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书既有苻坚石勒发家史,也有慕容复心心念念的大燕国

 星河岁月 2020-05-07

今天课代表为大家推荐一部重磅新书——《十六国春秋辑补》。十六国听起来挺遥远,其实我们中学课本里学过的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主角之一就是前秦的苻坚,前秦是十六国政权里实力相对较强的,曾经短暂统一过北方。

另外《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一心想要光复大燕国,他们追溯的英雄祖先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都是十六国时期的人物。慕容家在那时候就不断被灭然后重建,前燕和后燕的实力一度也较强,后燕后来在参合陂之战败给北魏,之后便一蹶不振,“参合庄”用的就是这个梗。慕容家族的前史都在这部书里了。

这个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而《十六国春秋》是唯一完整记载十六国历史的史书。它成书于北魏,离十六国比较近,被视为权威记载。后来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里的《载记》,还有《资治通鉴》里的十六国部分,都是从《十六国春秋》来的。“辑补”,这是因为《十六国春秋》后来失传了,现在看到的这部书是清朝学者重新辑佚的。

我们这部书是经过学者深度整理的一个本子,有标点和校勘记,后面还有表格,帮助读者捋清各国的时间线,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最可靠、也是唯一的单行的一个整理本。

崔鸿事迹与《十六国春秋》的成书

《十六国春秋》是北魏崔鸿以十六国诸国史为基础撰写的一部史书,记载了西晋衰乱以来至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的一百四十年间,中国北方(及蜀地)政权分立的历史。在这段时期里建立的政权并非只有十六个,但崔鸿认为“自晋永宁以后,虽所在称兵,竞自尊树,而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十有六家”。后人把这个时期称为“十六国”,正是由于崔鸿此书的缘故。

东晋十六国全图 | 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崔鸿(478—525),字彦鸾,清河人,北魏史学家,是北魏名臣崔光之侄,《魏书》有传。崔鸿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预议律令,修《高祖世宗起居注》,又受诏修缉国史。他从宣武帝景明年间开始通过公私渠道搜集诸国旧史,经过几年的搜罗抄写,除成汉史书以外的诸史终于齐备,遂自正始元年至三年(504—506)末,草成九十五卷《十六国春秋》,尚阙蜀汉一录五卷。正光三年(522),崔鸿终于访得成汉之书,重启十六国史撰作。到孝昌元年(525)崔鸿病卒时,《十六国春秋》基本完成。崔鸿生前,这部书稿知者甚少,直到永安年间(528—529),崔鸿长子崔混担任秘书郎,才将《十六国春秋》献上秘阁。

崔懃造像座  北魏神龟二年(519)
(造像座题刻崔鸿、崔鹔、崔鹍兄弟三人官衔姓名)
来源:《金石传拓的审美与实践》

崔鸿墓志  孝昌二年(526)

把十六国诸史整合为一部通贯的史书,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一是诸国各立年号,各方记事都以本国纪年为准,需要比定纳入同一纪年体系中。二是诸史或为纪传体,或为编年体,需要尽量统一。三是有些史事彼此互见,或见彼不见此,需要整体考虑,把某国之事尽量集中于该国录内,原本记载有不同之处也应适当处理。为此,崔鸿制作了《序例》《年表》各一卷,帮助他在各个方面统合诸史。

《十六国春秋》的流传、亡佚与重现

《十六国春秋》进上秘阁后,成为北朝隋唐官方修撰中最重视的十六国史书。北齐时祖珽带领诸学士在梁人《华林遍略》的基础上改撰《修文殿御览》,主要增补的史书就是《十六国春秋》与“魏史”。唐代史官重修《晋书》,设立载记,是取《十六国春秋》删减以成。

《晋书》

《隋书》、两《唐书》艺文经籍志都著录了《十六国春秋》,而大多数宋代目录则没有记载。由于《资治通鉴考异》多次提到《十六国春秋》,《通鉴》所记十六国史事也有不少并不见于《晋书·载记》,早期学者多相信崔书亡佚于北宋末。

