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传统的家训到现代的家庭公约 家庭教育教什么?

 老玉米棒 2020-05-07

             家庭教育教什么?

中国是一个很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提到家教,人们很快想到《诸葛亮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可说是源远而流长。三国魏嵇康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书》,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也不大。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全书七卷二十篇,内容丰富,堪称中国家训之大乘,颜之推说:我之所以要写这部《家训》,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在古代系列家训中,可分为十个方面内容:

1、告诫孩子从小要立志,并且要有恒心:人无志,非人也,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对父母孝敬,对祖先恭敬: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3、品德教育要从小开始: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4、好习惯也要从小培养: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5、为人处世方面: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6、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修身,养性方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

8、亲子关系方面: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9、感恩方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10、关于交友方面: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传统的家训从立志、到习惯培养、修身养性、孝敬感恩等都有教育,家训重在家庭潜移默化教育(家长的影响与孩子在家规中自我教育),但同时也有处罚规定。比如,在祖宗牌前静立(或跪下)思过,罚跪,杖责,逐出家门等。中国社会历来有家规、国法之分。家庭内部纠纷往往交由家庭(族)自行处理。家规是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的规范,一般由家长制定,往往延续数代,不容更改。从性质上看,家规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人习惯法规范,凡该家庭(族)中的成员均应无条件遵守。从内容上看,家规一方面规范家庭成员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如对婚姻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的规定、对夫妻关系及行为的规范、对家产的使用和继承的规定等;另一方面还涉及家庭教养、家族祭祀、婚丧嫁娶等活动的礼仪程序等内容,如家蒙之规(指家庭教育的规范、原则)、立品之规(教导子孙礼仪廉耻之道)、慎终之规、祖茔之规等。从形式上看,家规一般表现为家训、族规、宗谱等形式。家规依宗法血缘伦理而设,是在家庭内部维系伦理纲常和家长制等级关系的工具。“名尊卑”、“敬长上”、“尊卑有伦,不可侵犯”这样的语汇经常出现在后世所存有关家规的文献中,亲亲尊尊的儒家理念通过家规在家庭内部推行并巩固。因此,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侵犯或是暴力行为被视为是破坏家庭内部秩序的“违礼”行为而为家规所不容。

这些家训对家族的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与推到作用。很多家族因此延续了数十代,如孔子家族,曾氏等家族。现代社会扬弃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糟粕,吸收了西方人文的民主的思想,在一些宗族的家训中增加了现代的内容,比如名称改为:家庭成员公约,夫妻公约等,所谓公约就是大家在一起讨论商定设立的家族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

比如,家族中成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伦理道德,为人父母者要做自己子女的榜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勉自立,健康地培养自己的子女到成年人,从小注重品德、好习惯的培养。

然而,现代有相当多的家庭只重视智商教育,忽视情商(认识自己并调控自己情绪、感知他人的情绪、人际交往等能力)、德商(基本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伦理等)、逆商(抗挫折能力、逆境中复原能力)、责商(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能负起责任、能担当个人或家庭的社会责任)等培养,而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对智力发展有促进,而且对孩子将来立足社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缺乏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与培养,因而导致很多青少年人格不健全,健全的人格包括智力正常、情商良好、自我价值高、抗挫折力良好、有责任感、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等,下一节网络成瘾的家庭预防会有这些内容的具体阐述。

所以现代家庭公约也要吸收传统家训之精华,既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同时又具有时代的气息。不仅彰显有传统的美德,同时还发挥现代人主观能动性。所以现代家庭公约中更注重个人的个性独特性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