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了大数据就能做到“因材施教”吗?告诉您学生行为背后的含义

 张福涛lu70kpm9 2020-05-05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方便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而促进了因材施教实施的可能性。然而,大数据记录下的那些行为数据到底有哪些意义?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内容吗?

本文分享的观点“真正的因材施教并不是简单的扬长避短,而是了解孩子,接纳他的特点、优势与劣势,帮助他突破个人局限,不断精进,对您有哪些启示呢?孩子的一系列行为,您真的了解吗?又该如何帮助他呢?快来开始今天的智慧之旅吧!

作者 | 大J

来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从哈佛教授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延伸出去的。根据不同的学习特点,可以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三种不同的学习者。也有不少人是混合型的,但总有一种是更加主要的类型。

可以回忆一下:如果你要问路,你是更加喜欢别人画一张地图呢?还是喜欢别人说给你听怎么走?

这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

1

视觉型学习者


视觉型学习的孩子,从小观察就很仔细,你和他说话时,他会很认真地看着你的嘴唇和肢体语言。这类孩子对各种细节都特别敏感,从小就善于发现很多我们无法发现的东西。

他们也喜欢看书、玩拼图、玩配对找茬的游戏。在玩玩具时,也会特别认真地看你是如何演示的。

对这类孩子来说,如果他没“看到”,他就不容易学会。

我家孩子小D就是视觉型学习者。她认字的过程都是需要把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的。我记得很清楚,当时问她某个字怎么读,她会自发地说“云,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可见,她脑海里调取信息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字——图片。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类视觉型学习者,那么最好的帮助孩子学习的方式就是将知识视觉化。

教数学运算时,如果只是单纯背诵口诀表,对这类孩子来说学习效果不会好,而更应该把演算过程写在纸上,一步一步推导给孩子看。

教任何生活技能时,也不能只是嘴巴上说,最好是直接演示给孩子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到的。
在这类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更多地引入视觉材料。比如想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就购入一些记忆类的桌游或者卡片;想拓展孩子某个知识点,就从绘本书入手。

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或者App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注意控制好使用时间。

2

听觉型学习者


听觉型学习的孩子从小基本就有这样的特征:父母随口说的话、放着的背景音乐,他们只听一两遍就能模仿出来。他们从小听从指令的能力很强,也许在其他孩子还蒙圈的时候,他们就能听从好几步指令,并且还能有条不紊地执行(当然,孩子“叛逆”的情况不算哦)。

这类孩子不喜欢太安静的环境,即使读书写作业也是希望有一点点白噪音在身边。

我就是听觉型学习者,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用音乐或者电台节目当背景音。现在我也更加喜欢在咖啡馆工作。父母当时觉得我会分心,但我自己知道这样我会更加专注。

对于这类孩子,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讨论交流。
家里多准备一些有声读物,放给他听,也许比让他自己看书更有帮助。多鼓励他把书读出来,大声读。

向他提问,听他复述,都能让他更好掌握学习内容。如果是玩新的玩具或做新的实验,和他一起把主要步骤说出来,而不是写下来。

还可以鼓励孩子结交学习伙伴,让孩子把掌握的知识讲给小伙伴或者父母听,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学得更好。

3

动觉型学习者


这类孩子是最容易被误解的,总会被贴很多标签——差生、坐不定、多动症、上课不专心等等。而这类孩子所占比例并不低。一项针对美国2000名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三类学习风格的学生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传统教育方式并不适合动觉型学习者——上课必须坐定、听课时手不能乱动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这类孩子的学习特点的。


动觉型学习者需要运用自己的双手,乃至整个身体一起参与学习多提供一些教具实物,帮助孩子摸到、体会到。

哪怕教最简单的形状,用积木搭出来,让孩子摸到五边形的五条边,都要比说给孩子听、画给孩子看更加有效。

在教孩子识字阅读时,可以引导孩子用身体摆出各种文字,或者边走路边背诵课文,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演绎课文。

把知识要点做成卡片,散落在地上,让孩子一边复习,一边跑着跳着去捡起来。这些鼓励“动起来”的学习方式,会让这类孩子的学习效率更高。

4

如何取长补短?


看到这里,不少老师和父母肯定要犯愁了:道理都懂,但学校不太可能让每个孩子这样“任意妄为”啊。的确不是所有学校都可以宽容孩子的“任意妄为”,但我们老师或者家长却可以更懂我们的孩子,开拓自己的教育思维,认识到这些不同情况的存在,只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学习风格是没有优劣的。很多父母也许会觉得视觉型学习者更好,其实并不然,每种学习风格都会有它自己的优缺点,父母和老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环境,引导孩子。
就像小D所在的这个学校,即使校长和教务长给老师们开了会,但也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明白和贯彻的。

像小D就是视觉型学习者,他们小学每天有个晨会,老师就是口头讲,没有教材。一位老师就和我反应:小D会“神游”。老师的解释是“也许早上还没睡醒,后面上课的时候她就很好了”。

我了解她的学习风格,我知道这不是“没睡醒”,而是因为没有视觉刺激,她就无法专注。然后我就告诉小D:开晨会的时候,你可以坐到前排,离老师近一点,看着老师的嘴巴,这样能帮助你集中记忆力。目前已经尝试了一周,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而如果你的孩子是听觉型学习者,那么有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东西,他的吸收效果就不好;老师让大家默读预习的时候,他就会开小差。那么你可以告诉他“把老师说的话自言自语地小声说给自己听一遍”,这样就能帮助他更好地学习啦。

而如果他因为老师拿着绘本读书很干扰,那么你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觉得图片内容太多了,你可以试着坐远一点,或者刻意不看,用耳朵听,这样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再大一点的孩子,你还能提供他们一副耳机,告诉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戴上耳机听一会音乐。
对待动觉型学习者就会稍微有一点点挑战。并不是所有课堂都允许孩子随意走动、随意坐的,那家庭环境就格外重要了。对于这类孩子,放学后一定要保证更多的运动时间。

很多家长有误区,一听老师反应孩子上课“多动”,那家长就会更加不允许孩子在家多动,以为这是在训练孩子能安稳坐着,其实结果往往更糟糕。

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后,再教会孩子如何把“多动”变成自己的学习优势,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上课时多运用自己身体的各个感官来学习,例如教会孩子记笔记或者画学习地图,这是最好的让孩子忙碌起来的方式。
孩子还可以使用便利贴写下要点,然后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复习;或者在家里各个地方贴上这些要点来进行复习,效果往往比端坐在书桌前要好很多。

如果孩子学习受挫了,可以多鼓励他参与实验类的学科,这是孩子喜欢,也更加擅长的活动,先从这类学科开始逐渐重建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是动觉型学习者,靠运动和感官来学习。只不过有一部分人把这样的学习风格延续到了成年。已有研究证实,多感官学习,如果运用得当,学习效率往往是最高的。可见,动觉型学习者是个沉睡的宝藏,我们一定要好好唤醒。


5

写在最后

观察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是为了更好理解孩子的行为。但是在日常引导上,还是要鼓励孩子多交叉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多使用多种感官学习。

比如,我了解小D是视觉型学习者,但现在还是会有意识地让她通过听力游戏和身体游戏来学习知识;而我自己是听觉型学习者,但我仍然坚持读书和记笔记。只不过这个过程中,因为更了解不同的学习风格,我能更好地管理预期,能更好地理解小D的不容易。
真正的因材施教,对我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取长补短或者扬长避短。而是知道他是怎样的孩子,接纳她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帮助她突破个人局限,不断精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