《资治通鉴》

余嘉锡指出,此书尚见于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近来学者也搜集了一些明代《十六国春秋》存世的证据,但都是书目著录,未详其书内容,不知是否崔鸿原书。无论如何,从南宋到明代中前期,此书的确声迹罕闻了,《永乐大典》也没有引用,应该说崔鸿原书即便在明代尚存世间,亦不为学者所见,可以说是亡佚了。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两种《十六国春秋》刊本。其一是万历三十七年屠乔孙、项琳之刊行的一百卷本,径题为“崔鸿撰”,但实际上它的取材并不限于崔鸿之书,而是把各种有关十六国的资料汇为一编,不标注出处,大体可视为一部明人重撰的十六国编年史。其二是稍早的何镗《汉魏丛书》中的十六卷本。其内容与《太平御览·偏霸部》所引崔鸿书各录基本一致,部分国家多出的内容亦基本见于《晋书·载记》,恐怕也是很晚出的本子。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以上两种版本的《十六国春秋》同时收录,并将何本改名为《别本十六国春秋》。在汤球重辑以前,清人见到的主要就是这两种《十六国春秋》。

汤球与《十六国春秋辑补》

汤球(1804—1881),字伯玕,安徽黟县人,清代学者,《清史稿·文苑传》有传。汤球一生最大的成就当属对两晋十六国时期历史文献的辑佚,而以围绕崔鸿《十六国春秋》的工作用力最深。

《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依《魏书·崔鸿传》提到的诸国次序,设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南燕、夏、前凉、蜀、后凉、西秦、南凉、西凉、北凉、北燕十六国录,另制《年表》一卷。

在正式辑补《十六国春秋》以前,汤球先整理了十六卷本《十六国春秋》,取《太平御览·偏霸部》对校,依《隋志》著录卷数改定为十卷,题为《十六国春秋纂录校本》(简称《纂录》)。

汤球《辑补》是以《纂录》和《晋书·载记》(及《张轨传》《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为主干,再穿插其他散见佚文的。《纂录》和《载记》之间,则依然以《纂录》为主。《纂录》节引的《十六国春秋》重视编年的属性,每事皆保留年月,而具体事件则删略为寥寥数言。与此相反,《晋书·载记》则保留了较多对历史事件的具体记载,而删去了绝大多数事件的时间。把《纂录》与《载记》两种文本合而为一,再连缀群书中的《十六国春秋》佚文,可以形成一份编年相对明确、记事相对具体的文本,应该说是综合考虑了科学性与读者便利的优选辑佚方案。

广雅书局刊本《十六国春秋纂录校本》《十六国春秋辑补》

尽管汤球在《十六国春秋辑补》上倾注了大量心力,但也难免有不足之处。就今人利用此书而言,有两方面问题特别值得警惕,一是在缀连文字时过于机械,可能反失其真;二是编年详尽,但可能迷失在十六国史事纪年无法避免的混乱中。对于前者,我们尽可能在校勘记中指出,也希望读者在利用《辑补》时,重视分辨其史源,查对原始出处。对于后者,则要注意汤球《辑补》的系年是后人对《御览·偏霸部》、《通鉴》、正史帝纪等几种不同系年记录体系进行选择和整合的结果,不可不加考辨而直接采信。

本次整理工作的说明

本次整理《十六国春秋辑补》,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广雅书局刊本为底本,以校核史源为工作重心,参考《十六国春秋纂录》《晋书·载记》以及《太平御览·偏霸部》等诸书中的《十六国春秋》佚文,逐条复核,逐层考辨,厘清史源,指出错漏。来自诸书的《十六国春秋》佚文,汤球已标注出处者,对于汤球小注指涉文句起点不明或因裁剪拼缀丧失重要信息者,酌情加以说明;对于汤球漏注出处、以及无明确出处的内容,也出校说明。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靠且便于阅读利用的《十六国春秋辑补》整理本。

(摘编自中华书局《十六国春秋辑补》前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