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臭的辨证论治 口臭中医治疗

 中医知识圈 2020-05-05

口  臭

【定义】

口臭是指口内出气臭秽的一种疾病。西医学的某些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龋齿;鼻咽部疾病,如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以及消化系统疾病,而见有口内出气臭秽者,均可参考本篇辨治。

【诊断要点】

凡自觉或他人所闻口中出气臭秽而可排除因饮食所致者,即可诊断为口臭。

【历代医家诊治概况】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专设口臭侯,并指出口臭的主要病因为“五脏六腑不调”、“脏腑积热”。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进一步指出口臭多由胃热、脾热所致。张介宾谓口臭除由胃火外,亦可由食滞、脾虚引起,治疗不可概用清热之法。沈金鳌认为,口臭有脾热、肺热、心劳、虚火、郁热之不同。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口气臭是血瘀所致”,提出早服血府逐瘀汤,晚服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方法。

【病案】

何××,女,68岁。

初诊:1997年10月24日。

口臭二月余,时有口粘无味,以夜间尤甚,平素脾气急躁,胸闷不舒,眠差,精神易紧张,大便尚通畅。面部潮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口臭。

治则:清热化湿,养阴宁神。

处方:

藿香10克  佩兰10克  半夏10g

薏苡仁30克  苍术10克  青黛(包)10克

生山栀10克  生石膏(先下)40克

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熟大黄6克

夜交藤3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1997年11月2日

口粘好转,排气较多,仍有口臭,胸闷,足跟痛,两目干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

生熟地黄各20克  山茱萸10克  桑椹子10克

黑芝麻10克  何首乌20克  青黛(包)10克

生山栀10克  生石膏(先下)40克

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熟大黄6克

莱菔子15克  生山楂20克  水红花子20克

夜交藤30克

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诊:1997年11月10日

口臭消失,口粘好转,仍有胸闷,足跟痛,两目干涩稍减轻。考虑到患者为老年人,建议进行心脏功能检查。上方加瓜蒌、薤白、菊花、枸杞子。

处方:

生熟地黄各20克  山茱萸10克  桑棋子10克

黑芝麻10克  何首乌20克  青黛(包)10克

生山栀10克  生石膏(先下)40克

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熟大黄6克

莱菔子15克  生山楂20克  水红花子20克

夜交藤30克  瓜蒌10克  薤白10克

菊花10克  枸杞子10克

十四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分析】

口乃脾胃之窍,脾胃和则口知香臭也。口与五脏的关系密切,为五脏精气化生之基础。饮食入口,经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转输,精微物质得以入藏于五脏,成为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功能失常,则水谷不化,积滞化腐,熏蒸于上,则成口臭。据此,程士德教授以清热化湿为组方原则,重用生石膏为主药清胃热;配知母、黄芩、生山栀、青黛清热泻肝胆之火,因脾胃肝胆功能联系密切,胃火亦常由肝气不舒,胆火郁滞而来,故多加清肝泻胆之药,这也符合本病案胸闷不舒,脾气急躁之病证表现。化湿浊以藿香、佩兰、半夏、薏苡仁、苍术为主,湿浊除,火热清,口臭自消失。

程士德教授治口臭,还从胃阴肾精入手进行调治,本案胃火虽与肝胆有关,亦与肾水亏,水不济火,胃阴虚,胃火上熏有关,故二诊加何首乌、生地黄、桑椹子、山茱萸,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本身肾精已亏者效果更好。治口臭,程士德教授重视药物的升降之性,胃之浊气以降为顺,泻胃火也是治口臭的一个重要方法,故根据患者体质,酌加熟大黄6克,起到降浊泻热之效,有利于口臭的消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