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冻死街头的乞丐,留下一首遗诗,可谓冠绝天下之作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嘉庆年间的一个寒冬清晨,通州城的一个老人,已经在路上张望了。他不是因为年纪大了睡不着,而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出来工作。他是一位拾粪老人,工作就是收集人畜的粪便。现在当然没有这个行当了,但在清朝的时候,是随处可见的。因为当时没有化学肥料,粪便不可以用来肥田,甚至可以卖钱。清朝时还有一首民谣描述他们的生活:

月色冷冷雪光寒,早起拾粪四更天。

肩挎粪箕手提铲,拾得猪粪冰蛋蛋。

可见,他们的工作是很辛苦劳累的。这位老人手持拾粪叉,步履蹒跚地四处张望。突然,他在官道沟辙里发现了一个人。这个人穿得破破烂烂,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衣服、胡须之上还有一层白霜。很显然,这是一名乞丐,已经在此冻死了。

拾粪老人也没有害怕,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他叹息一声,停止了拾粪,向官府报案,希望能早点收敛乞丐,也算是同为穷苦人的些许帮助吧。

官府派来仵作验尸,结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乞丐就是因为冻饿而死。然而,仵作却在乞丐的身上,找到了一张纸片,上面留下了一首遗诗。州官对着这首遗诗,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不仅是他,周围的人也大感意外,内心仿佛受到了洗礼一般,这首诗也由此传颂开来,成为经典之作。

《绝命诗》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本以为,这样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就是作诗也是打油诗。但是,这首七律水平相当高,对仗工整,采用了仄起入韵格式,完全合格。语言更是清幽隽永,比之历史上任何一个文人骚客的诗歌,都不遑多让。甚至,有人认为这首诗冠绝天下遗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颇有才情,仿佛是王维的恬淡。首两句“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就分别引用了杜甫和苏轼的名作。“水上鸥”是指乞丐的身世凄惨,脱胎于杜甫《旅夜书怀》中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竹杖”虽然是诗歌中的常见词汇,但乞丐此处使用,表明自己命途坎坷,一定是受到苏轼的《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影响。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则让人唏嘘不已。前一句中,乞丐以饭囊盛月,巧妙地在诉说自己已经饥肠辘辘。然而,即便如此,乞丐还能够打着快板,临风而歌。这份豁达的胸襟,潇洒的风范,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这首七律前四句,是一种豁达之情,后四句的文风却陡然变化,变得高亢不已,仿佛是诗仙李白的狂傲。看看“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前一句豪迈,充满着斗争精神,后一句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人挑起千古愁。虽然只是一名无家可依的乞丐,但他的家国精神,远远高于庙堂上的大爷们。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既是写实,也应该是乞丐整个人生的缩影。他沦为乞丐,最后冻死,写下这首遗诗,再也不用吃嗟来之食,也再也不被黄狗追逐叫唤。然而,我总觉得,这也是在暗示他的经历。能有如此才华的人,他之前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会沦为乞丐,大概原因也就在这一句中。可惜,这一切也无从考证了。

通州官府上下,也为这首诗所感动。州官特意将乞丐就地安葬,并立碑“永嘉诗丐之墓”。古来乞丐何其多,又何其悲惨低微,但能够以诗名流传于世,千古称颂的,唯此一人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