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邺城与佛文化

 特型演员赵新月 2020-05-06

临漳县位于河北省南端,古称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名扬天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作为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百年之久。伴随着邺都的繁榮,中国的佛教也走向了兴盛,邺城也随之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盛极一时。

佛教源于古印度,由佛祖释迦牟尼所创,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驼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也被公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此后佛教在中国逐渐流行,到南北朝时开始兴盛。公元499年,魏宣武帝继位,他崇信佛教,养西域僧人三千余人,择嵩山形胜处造闲居寺,倍极壮丽。贵族效仿,佛教大行,洛阳城内造五百余寺,州郡共造寺庙一万三千余处。及至东魏佛教比魏更盛,都城邺(今临漳)周围有佛寺四千余所,住寺僧尼将近八万。到北齐时,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境内有寺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万以上。

这一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译经立说,门派纷起,上至皇宫,下到百姓,形成信佛热潮。当时的邺地几乎村村有寺庙,家家供佛祖,盛况空前。最具代表性的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在邺地周围传经弘法,普渡众生,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从此,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开始在中国盛行,儒、道、释并存,成为对中国人文精神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想体系。由此可见,被称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临漳,不仅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昌盛之地,而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邺城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都无可代替,堪称中国佛都名副其实。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大动荡之中,朝代更迭频繁,战乱频仍,佛教正是苦难深重的百姓的精神寄托。然而,在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在全国进行灭佛,那些造型精美的佛造像被毁坏殆尽,佛经被焚烧,将四万所以上的寺庙赐给王公作为府第,让三百多万僧尼还俗作为平民。佛教在经历了东魏、北齐那段流金的岁月之后,在北周武帝深入而彻底的打击下,辉煌不再,走入低谷。伴随着佛教在北周的衰落,中国的南北朝也行将结束。

公元580年6月,相州总督(治所在邺城)尉迟迥起兵讨伐北周外戚杨坚,杨坚遣韦孝宽率兵击迥。8月,邺城破,徙其居人南迁四十五里之安阳,焚毁邺城及邑居,大火月余未尽。从此,昔日的繁华都市变成废墟,往日的佛教盛地风光不在。历经漳水多次泛滥与改道,大多数城址被冲刷殆尽或掩埋地下,很少有人再去关心它的过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邺城遗址才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以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研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持续不断地对邺城遗址展开考古考察。2002年——2012年,在邺城遗址南侧赵彭城村发掘了一处北朝佛寺塔基,找到了一个庞大的北朝时期皇家寺院,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佛寺遗址之一。2012年1月,考古队在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附近,勘探发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一次发掘出佛造像2895件(块)。这批佛造像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品相精美,有题记的超过百件,其中95%是用汉白玉雕刻。这些都为邺城作为中国佛都提供了坚实的佐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批文物,弘扬邺城佛教文化,提升邺城文化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邯郸市临漳县委、县政府兴建了全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临漳佛造像博物馆。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书写馆名并题词。该馆位于临漳县县城金凤大街中段路西,紧邻金凤公园。该馆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文化交流于一体,主体建筑占地8720平方米,高22.3米,借鉴汉代城墙及城门楼的建设理念,彰显汉代特色,古朴、庄重又富有现代气息。展厅区域共设四个展厅,分别以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在北方的传承、东魏北齐邺城佛教、邺城佛学传承等为主题,展出佛造像200余件,系2012年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巨量发现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