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处于叛逆期,这样做比吼一千句管用

 骄阳飞雪 2020-05-08

本文首发小十点

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

培养起孩子的好习惯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苦恼:

明明和孩子一起制定了很多规则,比如,晚上9点前上床睡觉;每天都要完成学习任务;每天晚上玩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可一旦开始执行,孩子总是百般不情愿,各种不配合。

要是强制执行的话,孩子甚至会大发脾气,或是哭闹不止。

怎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口中的规则,并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

父母不是在和孩子制定规则,而是在单方面地宣布规定。

这样的规定,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也许会遵守。

可到了叛逆期,也就不再管用了。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说过:

“每一次父母通过权力或权威去强迫一个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负责的机会。”

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给孩子表达自己需求的机会,从而避免孩子叛逆或者抗拒。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最后选择两方共同同意的那个。

比如,玩手机的时间。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15分钟到底是多久,以及为什么看手机需要规定时间。

可以问问孩子:

“你觉得玩手机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你知不知道15分钟有多长?”

“你知道看手机太久,眼睛会怎样吗?”

然后将约定好的规则总结为一句句简洁的指令。

比如:“周末,每天玩手机2-3次,一次15分钟。”

“开始玩手机之前,设定15分钟的闹钟。”

一旦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不仅能帮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信任和爱,还能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让孩子明是非、知对错

第一个叛逆期,对孩子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这意味着孩子的社交和生活都将发生重大的改变,或许要参与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或许要进行如厕训练了。

无论哪一种,这一阶段都是让孩子明是非、知对错的黄金时期。

所以,我们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帮助孩子熟悉外部世界的规则。

比如,当孩子打人、咬人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适当的惩罚,可以取消孩子看动画片的资格。

但是取消前,一定要跟孩子说清楚为什么要取消。让孩子知道取消看动画片资格的原因和意义。

惩罚,不是让孩子以后都不会再犯错,而是让孩子从每一次惩罚中得到教训。

记得我家孩子3岁的时候,我们就为孩子制定了一份卡通日历,每天根据孩子额外完成的事情进行“星级评价”。

教奶奶接打电话,两星好评;

帮妈妈把厨房的垃圾放到垃圾袋里,三星好评。

到了周末,再根据一周的表现给予孩子一些奖励。

一开始,孩子或许是为了能多玩10分钟游戏,或者是去一次游乐场。

但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了帮助长辈、参与劳动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奖励的是那些额外的行为,而不是孩子份内的事情。

比如学习,这原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奖励学习,只会让孩子变得功利,对精神上的满足和知识的收获失去兴趣。

别忘了,奖惩机制的目的是引发孩子的思考,让他们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对错。

坚守自己的底线

爱孩子与立规则并非背道而驰

孩子经历第一次叛逆期时,父母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要么是架不住孩子的哭闹,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步,从而给孩子一种错误的信号:只要哭闹,就能得到;

要么是机械地遵守规则,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偏差。

后者看似守住了规则。

实则却是告诉孩子:你不能决定任何事情,所以,也不需要对任何事情负责。

事实上,爱孩子和立规则本就是一体的。

爱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先天的本能;立规则,则是那些有远见的父母后天学会的本事。

如何在有限的规则里,给予孩子无限的爱呢?

只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就够了。

比如,健康的饮食习惯当然很重要。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杜绝孩子所有吃糖、喝饮料的机会。

而是坚持一直向孩子传达健康饮食的概念。

在超市的时候,看到了糖果,可以问问孩子:“想不想吃一些糖?”

孩子或许会说:“不想,对身体不好。”

或许会说:“想,我很想吃糖。”

当孩子真的想吃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妥协,尊重孩子的选择。

但还是要告诉孩子,过度摄取糖分对身体不好,我们虽然能吃,但要适量。

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偶尔满足他的小要求,并不会惯坏孩子。

反而会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并不是站在了你的对立面,而是站在你的身边,帮助你选择正确的事情。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