哈赤甚至流着鼻血,他一手用碗接着鼻血,一边行军,指挥骑兵的大迂回机动实施远距离奔袭作战。

这虽有夸张成分在里头,却道出了努尔哈赤作战的一个特点,快,抢在明军前面!

努尔哈赤的建州部落,最多时候可以动员兵员达到十万人。其中,最稳定的当属他的骑兵。常年保持在六万兵力,训练有素,动辄如一阵旋风一般,迅速杀到阵前。

努尔哈赤的信条是,快,则乱敌之阵脚。

依靠盾车做掩护,有效地缩短了骑兵出击的有效杀伤距离。对明军的车营和神机营的火器形成强大的破坏力,让明军在没有有效掩护的情况下,溃败失去战斗力。而明军的骑兵常常被步兵等的溃败打乱了阵营,各自为战,战斗力被消耗。后金兵无疑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


努尔哈赤靠快速的骑兵,掌握并控制了战场的形势和节奏。

明军因此而不断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形成恶性循环,气势全无,哀兵必败,多米诺效应就如同流行起来的传染病,白白折损了大量军队。

历史记载,因满洲骑兵冲击成功,乱作一团而自相践踏导致明军死伤惨重。

不但如此,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和战争节奏的努尔哈赤还总是占有兵力优势。

他之所以总是能以多欺少,在于他善于集中一切兵力,形成铁拳出击,从而在各个局部战场,他都能保证以绝对优势兵力形成对明军的合围。

这就神奇了!

明明是十万大军进剿后金主力,结果明军却因为错误的战术手段,分进合击,顾此失彼,不能有效配合,被努尔哈赤逐个击破。

其结果是明军损失了接近五万人马,而后金的损失屈指可数。

那么,明军为什么打不赢这场战役呢?


具体来说,在整个战役中,明军四路大军,看起来是形成了“合围之势”,无懈可击。但实际上,通讯不畅,道路难行,“合围”成了徒有其形,而无其实。

结果,各自为阵,顾此失彼,被各个击破。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萨尔浒战场古战场,集中在今天的几个地区。

综合这几个地区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找到明军的屡屡因军事失误而导致不断被动挨打的原因。


败因:轻敌冒进,屡屡被偷袭,无法抵挡八旗骑兵冲击。


1976年,在萨尔浒古战场一个叫“洼子沟”的地方,当地村民在一个数米深的大坑里,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铁制头盔、铠甲片、铁蒺藜、铅丸和大量万历时期的铜钱。经整理,光是头盔就有九顶,甲片装了几大筐。

(锈蚀斑驳的明军铁盔,远去了鼓角争鸣,却依然无声诉说着那段悲壮凄凉的历史。)

这个地区纵深有7.5公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筒子,沟底宽度达到一公里,周围地区最多的发现是八旗军的“箭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军盔甲如此集中,而后金的箭头却如此密集?

答案不言而喻。

研究人员发现,明军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竟然出现了不穿铠甲将其打包运送的情况,也有人认为,这是备用铠甲,但当时兵多将多,铠甲如此富裕吗?

非也!明朝兵部员外郎董成昭曾在萨尔浒战役兵败后上书奏报称,十万大军,实为8.6万人,兵多难用,“兵饷难继”,并不富裕。

由此可知,他们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为加快行军而被后金军“骑兵”偷袭得手。

原来,一方面,努尔哈赤提前获悉了明军以炮声三响为进军信号,另一方面,他派出投降的明军向刘綎假传令箭,乍称杜松所部明军迫近赫图阿拉,要他加快行军。这样,以兵不厌诈的虚假信号,诱使明军以为其它友军得手,仓促盲目加快行军,甚至扔掉了防骑兵冲击的大量鹿角丫杈等辎重,麻痹大意,而付出惨痛代价!

这都说明,明军通讯不畅,保密不当,协同很差,以至于上当受骗。

另一方面,喜读三国演义、深谙“兵不厌诈”兵法的努尔哈赤诚然“诡计多端”,他善于情报收集,让明军吃尽苦头。

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后金军把明军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把明军玩弄于股掌之间。比如,对明军刘綎部的指挥、部属、数量、军器和粮秣等情报刺探得一清二楚。

在萨尔浒战场考古发现中,发现最多的不是明军的箭头遗存,反而是更多的后金军的箭头发现也印证了后金军擅射。

这都表明,战役中,后金军最大限度地善于骑射并发挥了骑兵冲击的最大战力。史料记载,后金军最擅长5米距离,直射面部,一箭绝杀!

明朝“科技强军”的领军人物徐光启,在总结萨尔浒惨败时,不无感慨地做了如下痛陈。他说:

他说,我军铠甲在后金军面前,形同虚设,五米之内,人家专射你的面部和胁肋等防护力差的暴露区域,“每发必毙,谁能抵挡?”难怪明军两大悍将,铠甲分明的杜松和刘綎,无一例外地面部中箭,而普通将士防护能力只会更差,又如何抵挡呢?

(清人所绘,萨尔浒战役中,刘綎将军捐躯图局部。)

这表明,后金军作战中,避开了明军的防护铠甲,专门选择防护力极弱的面部和胁肋等部位进行有效攻击,形成最有效杀伤。

明军在战役中伤亡惨重,原来如此。

这也同时暴露了明军铠甲存在的设计缺陷。同样拥有火铳和箭矢的明军,竟然对甲胄精良的后金军无可奈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此战中,后金军伤亡很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料记载,此战中,后金军发射箭阵密度达到了每分钟20枝的速度,这无疑可与现代战争中的连发机枪相媲美。这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是惊人的战力,难怪他们始终把骑射作为根本,是有原因的。

这些都说明,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中,把骑射的效能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很多箭头带毒,这让明军战场生存率极低,以至于战死阵亡人数高达4.5万人。

归纳起来,努尔哈赤打赢该战役,运用了“优势兵力,机动作战,大迂回,闪击偷袭,密集箭阵等多种战术战役手段。”

但归结为一点,乃因努尔哈赤仗打的好,射箭玩的溜!他自己就是射箭高手!

后金军对明军制造了战场恐慌,最终让明军失去战斗意志,“丢盔弃甲”,草木皆兵,落荒而逃。

那么,如果萨尔浒战役可以重来,明军该怎么打?


我知道有很多军事爱好者,都在敲着键盘,为萨尔浒战场上的明军运筹帷幄,发挥着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实在是很有趣的一场战争游戏的“兵演”。

我也愿意和大家一起来设想战争因素,打赢这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一切为了打赢!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进行战术调整,改“分进合击”为“分段推进,步步为营”,夺回战场主动权,变客场为主场!

进入目标区域后,相互照应,提前布阵。

具体实施,必须重点应对的是后金的骑兵。

唐军破敌之法中,很重要的一个办法是陌刀队对付骑兵。


明朝已经没有这种长柄大刀。

最可行的办法,采用盾车+鸟铳+鹿角丫杈+红夷大炮+多重深壕沟的方式,只要阵地构筑合理,阵型不乱,就能有效抗击后金骑兵冲击。

我们从考古现场发现,明军每每仓促应战,阵地预设不到位,比如,壕沟都达不到应有深度,因为时间不允许,敌人就已经杀过来了。

总之,以“步步为营”的方式推进,前后队相互呼应。发挥绝对的兵力优势,只要控制好战场主动权,用强大的火炮遏制住后金军的骑兵优势,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或可取得战役最终的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