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肠性疾病--缺血性肠病

 山河教育网 2020-05-06

1.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
(1)概念:缺血性肠病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

(2)病因
①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脉梗死、静脉阻塞。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
②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3)分类
①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血管阻塞性缺血、非血管阻塞性缺血和肠腔细菌感染性缺血。
②根据发病情况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结肠缺血。

(4)病理表现
①病变早期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出现出血及水肿,黏膜呈暗红色。
②参伴随病程的进展及病变的加重,表层黏膜坏死、溃疡形成。
③病变严重者,肠壁全层坏死(透壁性梗死),甚至引起肠壁破裂、腹膜炎、休克致死。梗死面积小者可不穿透肠壁,局部发生纤维化。
④病变自愈后可因瘢痕形成引起肠狭窄。

2.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病史及症状:突然发生的痉挛性左腹痛或中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或血性腹泻,一般24小时内排黑色或鲜红色便。应注意询问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年轻人应注意是否长期口服避孕药。

(2)体征:可有腹部压痛,有时左骼窝可触及“肿块”。肛门指检指套带有血迹。严重者有腹膜炎或休克等表现。

(3)辅助检查:可有贫血和白细胞增高。便常规见红、白细胞。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褐色黏膜坏死结节。活检可见不同程度的黏膜下层坏死、出血和肉芽组织,纤维化或玻璃样变等。早期钡剂灌肠可见结肠轻度扩张,可有典型指压征。

3.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肠病,其临床表现都很相似,常与病因、缺血的范围和程度、侧支循环状况有关,但大多数患者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因此,对凡具有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心力衰竭和心房纤颤等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现腹痛持续2小时以上,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即应考虑本病。

(2)鉴别诊断:应与感染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癌、肠道恶性淋巴瘤、憩室炎、中毒性巨结肠、细菌性痢疾、胰腺炎等疾病相鉴别。

4.治疗
(1)及时支持治疗,包括禁食、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补充血容量,维持心输出量,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类药物,以免肠缺血症状加重,诱发或加速肠管坏死。
(2)慎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免坏死的毒素扩散和促发肠穿孔。
(3)诊断明确后应立即予以抗凝治疗,可用肝素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可选用足量、广谱而有效的抗生素,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加强支持治疗以促进肠黏膜细胞功能的恢复。
(4)怀疑肠穿孔或肠坏疽,及时行剖腹探查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