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头牛都值得尊敬

 源源不断 2020-05-07

平台主办:中国水泥协会企业文化研究会

刊头题字: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会员郑用琦

版权声明

        本平台为中国水泥协会企业文化分会主办,所有文章版权归中国水泥协会企业文化分会,如需转载须经中国水泥协会企业文化分会同意,并给予白名单。

牛    印

杨新润

       曾经,“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是我的父辈再往上许多辈庄户人的美好向往。那种向往,是牛郎织女酝酿了千百年的祈愿,是晴耕雨歇的庄户人历经苦难之后真切的渴盼。那种向往,实在而具体,简单而温馨,朴素而春风满面。

      那种向往里,牛“哞-哞”的叫声贯穿于主旋律,融入那些年事单调而凄楚的演奏。故而,土里刨食的农耕社会,体质强壮的耕牛就是基本生产资料,也是抵达温饱昼思夜想的财富。

      曾有电视热播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区野牛大迁徙的情景,场面宏大壮观刺激气象万千。那是数以万计的野牛与成群出没的猛兽生死搏击的丛林法则,满满的血腥苍凉,我常不忍心多看一眼。庄户人所说的牛,不是野牛,也不是奶牛或藏牦牛,而是经过驯化体躯高大却性情温驯的耕牛。至于颜色,黑白黄红并不打紧,能役使犁田就行。

      能读懂耕牛心思的庄稼汉常告诉柴门后人:牛和人是“一家子”,每一头牛都值得尊敬!小农户眼中的国泰民安繁华盛世,五谷丰登牛马满圈便是格局。当年土改评“家庭成份”,有几头牛、几亩地,便是重要依据!成份越“高”,耕牛土地占比越重。

      迈着老牛行走的节奏,人类社会慢悠悠地走过数万年,也将农耕社会走成篇幅漫长的诗史。作为人类驯养的役畜,耕牛在农耕诗史中份量绝顶:拉犁整地、驾车运载甚至军事运用,全是大事,不可或缺。战国争雄,齐国用火牛阵打败燕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宋史》:天长县令包拯审判一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可见宋时私宰耕牛列入犯法。柳宗元《牛赋》、唐·陆归蒙《牧牛歌》、宋·孔平仲《禾熟》,都是咏牛名篇。郭沫若《水牛歌》赞牛是“兽中泰斗”。李可染题牛画:“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 赞牛的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神话传奇、成语典故、口谱谚语汗牛充栋,一部厚重的牛文化牛气冲天,如今以手机为乐的人们,浏览的内容恐怕九牛一毛。在许多景区或博物馆,我参观过没有标注年代的古岩画、壁画或牛颅骨化石,耕牛傲然挺立于遗存史料,成为与农耕生活关系密切的佐证,我只能凝目仰望了。

      仰望时,我感觉:牛的眼睛是湿润的,或许它一生都在流泪。牛的泪痕留在很多习俗里,古今中外都有,似乎不会消弥。

      西班牙斗牛,勇士杀牛的剽悍勇猛,宣示着西班牙人粗犷豪爽的民族性格。尽管动物保护组织对此非议多多,西班牙这一富具刺激的国粹,却入列传统保留至今。咋说呢:牛的体量以吨位计,诚实的眼神和天真黑亮的眸子没有恶意;牛角像艺术品,不是厮杀武器,只是娱乐才将野性暴怒强悍善斗的牛脾气挑衅到极致;世上本无牛魔王,也少有牛鬼蛇神;只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种人类钻进牛角尖的娱乐,不是牛死就是人伤的结局,看一眼都令我心悚!

      中华大地,宰牛祭仙的风俗流行深广。布依族“转戛”丧葬仪式,是隆重的人生礼俗,重要内容就是砍牛。纳西族丧葬时“跳耗牛”:老人仙逝,火化取骨,院内燃火,来客四围,跳丧葬舞,领舞者唱挽歌。舞毕,众人跪拜骨灰。牵一牛来,将一碗牛奶灌进牛耳。若牛扬蹄蹦跳即为好兆;若不蹦跳,则认为亡灵不要此牛,换牛再灌,尔后捆蹄宰杀。将牛心牛肉献于骨灰袋前,称为“生祭”;肉熟再祭,称为“熟祭”,祭毕埋骨入土。这些习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象天上游弋的云朵,飘散着老牛忧伤的泪滴,伴着“哞哞”的哀号,百代不绝!

