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庆勇教授:吴茱萸汤治头痛的不传之秘

 汉学苑 2020-05-08

我们都知道,吴茱萸汤可以治疗厥阴头痛,但是在真正的临床运用中我们需要抓住主症,并且在治疗用药上也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我们掌握。

5月3日何庆勇教授在华医世界线上直播平台讲授了《<伤寒论>与疑难病治疗(头痛第一方)》,其中分享了很多何教授使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的经验。

现小师妹选取部分,整理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课程内容精彩放送~






原文



《伤寒论》原文:

第三百七十八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说: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二百四十三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31g) , 汤洗七遍,人参三两(41g),大枣十二枚(90g) ,擘,生姜六两(83g)。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第十一条《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说: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擘, 生姜六两,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外台秘要第六卷中《延年》 :

“疗食讫醋咽多噫,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五合,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切。

《神农本草经》对吴茱萸汤组成的原文注释:

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理,根杀三虫。

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避,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脚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经验总结



何教授在临床中具有多年用药经验,得出:

吴茱萸汤每日服三次,有效率为90%,若患者只服两次,有效率则会降低为60%。

此方中人参不管是用二两还是三两,生姜的量都是六两(比人参的量多两倍或三倍)。

方中吴茱萸的量是最小的,但若想吴茱萸在临床上获得非常好的效果的话,生姜的量必须是人参的两倍或两倍以上。(这是临床上的不传之秘)

核心方证:

①头痛,局部怕风怕冷。

②吐利,喜饮温水,手足凉,烦躁。

矢数道明认为:

吴茱萸汤用于寒饮上下流窜,既吐又下利,烦躁、手足厥冷、症状严重者;因虚证引起寒证者。

凡符合上述方证者,多可用吴茱萸汤。

用方经验:

遵循原方比例: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的比例最好为1:1:2:2.

以呕为主症,加大生姜用量或直接用生姜汁;寒冷体较甚,酌情加大吴茱萸用量(最多用15g)。中病即止。

医案一

陈某,女, 78岁,

初诊日期: 2018年12月28日。

主诉:头痛每日发作4个月,头发蒙1年。

现病史:

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每日必发,发时疼痛持续数秒,部位为头顶偏左侧;兼见头怕风、头怕冷,出门必须戴帽,甚为所苦。

1年前出现头发蒙,似有重石压于头顶,浑浑终日不得清醒。曾辗转空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求治无效,于今日来门诊就诊。

刻下症:

左头顶疼痛,每次可持续数秒;

头部怕风、怕冷;头部昏沉,似有重物压于其上;头汗较多,每次淋漓似如洗头;

素怕冷,见后背心冒凉气、膝盖凉等症;

口中极苦,不欲饮食甚至滴水不进;

大便每日1次,不干不稀;

夜尿每日少则次,多则每半小时一次。

查体:

舌淡胖,齿痕明显,苔薄白腻,有液线,中有裂纹。体态略丰,面色黄暗。

诊断:痛吴茱萸汤证;眩晕泽泻汤证。

治疗:吴茱萸汤合泽泻汤。

吴茱萸9g,党参15g,大枣15g,生姜30g,

泽泻55g,炒白术22g。

7剂,水煎服,分3次早、中、晚温服。

为什么要用泽泻汤呢?

因为患者有头部昏沉,似有重物压于其上。金匮要略上有讲到头晕发蒙,额头像是有个东西在那贴着似的,要用泽泻汤。

二诊(2018年12月18日) :

患者已见明显好转,头痛好转80%,头发蒙好转90%,已无石头压于头顶感。

效不更方,将吴茱萸改为10g守原方继续治疗。

再服7剂,头痛、头蒙均好转90%以上,现出门已不需带帽。头汗明显减少,身体怕冷亦明显好转,饮食恢复正常。

医案二

李某,男, 46岁,

初诊日期: 2016年9月21日。

主诉:反复头痛1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1个月前受空调冷气而导致头痛,呈阵发性,每日均发作,严重时持续一整天,头怕风。

刻下症:

头痛,每日均发作,头怕风,纳可,眠一般,多梦,大便1日1次,便干,夜尿0-1次,汗少。

查体:舌淡,边有齿痕,脉沉。

诊断:头痛 吴茱萸汤证。

治疗:方用吴茱萸汤。

吴茱萸15g,党参15g,大枣15g,生姜30g。

4剂,日1剂,水煎服,分3次早、中、晚温服。

二诊:

患者诉服汤药1剂半,头痛已愈。

随后1周未发作,头怕风症状亦明显转好。

有学生问:

何庆勇教授给出的原方原剂量当中,大枣的量90g,超过了生姜的量83g,吴茱萸31g。作为佐使之药,剂量为什么会这么大呢,远远的超过了主药?

