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周道至顺 2016-10-27

之前对曾国藩的了解仅限于《曾国藩家书》,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式的圣贤人物。现在逐步发现,曾国藩也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的“人”,而非“神”。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考了十七次才勉强中了秀才。曾国藩资质平平,甚至有点笨,科举考试七次才中秀才,此时已是二十三岁,四年之后才又中进士。相比之下,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十四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就这样一个“才短”的人,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成为晚清史上一呼百应式的人物。

而曾国藩的意义在于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高度。

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八日,曾国藩抵达北京开始了官宦生涯。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喜欢热闹,乐于交往,每天都要走东家串西家,穷侃雄谈,下棋听戏。他也给自己立了日课,但一直没有严格执行。他在日记中写了自己的几个缺点,心性浮躁,坐不住,经常责备自己“晏起““无恒”;为人傲慢修养不佳,初到北京几年与朋友打过两次架,与同乡恶言相向,“肆口漫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言不由衷,语涉虚伪。到达京城后,见到很多气质不凡之士,往来揖让,每每领略到清风逸气;而自己之前的志向是功名利禄、光宗耀祖,自觉惭愧,因此立志做圣人。

要实现自己的壮志,他每天用工楷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用儒学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先从自己身上找根源,自省。不仅如此,他还借鉴外力监督自己,和品行、学识优秀的人交往,把日记送给朋友们点评,用“师友夹持”的方式,提高自己。

在立志自新后的第二十一天,他发誓先戒烟,最终戒烟成功,这给他了很大的信心。然而,他发现戒烟乃是“脱胎换骨”工作中最容易做到的事,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植根于本性之中的,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终身的事业。很多根深叶茂的毛病,通过一时的心热,不会彻底改掉,用一生的时间去“温火煮”,才能慢慢化解掉。就像学习一样,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高原现象,出现停滞。而曾国藩却能坚持毫不退步,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做人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事无成。”曾国藩也做到了。读经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在今天看来,这种方法有些不科学,时常把人弄得心烦意乱,可这种方式练就了他踏实的性格。在日后的带兵打仗、读书习文中,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用兵打仗,虽在奇策,但只可偶尔用之,不可倚为根本,稳当平实者,常操胜券。”

他有着儒家的道德感,凡事要自己做到问心无愧。

创立湘军后,曾带领着湘勇立下过不少的功绩,然而,曾没有实权,受到很多的为难。曾父去世后回家守制。他收到了湖南巡抚衙门转来的上谕:赏假三个月,假满后仍回江西督办军务。曾国藩深知江西战场上离不开自己,于是趁机向皇上要督抚实权。说非如此,则勇不能带,仗不能打。然而,何桂清(正任两江总督),雄心勃勃地要夺得攻下江宁的首功。江南大营在源源不断的银子的鼓励下,打了几场胜仗,形势对清廷有利。咸丰帝便顺水推舟,命他在籍守制。这段时间,湘勇捷报频传,先是收复薪水、广济、黄梅、小池口,接着水师外江内湖会合,夺取了湖口,打下了梅家洲。他是又喜又愧。喜湘军能建立如此功绩,说明湘勇的确是一直能征战的军队;而自己建立的军队被别人指挥着,摘下盖世硕果,心里总不是滋味。总爱发脾气,教训人痛苦不堪,经道人指点,转向黄老之学。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回想以前,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办事太冲动。总之,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他明白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正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在家的日子里完成了他的 “大悔大悟“。后咸丰重新起用曾,重返官场的曾变了!变得和气、谦逊、周到了,当然也学会了”啖之以厚利“。胡林翼称他“渐趋圆润之风,无复刚方之气”。随后的人生里,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晚年的曾国藩,已是老奸巨猾,但仍然保持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这也是人在官场的不得已吧,要想生存就要适应,只是在适应的过程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刚直纯正才是重要的。后人对他则褒贬不一,引用一句对曾国藩的评论,“他的圆融是以质朴刚正为基础的,和世俗的油滑机智境界力量不可同日而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