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石门】话说立夏时节的野火饭

 水木公717 2020-05-05

△ 视频来源:石门镇人民政府



话说立夏时节的野火饭

作者 王树军



临近立夏,人们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自然是烧野火饭,青年人早就开约,趁着五一假期,二个一伙,三个一群,找一处风景秀丽的农庄,既作旅游休闲,又作练练厨艺,拿着农庄准备好的食材,生火做饭,在欢声笑语中品尝着农村里最时新的菜肴,吃过饭,或是钻进桑林,摘一摘桑果,或是走近小河边拿出渔具,钓上一个下午的鱼,待到日落时,便心满意足地驾上小车回家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孩子们则是和爷爷奶奶一起,搭一个简易的土灶,村里的孩子聚在一起凑个热闹,东家拿一篮豌豆,西家拿一块咸肉,孩子们则分头捡来柴火,就这样忙忙碌碌一个上午,总算把香气扑鼻的野火饭烧成了,没有仪式、没有规矩,没有餐桌……要吃自己盛,敞开肚皮任你吃。

其实,在立夏前后烧野火饭,是桐乡一带乡村里的传统习俗。关于野火饭的传说,老一辈人说,吃“野火饭”能让人们平安健康地度过酷暑炎夏,特别是小孩儿可以不“疰夏”(“疰夏”是一种专门在夏天得的“懒病”,具体症状就是吃不下饭、精神萎靡不振,人慢慢消瘦。)。农历四月,乡间的蚕豆、豌豆开始成熟了,农家竹园里的竹笋也开始一天天蹿高,地里的大蒜也吐出了青绿色的蒜苔。天气干燥,枯枝落叶遍地都是,野火饭所需的材料完全能就地取材。


野火饭的“野”字,既是野外,在野地里支起炉灶生火做饭,更是食材要“野”,必须取自“非家里”。央视《味道》节目中曾经介绍过野火饭,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矩,立夏这天烧野火饭必须要去看不到自家烟囱的别家空地上,约上三五玩伴,一起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偷菜,还可以挨家挨户地白拿各种食材,一个野字道尽了重点,米、油、菜、肉都不能是自家的,必须是村子里各家各户“众筹”来的。


野火饭的特色就是颜色鲜艳、食材杂无章法,蚕豆、豌豆、荞葱青翠欲滴,自家的竹笋色白如玉,提早腌制的咸肉色红油亮。满满一锅饭,看着就十分诱人。香喷喷的饭,绝对不比任何大饭店里的美味差。差不多,一次下来必是锅底朝天,倘若吃不完,每人还拿点回去给家人尝尝鲜。

据传,最早民间烧野火饭用的是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种不同色的豆子,加上白粳米一起煮,称为“五色饭”。但这些材料在农村较难凑齐,因为赤豆、绿豆、青豆、黄豆并不在四五月份成熟,而且黑豆在桐乡也不太种植,虽然立夏有烧野火饭的习俗,但传统意义上的野火饭很难烧成。当然在如今的农村,烧野火饭并不是填饱肚子,仅是图个热闹、讨个吉利,于是便有了这个季节乡间常见的蚕豆、豌豆、竹笋等为主材料的野火饭,便于采集,乡土味也更浓。


学校是烧野火饭的主力军,一直是每年立夏前后必修的功课,是每个人脑海中是永远抹不去的童年记忆,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便欢呼雀跃,大人也特别支持,离校近的学生便抬来铁锅、背来柴火,其他学生分别拿来肉、豆、笋、米……这天,学校的老师便及时相好(挑选好)地形——或是树林子,或是小河边的河滩上,几个力气大的孩子便在老师选好的地基上挖一个坑,放上铁锅,便生火做饭,食材是众筹的,水是天然的,放松了束缚的孩子这一天玩得特别开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里的习俗在渐渐演变,现在的学校也改变了方式,趁着春游找一处农庄,让孩子们体验一下野炊的味道,比如石门的桂花村安兴的沈家墩……

传统的野火饭行走在消逝中
现实版的野火饭又在慢慢地生成。
立夏时节,
相约三两好友,
烧制一锅喷香的野火饭,
既享受美食的乐趣,
又何尝不是一种儿时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