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崩漏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并发症(1)贫血崩漏失血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等一系列贫血征象。 (2)虚脱崩漏病起,如来势猛,出血量多,崩下不止,常可引起虚脱,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冰冷、汗出淋漓、气短喘促、脉浮大无根或沉伏不见的危重证候,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3)邪毒感染表现为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带下稠粘,色黄气秽或五色并见,伴有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腻,脉象细滑等。 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病因病机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 2.气血两虚 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 3.脾肾两虚 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 4.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 5血热妄行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 6.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 诊断检查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5)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 (6)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7)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8)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3。常规妇科。产科检查,应作为必备诊断。 4.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必要时可作脊髓液、细胞培养等检查。 5.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等,能帮助确定病位和明确诊断。 辩证论治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历代诸家都认为崩漏之后应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使之康复。近代研究指出,补益肾气,重建月经周期,才能使崩漏得到彻底的治疗。“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对青春期、育龄期的虚证患者,补肾调经则更为重要。当然复旧也需兼顾澄源。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肾虚型(一)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左归丸(《景岳全书》)去川牛膝,加早莲草、炒地榆。 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方中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滋肾阴而填精血;山药、菟丝子补肾阳而益精气,寓阳生阴长之意;龟板胶、旱莲草、炒地榆育阴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之效。 若阴虚有热者,酌加生地、麦冬、地骨皮。 本型也可用育阴汤(《百灵妇科》)。 熟地、山药、续断、桑寄生、山茱萸、海螵蛸、龟板、牡蛎、白芍、阿胶、炒地榆 熟地、山茱萸、续断、桑寄生补肾益精;龟板、牡蛎、海螵蛸育肾阴、固冲任,涩精止血;山药补脾阴,白芍敛肝阴,阿胶养血滋阴也能止血,地榆凉血止血。全方既滋肾益阴,又固冲止血。 (二)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大补元煎。酌加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 脾虚型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根、棕炭、五倍子 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摄血;龙骨、牡蛎、海螵蛸固摄冲任;山茱萸、白芍益肾养血,酸收止血;五倍子、棕炭涩血止血;茜草根活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之效。 若出血量多者,酌加人参、升麻;久漏不止者,酌加藕节、炒蒲黄。 若阴道大量出血,兼肢冷汗出,昏仆不知人,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之危候,急宜补气固脱,方用独参汤(《景岳全书》)。 人参25g,水煎取浓汁,顿服,余药再煎顿服。 或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救治,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以固脱。 