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城瓦集之十一:培正中学、培道中学建筑现存旧瓦

 麒麟阁饭店 2020-05-06

培正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冯景谦、廖德山、李济良等人在广州德政路创办培正书院,其后多次迁址、易名。

*培正书院清末旧影。

清光绪卅四年(1908年),培正书院迁至荒郊东山,改名为“培正中学”。

民国廿一年(1932年),培正当局曾谋划将来改办大学的长远计划,出巨款购得广州海心沙坦地,并加筑堤基,备作大学校址。

民国廿六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为免除空袭的威胁,9月迁校至鹤山城。“国难严重时期,播迁港澳”,民国廿七年(1938年),培正中小学全部迁设澳门,10月,广州沦陷,东山校区为日军所占。抗战胜利后,培正从澳门回迁广州东山本部。

培正中学校园现存多座民国时期建筑,各具特色。

*民国廿三年(1934年),为纪念建校45周年,培正全校中小学教职员、学生、工友自愿捐建校门,校名匾额为时任校长黄启明题写。

1949年后,培正中学名称上仍为私立培正中学,直至1953年11月由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学校,易名“广州市第七中学”。

1958年9月在七中校园内开办广州师范学院。大部分教职员工,以及部分图书仪器设备等,与培道中学(培道中学改公后曾用名广州第二女子中学,后又改称广州第三十中学)合并,称为“广州师院附中”。

1962年9月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名广东师范学院南院。一年后,广东师院南院撤离,培正中学原校址重办中学,称为“侨光中学”,招收回国华侨子弟,而原称的第七中学人员、物资全部调往原培道中学校址,继续开办。

“文革”初期,侨光中学改名为“人民一中”,1968年9月,易名为“广州市第

五十七中学”。1978年9月,政府教育当局又在五十七中校园内恢复开办“广州师范学院”,这一时期,原培正中学校园内同时容纳着五十七中和广州师院两所学校,而原培正中学的教职员工,早已在培道校址的广州市第七中学工作。

*1984年8月,广州第五十七中学校门。

1979年8月,教育当局决定将广州师院从培正校园迁出。经过留穗师生和海外、港澳校友多年努力向当局申请,1984年12月,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恢复“培正中学”校名。

*恢复校名专刊封面。1985年6月16日上午,培正中学举行校匾揭幕仪式。校匾上遒劲有力的隶书“培正中学”四字,由年近九旬的书法家、原培正中学国文教师莫珉府题写。

*百年校庆时培正中学校门。

*校匾曾换成原广东省长叶选平题写的楷书(校门左右短墙此时已改为小门)。

*培正中学校门今貌。

*培正校门叠架双层绿瓦檐。

*校门正脊和鸱吻为旧件。

*校门和围墙内侧的旧瓦当和旧滴水。

*橄榄绿釉的戗兽和瓦件是后补的新件。

*围墙外侧的瓦件全是新制。

*校园内一处围墙用的新瓦。

美洲华侨纪念堂,位于校园红广场南侧,由杨锡宗设计。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1日奠基,同年10月落成。建设经费为黄启明在美洲向华侨募款所得。

*美洲堂建成之初旧影。

*美洲堂及广场旧貌。

*美洲堂今貌。

*美洲堂正面出抱厦券门。

*券门嵌有胡汉民题“美洲华侨纪念”石额,下方悬挂校徽。

*美洲堂为砖、混凝土钢架结构,庑殿顶。绿釉正脊是石湾窑老陶件,前后坡所敷悉数新瓦。

*美洲堂正脊两端及中部的陶塑构件,是几何图形设计,造型简练。

*美洲堂正脊东南端原陶塑构件已失,以水泥补缺。此坡面可见部分筒瓦为旧件。

*岭南地区建筑瓦顶最忌有飞鸟“播种”榕树,正脊缝隙里长出的这棵小榕树是美洲堂屋顶的隐患。

民国廿一年(1932年),澳洲华侨纪念楼落成,工程款为黄启明在澳洲筹得。

*澳洲堂楼高三层。


*澳洲堂是庑殿顶,屋顶瓦件风格与美洲堂相近似。

培正中学图书馆民国廿五年(1936年)落成。当时建筑设计流行“新中式”风格,培正图书馆的“大盖帽”顶也透着清式殿堂建筑的影子,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大楼、岭南大学格兰堂等中西合璧的楼宇颇为接近。

