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碧江区以“率先在铜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突出主体职责、健全联动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探索建立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留守”群体的关爱服务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一、突出四个主体职责,创新“三留守”群体工作体制。出台《加强综合推进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关爱责任主体,构建起家庭、政府、群团、社会“四位一体”关爱网络。一是落实家庭监管职责。督促监护人履行监管责任,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电话交流、视频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责任履行不到位的,由村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通过评选“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平安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好妈妈”“好儿女”等荣誉称号,促进家庭和谐,鼓励对“三留守”群体尽心尽责,确保“三留守”群体得到足够的亲情关爱。二是强化党政主导作用。成立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专题研究关爱工作。按照“目标一致、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原则,明确区直部门、乡(镇、街道)、学校和村(社区)落实关爱留守儿童“1234”工作法责任清单,形成党委、政府抓、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三是发挥群团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以“春晖扶苗”“锦绣计划”“金秋助学”“铜城益站”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知识辅导、兴趣爱好培训及残疾人员康复等多形式关爱服务活动。积极动员1100余名“五老”人员发挥余热,协同做好农村“三留守”群体关爱服务工作。四是凝聚社会关爱力量。组建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伍,按照一个邻里对应一名党员干部、一支民情联络员队伍、一个志愿服务团队的“1+3”服务模式,开展助老、助幼、助残、助孤、助病、助独、助特“七助”服务,吸纳800余个社会组织共1万余人参与。将每年3月、6月、9月设为“关爱活动月”,围绕基金募集、学业辅导、亲情陪护、感受城市、自护教育“五项内容”开展关爱服务,鼓励1400余名爱心人士当“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开展关爱活动。 二、健全四个监护联动,维护“三留守”群体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三留守”群体救助保护联动机制,有效遏制侵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权益事件发生。一是动态管理联动。按照“定位到村、识别到户、建档到人”要求,构建“三留守”群体动态管理机制,由乡镇会同民政、公安、村(社区)等单位,对其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调查评估。建立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本台账”,全方位收集信息,重点记载成长过程、性格特征、技能特长等,并随时动态完善信息数据库。二是全程监护联动。建立区领导联乡、部门帮村、党员干部和教师包户的“三级联动”机制,目前有39名区级领导和85个部门分别联系全县13个乡(镇、街道)和90个村(社区),3700余名党员干部、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与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同时以村为单位建立关爱联席会议制度,实现无缝对接、全程监管、监护全覆盖。三是安全防范联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护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组织开展儿童防溺水、交通安全、紧急救护、就业创业等培训。目前,开展安全演练1000余场次,5万余人次受教育。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和法制安全进校园、进村镇、进家庭活动,杜绝侵害留守儿童恶性事件发生。每村明确1名专职医生定点帮扶1个村(社区),定期开展走访、体检随访、健康知识宣教等活动。四是心理干预联动。邀请铜仁学院50名师生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进驻留守儿童之家,重点对厌学叛逆、性格孤僻等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引导,帮助培训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800余人次,确保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集中走访、一次集体生日、一次文体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实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 三、强化四个保障措施,推动“三留守”群体关爱见效。落实关爱“三留守”群体人财物等基本保障,让“三留守”群体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一是强化经费落地。采取“政府支持、村组自筹、社会捐赠”的方式,以村为单位筹集关爱基金480余万元。出台《关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基金使用和管理,明确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临时性和突发性困难、小额资金由村(社区)两委审批,大额资金由乡镇集体研究,及时提供资金援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即用即补,随时保证每村关爱基金不少于1万元。二是强化阵地建设。围绕有活动场地、有管理制度、有清晰台账、有特色活动、有专职队伍“五有”目标,规范化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农村互助幸福院、设立亲情聊天室、“4:30课堂”“微笑小屋”等场所。在全区90个村(社区)建立“双阳能量工作站”,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在6所农村学校建立少年宫,丰富课余生活。以村民组为单位,依托老党员、老干部、热心人士家庭建设“志愿服务之家”215个。三是强化兜底保障。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用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对全区166名孤儿给予供养,并将供养资金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建立爱心超市,重点援助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建立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城区流浪乞讨人员和儿童的搜救工作,及时进行相关救助。四是强化督办问责。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及时通报有关单位关爱工作推进情况,关注创新做法和举措,推出先进典型。把“三留守”群体关爱工作考核结果纳入实绩档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对落实不力的,启动问责程序,倒逼责任落实。 供稿:碧江区委改革办 来源:《贵州改革情况交流》2017年第5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