人参、麦冬、五味子 若症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又为亡阳之候,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附子、生姜、大枣 血热型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邪热内炽,津液耗损,故口渴喜饮;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邪热上扰,故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藕节、陈棕炭、甘草、焦栀子、地榆 方中黄芩、地骨皮、生地、阿胶清热凉血益阴;龟板、牡蛎育阴潜阳,固摄冲任;焦栀子、地榆清热凉血止血;藕节、棕炭涩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效。 若肝郁化火者,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时欲叹息,脉弦数等症,宜平肝清热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醋炒香附、蒲黄炭、血余炭以调气理血止血。 血瘀型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蒲黄炒)、龙骨、牡蛎、乌贼骨 方中没药、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三七、丹皮炭、炒丹参活血化瘀止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阿胶、炒艾叶养血止血;乌贼骨、龙骨、牡蛎固涩止血。 【食疗保健】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相转化,故概称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认为本病为任亏损;肝肾失调所致。 芝麻粥[来源]《圣济总录》 [原料]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 [制作]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 [用法]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红米生地粥[来源]《食医心鉴》 [原料]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崩漏,鼻衄及消化道出血,还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 [注意事项]此粥不宜长期食用。服用期间,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三七粉粥[来源]经验方 [原料]三七粉3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三七打碎研末,粳米淘洗净,大枣去核洗净,然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汁即成。 [用法]每日2次服食。 [功效]补血止血,化瘀清热。适用于崩漏下血及其它出血症。 阿胶粥[来源]《食医心鉴》 [原料]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作]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1—2沸,加入红糖即可。 [用法]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疗程。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血虚,咳血,衄血,大便出血等。 [注意事项〕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故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乌雄鸡粥[来源]《太平圣惠方》 [原料]乌雄鸡1只,糯米100克,葱白3条,花椒、食盐适量。 [制作]将鸡毛去净,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再入糯米及葱、椒、食盐煮粥。 [用法]每日2次,空腹食。 [功效]益气养血,止崩安胎。适用于脾虚血亏而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浮肿,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等。 山药山萸粥[来源]经验方 [原料]山萸肉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山英肉、山药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 [功效]补肾敛精,调理冲任。适用于肾虚型崩漏。 [注意事项]因热致病者忌服。 保胎要领1.生活规律:起居以平和为上,既不可太逸(如过于贪睡),亦不可太劳如提掣重物或攀高履险等。逸则气滞,导致难产;劳则气衰,导致伤胎流产。因此,孕妇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要有规律,最好每日保证睡够8小时,并适当活动。这样,才能使自己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应对孕期的各种情况。另外,孕妇衣着应宽大,腰带不宜束紧,平时应穿平底鞋。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还要适当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时,避免用泻药。 2.合理饮食:孕妇要注意选食富含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易于消化的食品,如各种蔬菜、水果、豆类、蛋类、肉类等。胃肠虚寒者,慎服性味寒凉的食品,如绿豆、白木耳、莲子等;体质阴虚火旺者,慎服雄鸡、牛肉、狗肉、鲤鱼等易使人上火的食品。民间有不少食疗方对预防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流产很有效果,这里向大家介绍两则:①莲子、桂圆肉各50克,文火煲汤,加山药粉100克煮粥。怀孕后即开始食用,每日1次。此方适宜于阴道出血、小腹坠痛、腰腿酸软、苔白舌淡、有习惯性流产史者。②南瓜蒂3个,莲蓬蒂6个,共焙黄为末,分3次米汤送服,1日服完。此方适宜于妊娠数月后胎动腹痛、阴道出血、面赤口干、五心烦热、小便短赤的血热型先兆性流产者。 3.