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 陈 熙 近几年,“互联网+医药”成为资本追棒的风口。然而随着互联网医药明星——春雨医生线下诊所运作失败,说明“互联网+医药”的发展并不顺利。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互联网+医药”陷入困局?笔者认为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规定,不能网售处方药,且须划清互联网平台与药店实体责任,有效监管药品质量安全;二是“互联网+医药”企业普遍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企业利润依然掌握在医药产业链上游手中,甚至有的企业为了吸引患者不考虑盈利模式;三是公众的看病、买药行为与衣食住行相比始终是低频次需求,企业很难通过“烧钱”培养用户习惯。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互联网医疗乃至老百姓对医生过度依赖,而未重视执业药师的作用。互联网医疗从“轻问诊”到“预约专家看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医生资源的进一步索取。因此,笔者认为公众的健康理念不更新,“互联网+医药”难有质的突破;“互联网+医药”对医生的压力,需要有人来分担。 执业药师正是分担此压力的最佳人选之一。根据《国家执业药师业务规范》规定,执业药师的职责是保障公众合理用药,践行优良药学服务,包括处方调剂、用药咨询、药物警戒、健康教育等。所以,执业药师可以让公众和患者体会到药学服务带来的价值。通过健康教育,公众可以基本辨别药品的真伪,在药店选药可以从“盲选”进步到“优选”,从而避免“买贵药、被导购”;执业药师与患者充分沟通能避免患者因误用药、乱用药、多用药导致多次往返医院的现象发生,医药费和医疗费得到有效控制。可见,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既提高了公众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改善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切实分担了医生的身心压力。 从国外的实践看,执业药师是患者与医生间的桥梁与纽带,执业药师不但很好地分担了医生的压力,也对医生处方起到了间接监督的作用。我国一直推行“医药分家”的医改政策,无形中给执业药师带来更多发挥作用的空间。国务院自2014年以来分六批取消职业资格共319项,但执业药师资格证工作在不断加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也在研究如何提升执业药师的准入门槛。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执业药师在全民健康和医药领域的作用不可或缺。 所以,“互联网+医药”非但不能“架空”执业药师,反而应该让执业药师“上线”,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互联网+医药”可以利用互联网跨时域性、强互动性的特点,为执业药师与患者提供及时且长效沟通手段,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门槛低、传播快的特点,为执业药师创造药学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医药”领域执业药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药学服务“流行”起来,使患者逐渐对执业药师产生信赖,进而帮助药店实现多元化发展、提升客流量,药店也不再靠高毛利模式盈利。在此笔者呼吁,医药企业在布局“互联网+医药”时不要忽略执业药师这枚“棋子”。在“互联网+医药”中发挥执业药师的药学服务作用,挖掘多元盈利模式,如此才能打破“互联网+医药”的现有僵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