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甄士隐知投人不著,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拓,麻鞋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1]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甚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折叠 编辑本段 歌词注解1.陋室--简陋的屋子。笏满床--形容家里人做大官的多。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事出《旧唐书·崔义元传》:崔庆的儿子琳、珪、瑶等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时"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事,并编有《满床笏》剧,小说中曾写到。这两句说,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 2.雕梁--雕过花的屋梁,指代豪华的房屋。 3.谤--指责、毁谤。奚落、辱骂。 4.强梁--强是强盗,梁指的是梁上君子,也就是小偷。 5.择膏梁--选择富贵人家子弟为婚姻对象。膏梁,本指精美的食品。膏,肥肉;梁,美谷。引申为富贵之家。 6.烟花巷--妓院。烟花,旧时娼妓的代称。 7.纱帽--古时候的官吏所戴的帽子,这里是官职的代称。 8.锁枷--旧时囚系罪人的刑具。 9.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贵官所穿的公服。 10.反认他乡是故乡--比喻把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误当作人生的根本。 11.为他人作嫁衣裳--比喻为别人做事自己没得到好处。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译文: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功名是没法忘记的, 从古至今的将领和丞相都在哪里,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坟;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财富是没法忘记的, 活了一世,只恨积攒了没多少钱,等到钱多了的时候,眼睛一闭就离世了;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娇妻是没法忘记的, 活着的时候天天诉说的恩情,死去之后又改嫁他人;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儿孙是没法忘记的, 一片痴心教育孩子的父母从古来就有许多,但是有谁看见了那些所谓孝顺的儿孙呢? 南无乐队《好了歌》领唱新版红楼梦首映 应新版《红楼梦》片方及导演邀请,北京视袭音乐旗下势头看涨的南无乐队带着几天前刚刚改编制作完成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插曲《好了歌》,登上了北京卫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首映典礼的舞台。 《好了歌》堪称《红楼梦》古典文学经典中的经典。《好了歌》宣扬的是一种远离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好既是了,了既是好,表达的是佛教的"万事到头都成空,及早抽身了尘缘"的思想。 新版红楼梦片方表示,"南无乐队不管从音乐作品还是乐队气质来讲,都蕴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之他们一直以来对佛学文化的研习经历和感悟,非常契合《好了歌》在音乐呈现上的诉求。另外,南无乐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的鲜活代表,邀请他们参与到新版《红楼梦》的相关创作工作中,也希望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关于新版红楼梦的直接反馈。这样有助于让观众能在新的红楼中感受恰到好处的音乐,更能全面感受新红楼。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出处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赏析《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 折叠 编辑本段 歌注赏析《好了歌注》中所说的种种荣枯悲欢,是有小说的具体情 当然线索还是有的,比如甲戌本的批语(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指出沦为乞丐的是"甄玉、贾玉一干人",这与原燕京大学藏七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九回脂批说贾宝玉后来"寒冬酸齑,雪夜围破毡"是一致的。但由此我们又知道甄宝玉的命运也与之相似,可见贾(假)甄(真)密切相关。"蓬窗"换作"绿纱"的,脂批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又说戴枷锁的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那么他们后来因贪财作恶而获罪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贾兰的官运可从后面李纨册子中的判词和曲子得到印证,贾菌的腾达则是他人后续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 有两条脂批,乍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即批"两鬓又成霜"为"黛玉、晴雯一干人",说"日后作强梁"是"柳湘莲一干人"。这些都是已知结局的,岂黛玉能够长寿,睛雯死而复生,湘莲又重新还俗?当然不会。其实,前者是批语抄错了位置,应属下一句,指她们都成了"黄土陇头"的"白骨";后者则是将第六十六回中作者描写在外浪迹萍踪的柳湘莲所用的隐笔加以揭明。有这样一段文字:"薛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我同伙计贩了货物,自春于起身往回里走,一路平安。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我们性命。我谢他又受,所以我们结拜了生死弟兄。……'"这段话颇有含混之处。比如说"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我们终究不知柳是从何而来的,而且他一来,居然毋需挥拳动武就能"把贼人赶散",他的身份不是也有点可疑吗?就算他这几年"惧祸走他乡"是在江湖行侠吧(书中对他在干什么行当讳莫如深),侠又何尝不是"强梁"呢?(《庄子·山木》:"从其强梁。"吕注:"多力也。")可见,脂批在提示人物情节上都不是随便说的。 有一条脂批很容易忽略它提供情节线索的价值,即批"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草草读过,仿佛与"陋室空堂"两句同义,都说贾府败落,细加推究,所指又不尽相同,否则何不说"宁、荣二府"、"大观园"或者"蘅芜院、藕香榭等处"呢?原来,我们根据多方面线索得出的结论:贾府获罪,宝玉离家(或为避祸)在外淹留不归,时在秋天。此后,他的居室绛芸轩当然是人去室空。林黛玉因经不起这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忧忿不已,病势加重,挨到次年春残花落时节就泪尽"证前缘"了,潇湘馆于是也就成了空馆。"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回到大观园时,黛玉已死了半年光景了,原先"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如今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指出佚稿中文字),怡红院也是满目"红稀绿瘦"(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的凄惨景象,而两处室内则是"蛛丝儿结满雕梁"。这就难怪宝玉要"对境悼颦儿"(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批)了。 此外,也有歌中虽无脂批,但我们仍能从别处提示中得知的情节,如择佳婿而流落烟花巷的当是贾巧姐。至于既无脂批又难寻线索的话,如"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之类,那就不必勉强去坐实了。因为,即使不作如此推求,也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两首歌的精神实质的理解。 折叠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生卒年难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