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理论 | 著名的传播模式(二)

 张福涛lu70kpm9 2020-05-05

导读

昨天介绍了几个著名的直线传播模式,今天将继续介绍几种著名的循环传播模式,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教育传播过程,能帮助我们构建科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的特点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图1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创立,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其主要内容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图2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声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该模式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



罗密佐斯基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的过程, 传者和受者都是传播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 而且对信息作出积极反应。如图所示:

图3 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

     目前, 还没有检索到有学者或同行对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所反映的教育传播过程进行具体的解释和阐述。鉴于此, 本文在对其他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和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 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 将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所反映的教育传播过程表述如下: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 教育信息不能直接传播, 必须进行一些变换, 在发送端发送者 (教师) 将教育信息通过编码器编码, 使信息成为可发送的信号, 即成为接收者 (学生) 可接收的刺激信号, 在接收端接收者 (学生) 将接收到的刺激信号通过译码器转换成符号, 并通过解释器解释为信息意义, 最后为信宿 (学生) 所接受利用。信宿 (学生) 收到信息后, 必然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反应, 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信源(教师) 反馈信息, 即信宿 (学生) 又成为信息的发送者。学生将反馈信息通过编码器编码, 即成为教师可接收的响应信号, 在接收端教师通过译码器将学生的响应信号转换成符号, 并通过解释器解释为信息意义, 与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 发现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不足, 再次调整教育信息, 进行再次传播。另外,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噪声的干扰, 噪声不仅对信息而且对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1]崔向平,王海峰,杨小妮.罗密佐斯基双向传播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4):36-39.

编辑:独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