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未来

 火红蚂蚁 2020-05-05

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

------爱德华·威尔逊

  《生命的未来》是由最会讲故事、文采斐然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著的一部生物学著作。爱德华·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 )是当今美国生物学界的翘楚,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生物社会学”之父,“生物多样性”概念提出者。目前是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名誉馆长兼荣誉研究教授。威尔逊在本书中指出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最真实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拥有特殊的位置,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许多不被人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我们不应该粗心地忽略它们,更不应该残忍地毁灭它们。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 

 

1

隐逸的生活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那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面,划出一块对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么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做出一个真实的报道。 

 

人类渴望寻求经验的完整与丰富,但是当这些索求迷失在烦乱的日常生活的作息表之中,我们便会往他处寻求。当你将身外的牵绊降低到最少时,你那训练有素且敏锐的心灵,顿时落入无法忍受的真空之中,而这就是事物的本质:为了要填补这份真空,你发现了人类的天性-----拥抱大自然。

大自然永远能供我们探索,它既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我们的避难所,它是我们天生的家园,它就是一切。救救它吧,你说过,保护世界就在于保护它的野性。坏消息是,大自然在你我眼前随处消失-----被切碎、摧毁、犁耕、取代,这一切都是人类所为。在被损毁的自然中隐逸地生活只是梦想。 

 

2

共同进化

生物学家曾提出过很有价值的概念:共同进化。共同进化的实质和生物进化的实质一样的。生物进化就是“物种”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就是一些物种同生共存,共同变得强大,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事实上,一个物种就是另外一个物种的〝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也是一种是渐进式的进化,即是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物种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把我们和生物环境相系的众多价值中,有一项是对遗传统一性、血缘关系以及久远历史的感知。对于我们以及我们这个物种面言,它们相当于生存机制。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人类一种不朽的投资。 

 

其他生物是否因此而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利呢?人们的反应可能有三种,分别源自不同的利他主义。第一种是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除非影响到人类,否则都不必在意。第二种是感情中心论( pathocentrism),与生俱来的权利,也必须延伸到黑猩猩、狗和其他我们能感受同理心的高等动物身上。第三种则是生物中心论( biocentrism),所有生物最起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

这三种观点并非像乍看之下那么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常常是一致的,但是一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优先排序就会变成:人类第一,其次是高等动物,然后才是其他所有生物。

生物中心论的观点,借由公益团体所推广的运动,例如“深层生态学”( Deep Ecology)和“进化史诗”(the Epic of Evolution),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哲学家罗尔斯顿三世(Holmesrolston)曾经讲过一则故事,很能比喻这股趋势。多年来,落基山一处营地的登山道边,有一块标语写着:“请把野花留给别人欣赏。”等到木牌腐朽破烂后,换上的新标语变成:“请放野花一条生路吧! 

 

3

被砍伐的森林

如果你砍伐了一座森林,你最好不断祈祷。当你忙着开路、装配电缆、用推土机搬运原木时,你最好赶紧对上帝说话。当你巡视林地并在树上标注砍伐记号时,祈祷吧;当你贩卖木板或原木时,当你开支票付汽油费时,也要祈祷哪怕只是低语或轻启嘴唇都好。如果你握着锯子或剪子,把树木砍倒在地,一棵又一棵,还把它们粗鲁地堆在一边,我得说,你最好努力地祈祷;而且在你把它们拖走时,要祈祷得更加卖力。

上帝并不喜欢砍光整片森林,那会令他心底发凉,令他退缩,并怀疑他的创造物出了什么问题,也使得他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宠坏了这个孩子。

联合国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中19801990年全球平均每年损失森林995万公顷,约等于一个韩国的面积。地球上,森林约占陆地面积13,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功能,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全球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如今,在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指数增长的背景下,保护森林以降低碳排放的方式,是阻止全球变暖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保护原始森林,就成了科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目前,人们砍伐森林的主要原因:扩大耕地面积或为获得耕地对燃料用木材的需求造纸等工业用木材的需求建设用木材和对家具用木材的需求  道路建设、建设房屋等建筑占用土地等。几个世纪以来,砍伐森林带来的大自然惩罚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18世纪,大批移民来到美洲大陆,砍伐森林,把大片草原开垦成耕地,致使大自然布局发生了改变。19345月,爆发了三天三夜的“黑风暴”,挟带起大量的泥沙,使田地干裂,水 井、溪流、房屋被沙土埋没,千万人无家可归。这些令人类痛心疾首的事实告诉我们,森林的保护对于保护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可叹的是,历史教训并未使人类引以为戒,自毁家园的悲剧仍在不少地方重演着。有“地球之肺”之称的南美亚马孙原始森林的厄运就是又一个典型的例证。丰富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木材总量的45%。自60年代起,大片大片的森林在重型拖拉机和火的征讨下开始被毁灭。仅1966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公顷。无节制的砍伐已使巴西全国森林覆盖率由80%下降至40%.狂砍滥伐的恶果也显而易见,近年来,巴西降水减少,气候变得炎热干燥 。可以想像,如果任其大砍下去,谁能保证几十年后的亚马孙地区,不会变成一个大沙漠呢?

森林破坏更为直接的影响还是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土表裸露、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层干燥,土壤侵蚀。我国黄土高原的变迁,也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据记载,昔日的黄土高原原是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气候湿润、流水清澈。在西周时期,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达53%。随着历代王朝大兴土木和无数次的战争,以致使黄土高原毁林毁草 ,造成了今日千沟万壑、泥沙流失、土地贫瘠的局面,黄河由清变浊,正是大自然对毁林惩罚的见证。 

 

4

100年后的生命

如果目前的环境趋势不改变,百年后自然世界会是怎样?我们来想象一下:在2100年,人们依旧能欣赏到白雪皑皑的山头、波浪拍击的海岬以及白色水花翻腾入池的画面。生物世界:庞大的人口增加为90亿至100亿,霸占了地球上所有适合居住的地方,把这些地方变成一幅马赛克拼图,里面点缀着一快快农田、林地、道路以及住宅区。2100年,人口快速老龄化。因为大部分疾病都消灭掉了,包括一些遗传疾病。百岁老人到处都是。在这个“迈入22世纪时,人口注定过多”的星球上,精英富国继续与充满怨怼的贫国冲突。战争和恐怖主义变少了,但世界气氛依然紧张,依然受到人性的痛苦矛盾的支配。

不论我们的科学和技术多成熟,我们的文明多进步,2100年的人类依然是一种几乎没有改变的物种。我们还是有我们的长处,我们也还是有我们的短处。这是所有生物的本性:任意繁殖和扩张,直到大自然反噬为止。反噬圈包括疾病、饥荒、战争以及争夺稀有资源…… 

 

相信我们会做出明智的抉择。一个能拟想到上帝而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办法来保护这个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缤纷生命。

关注火红蚂蚁公众号 

 

更多精彩文章

罗素----孤独的精神

从脑中窥探痛苦

末日焚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