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大家好! 本期名家专辑,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南京市第一医院)的桂鉴超教授,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经验积累出发,针对「踝关节不稳」的临床解剖和损伤机制等基础知识、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术后康复、预后等,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做一次系统的讲解。 今天,为大家带来「踝关节解剖与损伤机制」。 本文将从踝关节的组成与运动方向、踝关节韧带、踝关节稳定机制、踝关节不稳的损伤机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踝关节(ankle joint),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负重关节,在行走、站立、跑跳等活动中,均承受很大的负荷。
踝关节由关节窝和关节头组成: ——关节窝:呈叉状(又称踝穴),由胫骨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及腓骨外踝关节面共同围成。 ——关节头:由距骨体上关节面和距骨两侧的关节面所组成。关节面的形状为滑车状。
包括跖屈(绷脚尖)、背伸(勾脚尖)、内翻、外翻。正常背伸至70°,跖屈至140°,约有70°的活动范围。 踝关节的主要韧带有:内侧韧带、外侧韧带、下胫腓韧带。
呈三角形,称三角韧带。该韧带的特点是强而有力。其作用主要是限制足过度外翻。
——距腓前韧带:在踝关节跖屈位可限制足内翻活动,在踝关节中立位时,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距腓后韧带: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跟腓韧带:在踝关节90°位限制足内翻活动。 概括起来,外侧韧带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足、踝的内翻幅度。 距腓后韧带承担着踝关节外侧韧带60%的稳定作用,跟腓韧带承受着约0%的稳定作用,距腓前韧带承担着约10%的稳定作用。因此距腓前韧带最易损伤。
此韧带可分为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胫腓后韧带、胫腓横韧带。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为坚固,下胫腓韧带亦有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 踝关节的稳定性因素包括骨、韧带、肌力及重力等。 首先,踝穴结构至关重要,距骨体呈楔形,与踝穴相适应,且宽的一端在前,可有效地阻止距骨后移和向侧方移动。 其次,大多数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方向均向下及后行,均有阻止距骨后移加的作用。 再者,在踝部,韧带及骨有对抗肌力与重力的作用,可以阻止小腿骨的移位。 踝关节不稳是由于踝关节急性扭伤后等原因未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从而发展为踝关节慢性疼痛、功能障碍的疾病。 若踝关节损伤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容易造成局部韧带组织不能完全愈合,会严重破坏踝关节的稳定性。踝关节不稳容易导致踝关节再次损伤,长期反复的踝关节损伤就会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据统计,有1/3 的踝关节扭伤会发展成为慢性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损伤常见于活动时扭伤或者过度疲劳引起。其中,踝关节损伤中最为常见的是韧带损伤,约占踝关节损伤的3/4。由于足内翻引起的外侧韧带损伤占 97%左右,由于足外翻引起的内侧韧带损伤占3%左右。 因此,踝关节不稳最常见的病因系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参考文献 [1] Golano P, Vega J, de Leeuw PA, et al. Anatomy of the ankleligaments: a pictorial essay.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0, 18(5):557-69. [2] Uğurlu M, Bozkurt M, Demirkale I, et al. Anatomy ofthe lateral complex of the ankle joint in relation to peroneal tendons, distalfibula and talus: a cadaveric study. Eklem Hastalik Cerrahisi., 2010, 21(3): 15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