      敬牛、爱牛、慰问耕牛的习俗,在中国农耕文化里浓墨重彩。陕南地区有“牛王会”,认为牛犁地耕田有功、排在生肖前列,以敬牛为名给老人祝寿祝福。湖南的“结牛财亲”意味深长:几个农户共用一头牛的,视作“亲戚”;一旦换人,亲戚便告结束。侗族的“洗牛节”,牵牛下河洗浴,祈祷耕牛健壮平安。仡佬族农历十月一“牛神节”为牛贺岁:用糯米做糍粑,挂上牛角,牵牛到水边照影子,真像对牛弹琴的翻版:“看你长得多美啊!”藏民族敬牛爱牛的表现更为突出:“高原之舟”藏耗牛是牧民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耗牛肉、奶、皮、筋、骨、毛、角以至尾巴、内脏,可供牧民食用、乳用、医用、装饰的功能,对保障生活和拉动经济至关重要;耗牛粪便也是牧民的燃料和“洁具”。耗牛能耐-30℃至-40℃严寒、攀爬6400米冰川的独特优势,更是牧民役用的最佳选择。2020年,华为与中国移动在珠峰6500米处安装5G基站和宽带系统,往“世界屋脊”高寒缺氧的极限地带运送光纤、搬运发电机,当属绝顶工程。独一无二,耗牛被选为“最佳能手”。

      农民聚集的村落,上个世纪50-70年代以“队为基础”组织生产,名曰“生产队”。有生产队就有耕牛,有耕牛就有饲养室,每个饲养室以牲畜数量配备1-2名饲养员。关中农村饲养的牲畜牛马驴骡都有,以秦川黄牛为主。我读小学时,师生联欢,有“耕牛是个宝,耕田少不了;我们队里无耕牛,生产怎么搞?”的歌舞唱词。“老汉”们说唱逗乐,为牛送一曲颂歌,是那个年代农家学子生活的注解。

      我三伯父是务农的好把式,一辈子只管从黄土里刨食,没有他不会干的农活。三伯父喜欢同牛打交道,也是喂牛高手,一生饲养过的牛有100多头。三伯父最初能干农活时节,还没到“土改”年代。家里有一头黄牛,从牛犊到长成肚子硕大的成年牛,都是三伯父喂养。深冬,伯父们套木轮车往地里送粪,少不了大黄牛。在力气巨大的黄牛眼中,一车农家粪“小菜一碟”。可是,木轮车辕间距是固定的,黄牛肚子大竟然进不去。家里只好另买一头小毛驴,专事架辕,黄牛只管使劲。拉车、犁地、碾场,卖力一辈子,黄牛终老时,家里宰杀,唤亲戚村邻分享牛肉,以唤醒肉食紧缺年月的口福。三伯父痛哭失声,不愿看见杀牛场景,更不愿吃一口黄牛肉,干脆前往五里以外的山庄“躲起来”,随后还把黄牛骨包好存放了多年。生产队时期,三伯父为集体饲养牲畜,当过20多年饲养员。牲口是“张口货”,一天都少不得喂。割青草、铡麦草、推土垫圈、牵牛饮水、牵高脚牲口打滚、拾掇牛格头和套绳、给牛马驴骡疏理体毛,琐事如麻,四季往复。像牛一样能吃苦耐劳的三伯父,压根儿就没有过节假日和苦累烦琐的概念。“分田到户”种责任田时,三伯父老了,喜欢同牛打交道的秉性却不改。他买来两头牛,在门房外面搭建了一个小饲养室,从早到晚手脚不闲,圈着牛乐呵。