咱们以3600年前的一个医案来还原一下:

商王汤头痛

商王成汤头痛,头怕风怕冷,痛的直呕吐清涎。

写《汤液经》的厨师兼保健医生伊尹赶紧煮了一把吴茱萸,这玩意好啊,可以止痛。

可尝了一口吴茱萸汤时,伊闭不上嘴:哎呀,太苦了!如果这样捧给大王喝,还不得被砍头啊!

伊尹随手抓起当时厨房里最甜的调味剂-甘草,品一品发现味道果然好了很多。

可是忽想起“甘草使人满” ,大王的胃在连年征战中饮食不规律,时常病满,那就去掉甘草,换成另两样---大枣、生姜。

伊尹再次尝了一口吴茱萸汤,还是难喝,三姜两枣的,看来还不够,于是逐渐摸索出了大枣90克和生姜83克。

商王喝了吴茱萸汤,病很快就好了,简直是就覆杯而愈。

于是他对伊尹说:你不要再当厨师了,治大国如烹小鲜,你就当宰相吧!

这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道德经》

商王因为连年征战,头部受风受寒,呕吐清涎。这是典型的吴茱萸汤主之。

医案三

刘某,女, 49岁,

初诊日期: 2012年10月19日

主诉:头痛反复发作4年余,加重10天。

现病史:

患者4年前出现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头晕,于北京丰台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最高达BP180/120mmHg左右,病情好转后出院(具体不详)。

之后患者间断服用多种西药、中药,但头痛仍反复发作,多次于丰台医院、广安门医院就诊,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牛黄降压片治疗后,病情好转后出院,血压140/90mmHg。

10天前患者出现头痛加重,恶心,无呕吐,无头晕,为求治疗,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

头痛,恶心,双眼胀痛,后项及背部僵痛发紧,恶风,局部无汗,口干,口苦,喜热饮,不欲饮食,四肢尤其以双下肢发凉为著(手足逆冷) ,双膝关节、双踝关节轻度疼痛,局部轻度肿胀,纳差,眼可,小便可,大便日3-4次,便溏。

既往史:腔隙性脑梗塞史半年。

查体:BP140/90mmHg,舌暗,苔薄白,脉细弦。

诊断:头痛  吴茱萸汤合葛根汤合丹参饮证。

治疗:方用吴茱萸汤合葛根汤合丹参饮。

吴茱萸9g,党参15g,生姜30g,

大枣30,葛根30g,麻黄6g,

桂枝15g,赤芍10g,白芍10g,

丹参30g,甘草6g,砂仁6s,檀香6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为什么要用到葛根汤呢?

伤寒论说到:脖子僵硬,头怕风怕冷,无汗。患者皆有以上表现。

为什么要合丹参饮呢?

因为她舌头暗。

何教授说:若现在要我用药,我会只用吴茱萸汤,因为复方能不用就不要用。最好是一天喝三次。

二诊:

患者头痛,恶心、后项及背部僵痛发紧症状基本痊愈,四肢仍发凉,以双下肢发凉为著,偶有双踝轻度疼痛,略有肿胀,纳眠可,小便可,大便3次/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紧。

治疗:上方合桂枝芍药知母汤。

吴茱萸9g,党参15g,生姜30g,

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5g,

赤芍10g,白芍10g,知母15g,

甘草6g,白术15g,附子6g (先煎1小时) ,

防风12g,大枣30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三诊:7剂后患者诸症消失。

随访半年,患者头痛、后项及背部僵痛发紧症状未见复发。

何教授说:若现在要我用药,我认为葛根量有点小,应该用60g。

看完何教授使用吴茱萸汤的经验方法,你是否对临床治疗头痛的方法颇有心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