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类型的 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 戒除镇静催眠类西药(安眠药)的依赖。
当今失眠病症的发生率很高,且男女老少皆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也较复杂。中医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历来对人体的正常睡眠和睡眠障碍均有深刻的论述和描绘。
中医古代文献称失眠病症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灵枢·营卫生会篇》中有对睡眠的论述: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注:“陇”通“隆”,意为盛、多。)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规律,是与自然界昼夜节律相协调的,而且这种协调是有规律的。 中医卫气运行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人体睡眠与醒寤的客观规律,人体五脏也都深度参与了这个过程。 由此可见,失眠的根本原因是,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运行不能同步所致,而人体阴阳之气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人体诸脏腑功能的正常和协调。 因此,如果五脏功能失常,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睡眠功能而导致失眠。 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主血脉”,因此,失眠病位主要在心,并涉及肺、肝、脾(胃)、肾四脏。 机体诸脏腑功能的运行正常且协调,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也正常,则人的睡眠正常;反之,就会出现睡眠障碍。 在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失眠病症注重辨证论治,从脏腑辨证来看,人体心、肝、脾(胃)、肺、肾五脏常见的临床证型各有不同,在治疗上,选方遣药上也必须一一对症,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床症状 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红口渴,尿黄便干,舌尖红绛,口舌溃破, 梦遗滑精,脉数有力等。临床症状 睡眠不安,常伴有惊惕恶梦,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善惊易恐,胆怯如有人捕等。临床症状 夜晚卧床,思虑万千,转侧难眠,日间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临床症状 夜间失眠,卧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间断多醒,多梦纷纭,甚者彻夜不眠,兼见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红赤等。临床症状 头蒙欲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续睡,同时可见心悸,健忘,神疲乏力,胃口不佳,面色萎黄,口淡无味,食后作胀,舌质淡,舌苔白,脉象细弱等。临床症状 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兼见口淡,不思饮食或纳食无味,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或有欲解不尽感等。临床症状 睡眠不安,甚至不能平卧,胸闷,咳嗽,呼吸不畅,无汗,甚则心悸,喘息,胸闷,气短,舌苔白腻,脉象滑弦等。临床症状 夜不能寐,或虽能入睡,但通宵梦扰纷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干咳少痰,舌质嫩红,脉象细数等。临床症状 夜难入眠,甚至彻夜不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梦遗健忘,口舌生疮,大便不畅,舌尖红,脉象细弦等。临床症状 夜眠不酣,间断多醒,或早醒,有梦,醒后难再复述,常伴有头胀,头痛,颈项板牵不适,口干苦,眩晕,耳鸣,面颊色斑,两颧升火,腰酸膝软,夜间尿次频繁,或四肢不温,背脊时寒等。 治疗原则 滋肾平肝,养精安神。 由于失眠症状往往并不是孤立的,所以,失眠患者在出现失眠以后,尤其是经过自身调整仍然无法改善睡眠的,应该及时去正规医院,请失眠专科医师进行诊治。因为失眠的产生因素是多样性的,临床证型也各有不同,专科医师通过仔细询问和缜密检查,可以详尽地了解患者的生活状况、工作环境、性格类型、家庭背景、既往睡眠史、过去病史、治疗史和现病史,以及现在正在服用何种药物等情况。然后经过综合分析评估,为患者找出失眠的原因和判断失眠的临床症型,给予适当的治疗,并配合生活宜忌指导,必要时还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一般来说,失眠都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失眠患者不要过度紧张,不要把失眠当成不治之症,而是应该树立起信心。一方面,患者要谨遵医嘱调整好自己的饮食、作息、情感等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患者要按照专科医师制订的针对性方案,认真地接受治疗,争取早日摆脱失眠之苦。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失眠病症的临床研究,在医疗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治疗失眠病症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一方面,中医中药不是所谓的“安眠药”,临诊医生是通过望闻问切,进行严格的辨证分型,以针对性地选方遣药,来帮助失眠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不是简单化的“安神”或“安眠”。另一方面,失眠患者睡眠功能的康复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与患者病程的长短、夹杂病症的有无多寡、病情的轻重程度,以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失眠患者在就医服药见效后,应该要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并保证维持相对安静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样才有利于降低病情再复发的概率。在临床中,我们常常可见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失眠患者在治疗见效后,认为疾病已愈,没有巩固一段时间,立即进入原来紧张的工作状态,或又恢复原来的精神环境、生活方式,这样往往易于使失眠病症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当今失眠患者人群很大,他们非常痛苦,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提高临床疗效,给失眠专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疾病应该以预防为主,有效降低失眠病症的发生率也应该从预防入手,这是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我们积极倡导科学的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自觉遵循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和人体自身的睡眠规律,每天都能幸福地拥抱健康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