      想着三伯父远去的身影,我常思忖:人类社会数万年诗史,农耕社会占了漫长篇幅。这种像牛一样慢慢悠悠的节奏,悠长而深沉,不舍昼夜却耐得住寂寞。从这种粗放而不惧风雨的旋律中,走过了多少勤劳忠厚的“老黄牛”“孺子牛”?他们凭借粗壮粗犷的身板吃苦耐劳,从来不择山青水秀还是穷山恶水;他们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从来不见利忘义偷懒耍赖躲奸溜滑;他们吃饱喝足了就是卖力,从来不爱优嫌劣说是道非互相倾轧;他们身处粗陋的环境,出着粗声粗气,干着粗笨粗重的粗活,关键时刻却奋力拼搏冲得上去;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一生都用粗糙的草料积蓄耐力,用跨沟跃坎的韧性获取信任,从不争名夺利论功行赏自我赞誉夸夸其谈。“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赢得的赞声布满漫漫史页,如同牛用庞大的体量烙下的印章,谁都没有怀疑过。牛皮不是吹的,能在史迹里留下一片蹄印,那才是真牛!

      然而,读懂一头牛有多难?牛有一张大嘴,只为方便吃草,不会花言巧语指桑骂槐出言不逊;牛用一幅大舌头左右揽食,不会鹦鹉学舌摇唇鼓舌大放厥词;牛的一双大眼睛,看惯了风轻云淡山起水落世事百态,不会怨天尤人“这也怨气那也看不惯”;牛的一对大耳朵,听惯了风雨穿堂大浪排空,从不理会风凉雨热闲言碎语;牛的一颗大脑袋,只会善解人意鉴貌辨色,不会胡思乱出馊主意想坏点子;牛的一对短牴角恰似装饰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惹是生非挑事寻衅损人伤己;牛的4只硬脚板,只顾踏山涉水奋力前行,却不会给人“下套子”使绊子;牛的大肚子就象它的肚量和气度,足以容纳粗细包容万象,却不会包藏一肚子坏水!面对大任,老牛沉稳执著的本性,决定了它绝不会漫不经心敷衍塞责,也不会好爱欣赏只听赞语。

      可是,很多时候,老牛眼里不含委屈都不行,它的周围似乎少不了喜爱评头论足百般挑剔的“评论员”:他们惯于鞭打快牛,牛逼昏昏的牵着牛鼻子,却说是“牛头马面”牛头不对马嘴;勤勤恳恳甘愿牺牲忍辱负重,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却嫌你慢条斯理慢慢腾腾,没有千里马速度;常年风餐露宿陋居粗食,偶尔瞅一眼红花青绿风花雪月,就说你心猿意马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老牛还想吃嫩草”;忠贞不渝安心使役心无旁骛,却说你不会花前月下风情浪漫,憨拙愚笨愚腐无趣;持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却说你心怀叵测狂妄机诈“想干啥呀?”埋头苦干默不作声,却说你胸无大志没有梦想“就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不苟言笑听人摆布万般忍让,却嫌你死脑瓜、一根筋、不机敏;“哞-哞”两声,发发心底的郁闷,却说你无病呻吟不会溢美之辞,白长一张大嘴……

      奔波中,牛真的没有年龄一说了:无限发达的现代社会,不再需要耕牛,肉牛催发市场活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肉牛没有年龄,肥牛就是终龄,需要就是牛的大限,急不可耐的催肥“等米下锅”呢!

      然而,不管那个年代,牛浑身是宝的实力,谁也不可小觑。牛,总是力量的象征、高尚的标注、勤劳淳朴的符号、任劳任怨的代名词。股民爱牛市,举重就要牛劲,各民族总会涌现气壮如牛的豪杰,牛肉面里永远飘散着缕缕乡愁,牛郎织女酝酿的故事还会传诵百世,读书人喜爱老牛翻读经典的反刍精神,“淡处得意 忍处失意”的牛哲学仍是暖融融的涵养。

      老牛踏石有痕的蹄窝里积聚的一汪清澈,会如牛筋,永年不绝!


刊底题字:杜明卫,中国建材报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