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就不可避免要与人打交道,自然需要学着如何说话做事。 学会“软着说话”和“硬着做事”,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轨迹。 01 软着说话,更易与人相处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早年曾由于说话不得当,吃了很多苦头。 官至翰林院检讨一职时,他满心欢喜,觉得自己科场一路顺风顺水,非常了不得。 曾国藩活跃外向,喜爱交友,串门、和朋友聊天,也十分爱开玩笑。由于说话随心,他在做京官的头几年常和人起冲突。 有一次,他因为意见不合,与自己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甚至隔着桌子就要动手了,连人家人也都进行“问候了”。 还有一次,一个叫黎吉云的朋友上门拜访,想让曾国藩替他点评诗句。曾国藩夸奖了朋友后,却滔滔不绝地谈论起自己的诗学素养,故作艰深。 他的笨拙之言,说话不周,弄得人尴尬、受伤,因而身边许多朋友避之不及,也为自己招来敌手,使官场之路平添了坎坷。 吃过生活的苦头后,他陷入羞愧自责,反思自己的说话能力,发奋学做“圣人”,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进阶之路。 一段时间的自省后,他渐渐转变了“随心所欲”的说话方式。他懂得了三思而后言,说话注意分寸,越来越为他人着想。朋友也逐渐多了起来,经常交往的朋友有一百多人,常常门庭若市。 官场如此,职场亦如此,甚至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也是如此。 软着说话,可为双方留有余地,不至于“兵刃相见”。 在他后来的家书中,也能看到他的自我批评,以及说话方面对子女的告诫——说话不可全凭真性情,还须为他人考虑。 良好的说话艺术有利于尊重他人,留住朋友,降低树敌几率。多几个朋友,总是比多几个敌人要好。 俗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其恶语相对,不如及时止损。这样,既渡自己的劫,亦使他人舒服。 一个人的说话艺术,可以帮助更好地展现自己、赢得人们认可,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 02 硬着做事,更易实现理想 曾国藩历七次科举之痛,才得偿所愿中了秀才。从京官时代写日记开始,他向人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坚持读书交友,反省己身,未曾放弃。 正因做事坚持,曾国藩才收获了异于常人的成就,提升了自己的品格修养。 招募湘军时,曾国藩因排斥官场潜规则,受层层阻碍,被当地官员侮辱。练兵一事成了他“长沙之辱”的导火索,让他差点儿折在兵痞手里。 堂堂“副部级”官员受此凌辱,必然是夜不能寐,心血难平。然而,最后他没有告御状,反而做了“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决定。带着自己招募的军队出走,在僻静的衡阳潜心训练。 事实证明,这支湘军终成了一代霸王,在历史的舞台发挥重要作用。 李鸿章评价他:“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从官场的愣头青到位极人臣,建立湘军。他在水深火热,文化动荡的时代冒天下之大不韪,创立自己的军队,为百姓,亦是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信仰。 而这,大都是“硬着做事”得来的。 这些历史看似遥远,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其中的做事之道却不可不思,不可不学。 要知道,在成为名臣前,曾国藩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笨拙学子。身为平凡人的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奋进的榜样。 学会硬着做事,利于锻炼自己的做事,应变和处世能力,让自己遇事不畏难、不惊慌、心淡然。即便遭受痛苦,也可以重新站起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 不在行动中向阳而生,就在懈怠中黯然失色。坚持做下去,才可功不唐捐,这是社会的“硬核”生存法则。 03 王阳明认为:“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这个“灵明”是天理,是本心,亦是良知。他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意思是说:知行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行为。通过内省,可以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和做事方式,并将其妥善结合。 “软着说话”,即说话委婉,懂得移位,会说话;“硬着做事”即做事坚持,交付行动,会做事。 “软着说话和硬着做事”是必修的生活艺术。习得了其法,不管外物如何风云变幻,你都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自己的傲然挺立。 总有灵魂栖息的处所,足以使自己在聒噪的人世间寻得清净雅然,随时入世,随即出世。 好好生活,好好说话做事,一生便心安无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