注意个人卫生:孕妇应勤洗澡、勤换内衣,但不宜盆浴、游泳,沐浴时注意不要着凉。要特别注意阴部清洁,可每晚用洁净温水清洗外阴部,以防止病菌感染。 4.保持心情舒畅:研究认为,一部分自然流产是因为孕妇中枢神经兴奋所致。因此,孕妇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各种不良刺激,消除紧张、烦闷、恐惧心理,尤其不能大喜大悲大怒大忧,否则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是非常不利的。 5.定期做产前检查:孕妇在妊娠中期就应开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妊娠中的异常情况,确保胎儿健康发育。 6.慎房事:对有自然流产史的孕妇来说,妊娠3个月以内、7个月以后应避免房事,习惯性流产者此期应严禁房事 月经一直不停,淋漓不断怎么办?月经淋漓不尽,属于月经失调引起的,建议去当地正规医院B超检查,看看是否正常,并明确月经一直不停,淋漓不尽的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本文介绍5个来自民间的治月经不停的方法,供广大中医学习。 (1)藕节煮水方[用料]藕节1大把。 (2)黄豆童子尿方[用料]黄豆,童子尿。 (3)艾叶煮鸡蛋方[用料]艾叶50克,鸡蛋2个。 [制用法]艾叶煮鸡蛋,食蛋饮汤。 (4)刺梅花方[用料]刺梅花(又叫野玫瑰花)1把。 (5)萝卜缨红糖方[用料]胡萝卜缨子(干鲜都可)1把,红糖。 马大正教授治疗崩漏经验撷要(1.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温州市中医院) 【摘要】马大正教授临证30余年,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崩漏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独具特色。多从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立论,治疗重在调补冲任,顺应胞宫藏泻的生理功能。具有填补肾精,固冲止崩、淡渗利水,胜湿止漏、升阳除湿,祛风止血、通因通用,祛瘀止崩的治疗特色。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喜加用石、炭、酸、胶、虫类中药的用药特色。 【关键词】崩漏;名医经验;马大正教授 马大正教授临证30余年,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崩漏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独具特色。我有幸成为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侍诊师旁,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在耳濡目染中较系统地了解了老师对崩漏辨证论治规律、用药妙诀、以及诊疗技巧,本文就老师治疗崩漏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病机认识 吾师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重在调补冲任。《诸病源候论》概括崩漏的发病机理为:“崩中者,脏腑损伤,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若劳动过度,致脏腑俱伤,而冲任之气虚,不能制约其经血,故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无论是脏腑功能紊乱,还是气血失调,最终皆导致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故冲任损伤为崩漏的主要病机。 2.治疗原则 吾师治疗崩漏在遵从塞流、澄源、复旧三法的基础上,当分辨胞宫处于藏、泻或正由泻向藏转化,或正由藏向泻转化等状态,顺应胞宫的生理功能。同时对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也给予科学的评价,并应用于临床,指导用药。对于在出血期间的崩漏患者,若B超提示子宫内膜薄,则以补肾养血止血中药主;若子宫内膜较厚,则参照西医学诊断性刮宫治法,首先给予活血祛瘀中药,使子宫内膜脱,再用补气养血止血之品;若出血量多,血色素低者,则扶正祛瘀同用。对于诊刮病理为单纯增生,复旧阶段则以补肾调冲,恢复卵巢排卵功能为主,对于子宫内膜分泌期欠佳者,则根据辨证给予补肾、疏肝、健脾益气等治疗,月经后半期加用补肾温阳之品,以促进黄体功能。 3.治疗特点 3.1填补肾精,固冲止崩 吾师认为肾气不足,肾精虚弱,封藏不固,冲任失约,故经来无期量多或淋漓。常用大剂量枸杞子、何首乌、山茱萸、甜苁蓉、阿胶补养精血,其中山茱萸味酸,既补肝肾,又具收敛,能治肾虚不能封藏之崩中、带下。阿胶,《本草元命苞》称:“补血安胎,止女子崩中下血”。是治疗妇科血证的常用药。若有气虚者,常与党参、黄芪配伍。 医案举例:患者,郑某某,27岁,初诊:2013年4月3日。主诉:月经紊乱3年,阴道不规则出血22天。平素月经周期22天,量中,色红,无血块,无腹痛,经期8-10天。近三年月经周期紊乱,10-20天一周期,末次月经:2012年2月25日。3月11日又出现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至今未净,现量少,色暗红。胃纳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B超:内膜4mm,子宫大小:40x23x45mm。未婚,0-0-0-0。辩证属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治拟补肾固冲止血。方药:何首乌20g 枸杞子20g 巴戟肉15g 仙鹤草30g 阿胶(烊)10g 甜苁蓉20g 萸肉20g 荆芥炭10g 海蛸30g,7剂。二诊:2013年4月10日。阴道出血已净。 3.2淡渗利水,胜湿止漏 对于出血色淡,似血水混同而下,以致可在卫生巾上见到渗开的水晕的漏下常用淡渗利水之剂猪苓汤来治疗。吾师认为此系水渍胞宫之兆。水渍胞宫,则胞脉损伤,便使出血不止,用猪苓汤加味治疗,水湿得除,胞脉修复,溢血可止。故不能简单的认为猪苓汤为利水之剂,而不敢用于漏下之症。常加用荆芥炭、防风祛风之品既可祛风胜湿又可入血分止血同时又能制约过度渗利。 医案举例:叶某某,40岁。