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算绩效与绩效管理理论探讨

 trumanzd 2020-05-07

如何围绕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建设新预算制度?----绩效预算制度。

一、什么是绩效?

1,历史

与传统理财的“财政收支平管 政策”模式相比,预算绩效管理是19大提出的新概念,是基于现代政府治理的理财模式。而这一切起源于“绩效”。那么,什么是预算绩效?

预算绩效简称绩效。在中国历史上,“绩效”有两层意思:⑴官员的治理业绩。如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无所称者至老不迁,故人人自励以求绩效”;⑵考绩结果。《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汉朝: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日计。考评州县官的指标为:耕地、人口、赋税、治安(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综合起来,绩效指政府的有效服务。

在西方Performance原意指将事办得更好。但对什么是绩效?却经历了如下阶段:

★“三E标准”阶段。上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内阁将绩效引入政府管理,将其解释为: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标准。然而“三E”是经济学,而非管理概念,是兼有利润、省钱、办事有效、有效果等意的模糊概念。可见“三E标准”并不符合绩效原意、政府服务的非营利性特点。为此,绩效指标的价值指向模糊而混乱。

★公共服务结果阶段: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起草绩效法律时,放弃了“三E标准”,而提出了“公共服务结果”,命名该法为《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1993》(GPRA)。其后,副总统戈尔主持了首个评价报告:“从繁文缛节到结果:创造一个花钱更少,办事更好的政府”From red-tape to results: 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s less,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1993),更明确了绩效指政府花钱更少,结果更好。虽然GPRA明确了绩效指向政府的花钱结果,但实施中仍遇到了:结果与政府职能是何关系?绩效应指结果,还是效果?等难题。 

★有效公共服务阶段:直到2010年前后,西方才大体达成了“绩效指政府在一定预算下获得的有效服务,通常应采用结果指标”的共识。它至少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绩效管理制度建设上获得了应用。

2,对预算绩效的界定

绩效(Performance Public Expenditure)也称政府绩效、公共支出绩效或财政效率,早期为“三E”(经济、效率、有效),在学术上,绩效是效率概念的延伸,指政府获得的有效公共服务与公共支出之比。

就是说,我们可将预算绩效归结为以下四句话:

第1,预算是政府用来“购买”有效服务的,养人、办事是手段,而非目的;

第2,绩效指政府“买到”的有效服务与预算支出之比。理论公式:预算绩效=有效公共服务/预算。有效公共服务、预算支出的决定预算绩效的基本因素,即要素;

第3,由于在政府管理中,有效服务与无效服务(缺位、冗余服务,官僚主义、浪费、腐败等)是混同的,为此我们需借助绩效指标,将有效服务“挑出来”并加以强化。绩效指标是我们用于测量业绩,回答政府花钱“买到了什么”的指数。

第4,绩效是相对的。在同等条件下,部门业绩比上年有提高,就有绩效,若持续提高,则绩效更高。

3,预算绩效的分类

与常规分类不同,政府绩效是按层次分类的,通常分为政府绩效、部门绩效、政策绩效和项目绩效等四层次。其中,政府绩效包括了部门绩效、政策绩效和项目绩效,而部门绩效包括了政策绩效、项目绩效。项目绩效:指战略、政策项目以外的独立项目的绩效。

可见,绩效与我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是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绩效指标、事业成本、公共服务标准等,以绩效方式将该理念“落地”,变成政府的目标和行动,起到了政治方式起不到的作用----而这一切,对于预算绩效管理而言,仅仅是制度建设问题。

(二)预算绩效管理及其支撑理论

1,什么是预算绩效管理?