*培正中学图书馆旧影。

*1920年代北京协和医学院。

*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格兰堂旧影。

*培正中学图书馆今貌。

*北京皇家建筑的琉璃瓦脊上的仙人走兽。

*培正中学图书馆瓦脊上的石湾窑仙人走兽旧件。

*培正中学图书馆正脊和鸱吻全系石湾窑旧陶塑。

*图书馆檐口的卐字纹旧瓦当。

*图书馆大门。

*图书馆大门正脊、鸱吻是旧件。

*图书馆大门瓦脊的戗兽、仙人走兽是新陶。

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的王广昌寄宿舍,是当时校友、大东银行的股东王国璇为纪念培正建校30周年捐资兴建的学生宿舍,以其父的名字命名,现为男生宿舍。

*王广昌寄宿舍坐南朝北,楼高三层,碌灰筒瓦面。

*王广昌寄宿舍第三层砖柱承托楼顶出檐,上有石花涡卷式装饰,塑有“1918”字样。

青年会楼,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学生发起自建,两年后落成。

*青年会楼高三层,硬山顶。

*青年会楼有石湾窑绿釉花窗作装饰。

教职工宿舍“南北楼”在足球场外东南角,民国廿年(1931年)建成。

*北楼原入口已封堵。

*北楼入口的硬山顶筒瓦多是旧件,瓦当、滴水则多以新瓦补缺,由于新瓦与旧瓦规格不一,效果突兀。

*旧瓦模印花纹很清晰。

*南楼檐口瓦件失修,殊为遗憾。


培道——七中

培道中学前身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美国浸信会创办的培道女学,校址原在广州五仙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迁至现址东山寺贝通津,民国八年(1919年)更名私立培道女子中学。民国十二年(1923年)实行新学制,后逐渐改由华人自办。

*在五仙门创办培道女学的美国女传教士容懿美(塑像在现广州七中校史馆前)。

*培道在东山的校舍,是1906年在东山牧鹅塘及其附近兴建的,是东山最初的新式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后,迁校香港九龙。香港沦陷,再迁澳门。民国卅年(1941年),在坪石与培正中学设立联校。后再在桂林增设分校。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广州寺贝通津原校复课。

1953年 9月,培道女中改为公校,称“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培正中学改为公校,称“广州市第七中学”,1956年7月,女二中改称“广州市第三十中学”(男女生合校)。1958年,原广州七中校址开办广州师范学院,广州七中迁入三十中,合并后改名“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60年改名为广州师院实验学校。

几经变迁,在1962年定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由原培正中学和原培道中学合并而成)至今。

培道中学应接室,民国廿一年(1932年)兴建,主要用于接待家长及社会人士,1990年代后期改作医务室。

*应接室建筑主体保存完好,但绿釉石湾瓦已全部换新。

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学校当局、校友及在学学生发起筹建“四十周年纪念堂”。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十周年纪念堂中座落成;三年后纪念堂两掖落成。

*四十周年纪念堂属中西合璧风格,歇山顶。

*镶在墙体的石刻。

*门上斑驳的字迹隐隐透着校史。


*大楼前后均有绿瓦飘檐。此为大楼背面。

*四十周年纪念堂红砖墙嵌绿釉石湾陶花窗作装饰。

*照片中部的花窗是民国时期石湾窑产品,两侧的龙纹花窗为新制。

*四十周年纪念堂歇山顶上全是绿釉新瓦。

民国廿五年(1936年)兴建的护养院,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曾改作机械加工场,现为校史馆。

*校史馆外露天陈放着一件加工机械。

*培道校史馆为三层小楼。

*校史馆外观。

*楼顶及飘檐的瓦件已全部换新。

*檐下木构。

*墙体上用作装饰的石湾窑蓝釉花窗是旧物。

抗战胜利后,培正中学迁回东山原址,校长冯棠于民国卅六年(1947年)带着十万美元的华侨捐款以及大批教学设备、物资由美国回到广州,进一步充实学校设施,兴建礼堂等建筑。其中就有提供培正中学银乐队使用的乐器,后来这些乐器在原培正、原培道的合并中,也随着原培正的教职员工和物资转移到了培道的校园,成为了新七中的宝贵资产。

*培正银乐队有悠久历史,此为抗战前乐队成员与教师合照。

*现在的广州七中管乐队。

*培道(七中)校史馆内陈列的老乐器。

*其中一件美国制造的铜质乐器上錾刻着“广州私立培正中学”字样。


《羊城瓦集》回顾:

*羊城瓦集之一:越秀山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二:对山园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三:黄花岗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四:番禺学宫及广东贡院明远楼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五:小蓬仙馆及锦纶会馆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六:原“国民政府”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七:陈氏书院(陈家祠)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八:光孝寺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九:六榕寺建筑现存旧瓦

*羊城瓦集之十:五仙观建筑现存旧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