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2 | 摆事实讲道理,为什么很难说服人?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20-05-05

你好,这里是韩焱精选。

今天,我要请你收听的是《象与骑象人》这本书的有声书片段。

这段内容讲的是,为什么你很难靠讲道理来说服一个人?

你肯定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件事情的对错非常明显,有很多证据都能证明,但就是有些人,无论你怎么摆事实讲道理,他们就是不肯接受这件事情的是非对错。

如果你常常这样想,那么,你对人的基本认识就是存在误区的。你可能以为,人在做判断的时候,会先分析各种信息,再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人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先依据感性选择好自己的立场,然后再通过思考,找到符合自己立场的证据。

这背后是一种叫做“天真实在论”的心理学机制,每个人都会受到它不同程度的影响。理解了这种机制,你才能更好地说服他人,也才能提醒自己不要掉入思维的误区。一起来听听看吧。

===================================================================================================================

先做判断,再编造说辞

在研究道德判断这个议题时,我发现人很会为自己的直接反应找理由:骑象人就像是大家找来帮自己在舆论法庭为自己辩护的律师。

大家之所以会看不起律师,有一个理由就是,律师只为客户的利益辩护,不管事实真相为何。好的律师通常就是高明的骗子。很多律师不会直接说谎,但他们会把不利于客户的事实掩盖起来,巧妙地编出一套可信的说辞来取信法官及陪审团,而这套说辞有时候连律师自己都知道是虚构的。

我们自己内心的辩护律师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我们真的相信这套说辞。一定要当场捉个正着,我们才会了解自己内心的辩护律师如何思考运作,而且压力不同,其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有关人们日常思考推理的研究指出,我们心中的大象并不是好奇的客户。每当人们要思考难题时,比如,你认为政府是否应调升最低工资,人们通常会先做出赞成或反对的决定,然后再来思考可支持自己立场的理由。

例如,有人本能地认为政府应该调升最低工资标准,采取这个立场之后,再来找支持自己立论的证据。这时她心里想的是:她的阿姨只拿最低工资,阿姨单靠最低工资没办法支付一家人的开支,所以没错,政府应该调升最低工资标准,就是这样。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立场都提不出真实的证据,也不会费力去找不符合自己立场的证据。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曾苦心致力于研究如何改善人们的思考推理,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他指出,一般人都采用“先选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思考方式。如此便足以证明自己的立场是“有道理的”,之后所有思考便戛然而止。

在压力小的情况下,如果有人从相反的立场提出不同理由及证据,那么我们还比较愿意改变心意,但是我们不会自发地去做这样的反向思考。

现在,来看看压力大时我们会如何反应。假设有个人被税务单位发现自己报税不实,于是她急忙打电话给她的律师,她不是打电话来忏悔似地问律师说“我这样做可不可以”,而是这么告诉她的律师:“赶快想想办法。”

这时律师得快速采取行动,评估各种不利于客户的证据,翻找判例,搜寻法律漏洞,找出一个可以把客户个人开支解释成公司支出的说法。客户已经给这位律师下了军令状:“要不择手段让我全身而退。”

有关“特定动机思考推理”的研究指出,出于特定动机做出结论的人,其思考推理比库恩及帕金斯的研究对象更有偏差,但其内心的思考机制是一样的:一面倒地只想找寻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

社会智能测验考不好的人,会想尽各种理由来怀疑该测验的效度;看过不利于自己坏习惯的研究报告者——例如喝咖啡对健康不好,则会非常努力找出这个研究的缺失,而不喝咖啡的人是注意不到这些缺失的。

不同的研究一再显示:人会先设定自己的认知,再去寻找支持自己偏好的想法及行为的理由。因为我们这种思考模式常常无往不利,所以我们就会产生自己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人的假象。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的立场理性客观,绝对没问题。

“天真实在论”

人类的这种自私的偏见会激起人们心中的伪善愤慨。面对这种高压状况,律师(真正的律师及象征性的律师)会不眠不休地找寻对自己客户有利的证据。任教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乔治·洛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及同事便找出一种研究这类思考过程的方法。

★★★幸福实验:

洛温斯坦等人先将被试分为两人一组,再将一份真实的法律案例(一件发生在得州的摩托车事故)发给被试让他们细读,然后指定其中一名被试担任被告,另一位担任原告,随后真的发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去协商赔偿金额。

研究人员会告诉这两名被试双方必须达成公平协议,并警告两人,如果协商破裂,研究人员就会强制双方和解,而且从这笔金额中扣下“法庭费用”,这么一来,原告跟被告只会更惨。

两位被试从开始知道自己担任的角色起,各自阅读的案件资料便有所不同,因此对法官在真实案件中所做的和解安排,猜测的方向也完全不一样,因此双方的辩论立场都相当偏颇。

结果,有超过25%的小组无法达成协议。不过,如果被试是在阅读过所有资料之后才知道自己是扮演原告或被告的,那么双方的立论就都会比较合理,最后只有6%的小组未能达成和解。

普林斯顿大学的埃米莉·普罗尼教授及斯坦福大学的李·罗斯(Lee Ross)教授曾企图帮助人们克服自私的偏见,他们先向人们讲解何为偏见,然后再问对方:“好了,你知道人有这些偏见,现在你会想改变自己的自我评价吗?”

经过多次研究,结果都一样:大家都很乐于了解各种自私的偏见,也知道应用这些知识来预测别人的反应,但是自己的自我评价还是不动如山,就算你拉着对方的衣领,摇着他的身体告诉他:“仔细听着!大部分人的自我评价都是自我膨胀,你应该务实一点儿!”他们也根本不信你这套说法,还是会自言自语道:“别人可能有偏见,但是我真的是个优秀的领导人才。”

普罗尼及罗斯在深入研究这种抗拒面对真实自我的态度后,称这种现象为“天真实在论”(Naive Realism),即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感觉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我们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每个人也都看得到,所以别人应该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如果别人有不同的想法,要么就是他们没有看到真正的事实,要么就是他们被自己的利益及意识形态蒙蔽。

“天真实在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受自身意识形态及利益所影响,只有自己例外,只有自己看事情是绝对实事求是的。

如果我说我可以找出“阻碍世界和平及社会和谐的最大障碍”,那么这就是“天真实在论”,因为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天真实在论”的说法都很容易引起争议——我们这个团体的立场才对,因为我们一向实事求是。跟我们意见不合者显然受其信仰的宗教、意识形态或自身利益的影响,才会满怀偏见。

“天真实在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非黑即白,善恶分明,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古圣先贤对虚伪下的断语:善与恶存在于我们的想法中,我们认为是善就是善,我们认为是恶就是恶。

===================================================================================================================

好,以上就是我为你精选的内容,欢迎你收听《象与骑象人》的全本有声书,也欢迎你阅读完整版的电子书,在湛庐阅读APP上都可以找到。当然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观点。更希望你能把咱们的专栏转发给自己的朋友。

韩焱精选,明天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