从绩效出发,预算绩效管理可表述为:它是公共部门为提高预算资金绩效,以绩效指标和事业成本为核心,以量化和环节化管理为特征,以政府绩效管理、部门绩效管理和政策(项目)绩效管理为形式的管理模式。它与传统预算管理有以下区别点:

⑴目的是提高预算效益,实现方式是提供更多有效服务,而并非“节钱”;

⑵它既吸收了目标管理优点,又用绩效充实了内涵,是现代版的目标管理。它有政府绩效管理、部门绩效管理和政策(项目)绩效管理三部分组成;

⑶它是“财”与“政”结合的管理。通过绩效指标,实现了预算与业务的紧密结合。为此,预算绩效管理是“既管钱,更问效”式的管理;

⑷它采用量化----环节化管理方式。量化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它通过绩效指标将各管理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2,三论----预算绩效管理的支撑理论

从这四点看,预算绩效管理是区别于传统财政管理的新颖模式,那么,支撑该模式的是什么?对此可归结为“一观三论”:

⑴公共委托代理论。它指向制度背景。它指出,政府与部门关系可以采用集权制、委托制。前者为,政府与部门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应采用“命令-执行-反馈-监督”的管理方式;后者为,虽然两者在形式上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实质是公共委托关系:政府依法将公共事务,连同相关权力委托给部门,由其提供服务。预算是委托费用。在公共委托下,部门应忠实于受托事项,维护政府利益,但在信息不对称下,部门有会受利益诱惑,转而为己谋利。为此,政府应建立基于结果的监督机制:绩效评价。通过评价撤消对失信者的委托关系;

⑵目标/结果导向论。它指向管理方式。该理论指出,公共管理可分为目标、拨款、过程、结果、影响(效果)环节。在绩效管理下,由于政府已经将过程委托给部门,为此它应关注目标、预算和结果,并形成了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评价等环节。绩效评价重点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否则将是繁文缛节。“评价结果,而不是过程”是基本规则;

⑶为“顾客”服务论。它指向绩效指标的价值特点。“顾客”指公共服务的受益人。其要点:⑴绩效指标应全面反映主体的投入与有效服务,做到不重不漏;⑵应设“顾客”满意度指标;⑶科学性、实用性、有管理价值是绩效指标的标准。

总之,“一观三论”是一个体系。它既回答了什么是绩效,也回答了绩效管理制度该怎么建设等问题,因而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理论依据。

二、绩效管理

(一)什么是预算绩效管理?

绩效作为理念,应贯穿于财政活动过程“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作为管理,有自己和方法论----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简称绩效管理,指公共部门为提高预算资金绩效,以绩效指标和事业成本为核心,以部门绩效管理和项目绩效管理为基本形式的管理模式。

(二)特点

1,两个基本模式

通常,政府绩效管理有部门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和对下级政府考评等三项内容,不过,属于基本模式的为部门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

⑴部门绩效管理:以部门的整体绩效为对象,由绩效预算、绩效拨款和绩效评价(监督)环节组成的循环。部门绩效管理也称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包括部门绩效管理、行业绩效管理和部门内部绩效管理等。

⑵项目绩效管理:全称预算项目绩效管理。指以预算项目为对象,以前期评价(立项评价)、中期评价(过程评价)和后评价(结果评价)为环节的制度体系。后评价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

2,以绩效指标和事业成本为核心。

绩效目标、事业成本是贯穿始终于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可见,绩效管理吸收了目标管理优点。

3.评价结果与预算拨款、绩效责任挂钩

责任是绩效管理的前提。绩效目标由部门、项目单位提出,一旦经预算程序立项,就转化为绩效责任。为监督绩效目标,回答“花钱买到了什么,是否值得?“该制度设计了绩效评价环节。由于评价指向结果,因而既是对绩效责任,也是对办事者能力、事业忠诚度的评价。评价与绩效责任挂钩是它的重要特点。

三、绩效管理的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英国“雷诺评估”后,绩效管理引起世人重视。新西兰政府通过绩效管理和科学监督,成功地将犯人交给私人组织管理。绩效管理的作用:

⒈形成新的公共管理机制,落实责任政府。

治理政府管理上的官僚主义、浪费、腐败难题,治理“拍脑袋”蛮干和“为政不为”,是廉政建设的核心措施。

⒉控制预算,提高预算绩效。

形成与业绩相适应的拨款机制;控制预算。

⒊形成对官员的评价机制。

如汉以后的政府考绩“既考事,又考人“制。它解决了我国干部评价中“德才兼备”而缺乏标准,无法量化的难题。

正是它具有这些功能,绩效管理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欢迎。

四、绩效指标框架的理论

绩效指标框架指我们对绩效指标进行科学分类框架。框架是绩效指标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绩效指标框架的作用