初诊:2012年10月6日。主诉:月经失调三年,阴道不规则出血58天。平素月经周期5-6月,量中,色红,无血块,无腹痛,稍有腰酸,伴头晕。末次月经:2012年8月8日,至今未净,现量少,色咖啡样。卫生巾上见水晕样渗开。晨起下肢及颜面浮肿,纳可,寐安。B超:双附件囊肿,子宫肌层回声改变,考虑子宫腺肌症,内膜4mm。1-0-2-1(上环)剖宫产,2003年宫外孕一次,2011年1月行子宫肌瘤剥除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虚湿盛,治拟健脾渗湿固经。方药: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加仙鹤草30g、荆芥炭10g、海蛸20g,7剂。二诊:2012年10月19日。经水已净4天,倦怠。方药:归脾汤(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甘草)加仙鹤草30g,7剂。 3.3升阳除湿,祛风止血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湿盛内聚,冲任不固,致经血失摄,发为崩漏。吾师常用调经升阳除湿汤治之。方中苍术、羌活、防风、藁本、独活祛风胜湿,黄芪、升麻、柴胡、蔓荆子升阳举陷。王肯堂语“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带下脱,漏不止宜用此汤,一服即止。”吾师用此方治疗清阳不升而水湿下流的疾病,如经期过长、带下、崩漏每收良效。 医案举例:郑某,19岁,未婚。初诊:2012年12月3日。阴道出血51天未净,量中等,刻量减色暗2周,小腹隐痛。面色萎黄,倦怠无力,纳便正常。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5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证属脾阳气虚,治法:益气升阳止血。方剂:调经升阳除湿汤加味。黄芪15g、苍术9g、羌活5g、防风10g、藁本9g、升麻5g、柴胡5g、独活5g、蔓荆子10gg、党参20g、海螵蛸30g,5剂。进药1剂,漏血即净。 3.4 通因通用,祛瘀止崩 吾师常用活血祛瘀治疗崩漏,其效不同凡响。吾师认为,崩漏为离经之血,或虽无明显瘀滞,然离经之血,不归常道,亦有瘀滞之患,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并非见血止血,若见血止血,恐随止随发。吾师采用“通因通用”之法。治当以祛瘀为首务,若误用补益固涩,则姑息养奸,必然酿成隐患。常用震灵丹活血祛瘀,瘀血祛则血循常道,如同禹之疏浚,活血止血,常加五灵脂、蒲黄炭。 医案举例:黄某,39岁。初诊:2012年9月20日。多发性子宫肌瘤,最大肌瘤14mm×18mm×18mm。经后6天阴道出血,量中等4天未减,色鲜红。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化瘀止血。方剂:震灵丹加减:没药4g、代赭石15g、赤石脂15g、乳香4g、五灵脂10g、紫石英15g、生地黄20g、水牛角(先入)15g、仙鹤草20g、旱莲草30g、血余10g、阿胶(烊冲)10g,3剂药后,阴道出血净。 4.用药特点 吾师治疗崩漏时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喜加用石、炭、酸、胶、虫类药物。吾师认为石、炭、酸、胶四类药物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虫类药物具有破血祛瘀的作用,瘀祛则血归故道。其中,石类包括矿物类、化石类、贝壳类和植物的胶树脂。常用的有龙齿、龙骨、代赭石、石膏、花蕊石、赤石脂、磁石、紫石英、珍珠母、没药、血竭、鹅管石等;炭类常用的有地榆炭、贯众炭、荆芥炭、莲房炭、黄芩炭等;酸类常用的有五味子、萸肉、五倍子、乌梅、米醋等;胶类常用的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鳖甲胶、鱼胶等;虫类常用的有水蛭、白僵蚕、蟅虫、鼠妇、露蜂房等。 5.体会 崩漏的根本原因为肾气受损,冲任不固。治疗上如果不论虚实,一味见血止血,犹如鲧湮洪水,难收功效。若见气虚不摄,则当益气固脱;而对于瘀血阻滞者,则应通因通用,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才能瘀祛血止;热扰冲任者当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治疗崩漏时,应知常达变,不可拘泥,根据实际情况,观其脉证,视其缓急,审证求因,灵活应用塞流、澄源、复旧之法,恢复月经正常。 崩漏(中医)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别名 漏下,崩中,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月经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崩漏是指妇女非正常行经而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的症状。势急而出血量多者为崩;势缓而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者为漏。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如崩似漏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漏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量少而势缓,淋漓不尽力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多由血热、湿热、气虚、血瘀、外伤等所致。妇女月经病变,崩漏病(崩中、漏下),以及石瘕,胎漏、异位妊娠、产后血崩、产后恶露不绝,疫斑热、紫癜病、血溢病等病中皆可出现崩漏。崩漏病多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漏下多因肾虚、血瘀,冲任失约所致。崩中多因血热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气虚冲任不固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