人们探索什么是预算绩效,不只是满足好奇性,更是为了应用。而要建设绩效指标体系,必须先有指标框架。因为,它有如下作用:

1,诠释绩效,选择指标。

预算绩效属于抽象概念,虽然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必须用绩效指标来显化。在这方面,指标框架起着诠释绩效指标,选择指标的作用。

如,投入产出框架要求将预算投入、产出与结果作为绩效指标,而不应将过程作为指标。而“三E”框架则将经济、效率(过程)、效益作为指标,而排斥投入类指标;

2,组合指标。

由于绩效指标多而杂:既有投入,又有产出指标、结果指标等,这需要有一个框架将这些各别的、零星的指标组合成一个整体,为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二)指标框架的内容

1,“三E”或“四E”框架。

“四E”指在人们在“三E”(经济、效率、效益)基础上,增加了“公平”维度。这一框架主要用于西方早期的绩效指标设计。

在我国,2011年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样表)》采用“项目决策、项目决策、项目决策”框架,2018年财政部《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框架》提出“职责定位、科技产出、创新效益”指标框架,也属于“三E”指标框架。

虽然“三E”框架解决了指标框架有无的难题,但实践中发现:

⑴“三E”框架不具备管理学对指标的确定性、唯一性要求,用于之绩效指标建设,会产生概念模糊、指标指向不明,操作性差等问题。比如,三 E框架中,效率是重要维度,但“效率”指办事有效:如,既“办成事,又省钱省时”,但它不等于有绩效(有效服务),因为效率指办事过程,而非结果。同理,“经济”指省钱、利润,但后者与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冲突;

⑵它忽略了投入这一关键因素。因为按定义,无投入的“绩效”是无法接受的“假绩效”;

⑶它将效果视为绩效指标,误导了绩效。在管理学中,“结果”与“效果”是两个概念:前者指预算投入所产生的有效服务,两者存在正相关性,而后者指结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如,蓝天白云天数指政府的环境治理结果,而游客增加指这项治理的社会影响(即效果)。从相关性看,“游客增加”既取决于环境好,也取决于居民收入、交通改善、放假等因素,将“游客增加”作为政府环境治理的绩效指标并不合理。可见,我们应谨慎使用效果指标,而“三E”框架将结果与效果等同,这就有滥竽充数之嫌。由于“三E”框架缺乏系统性,背离了绩效本意,因而其实用价值不高。这就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框架替代之。

2,投入-产出-结果框架。

20世纪末期,美国学者西奥多·H·波伊斯特在总结企业绩效管理的平衡记分卡基础上,结合投入产出理论,提出了“投入-产出-结果”指标设计的逻辑模型[1],并应用于评价。由于该框架加入了投入类指标,删除了与绩效关系不大的“过程类”和“效果类”指标,因而不仅简洁实用,而且正确诠释了预算绩效,为英联邦国家率先采用,也广泛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地方政府的绩效指标建设上。

2005年我们与江苏省财政厅合作,应用了投入-产出指标框架,成功地开展了全省近8000所中小学的全省义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2007-09年我们与上海浦东新区财政局合作,开展了对浦东新区公安局连续3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跟踪评价,使该局的发案率、破案率、群众满意率提高、每万辆社会车辆的重大事故率下降,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4年以来,我们对该框架进行了充实,形成了投入类、产出与结果类、事业能力类、廉政和满意率类的“四维框架”(简称“投入/产出框架”),并应用于山东省德州市部门绩效指标、河南省鹤壁市部门整体绩效指标建设等项目上(图1)。



作者介绍:

马国贤  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

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鹤壁试点项目负责人。

著有《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中国财政发展报告》、《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与绩效指标研究-兼论政府绩效管理“德州模式”》等,是国内知名的财政绩效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