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普惠金融和金融与社会不平等是金融社会学中的两大重点话题。其中,金融扶贫是指在特定领域和特定时期,利用金融手段,扶助弱势群体,使他们也能享受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本研究通过双重差分法(DID),考察了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政策对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信贷的影响,对于我国金融扶贫政策的制定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分析框架和假设 一直以来,由于高度的信息不对称、较低的金融可得性以及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落后性,农村家庭普遍受到较为严重的信贷约束,导致正规金融信贷被风险较高的民间借贷所挤占。而精准扶贫政策从3个角度影响了农户的信贷获得:首先,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其次,通过建立农户金融服务档案、贫困户信用指标体系以及创建和评定“信用户”、“信用村”等途径缓解了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大幅度降低了农户正规信贷的准入门槛。这些都有助于农户使用正规信贷而放弃民间借贷,有利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公共政策一般存在由政策制定时间引起的内部时滞,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不断增加,金融扶贫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政府、市场和社会逐渐形成扶贫工作合力,金融扶贫的力度也随政策实施时长的增加而增强。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3个假设: 假设1:准扶贫政策提高了农户正规信贷获得的概率及规模 假设 2:精准扶贫政策降低了农户非正规借贷的概率及规模 假设 3: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信贷渠道以及规模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 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是 2011年至2017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由于精准扶贫发生的时点为2014年,本文将2013年、2015年、2017年3期的数据处理为面板数据,共有5203户农户样本。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来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信贷行为产生的影响。 被解释变量有4个:农业正规信贷获得(是否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尚未还清的银行/信用社贷款)、农业正规信贷规模(当年贷款余额)、农业非正规信贷获得(是否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尚未还清的民间借款)、农业非正规信贷规模(当年借款余额)。 解释变量为 控制变量有15个,包括家庭总消费、家庭总收入、家庭总资产、家庭规模、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不健康人数比例、家庭成员是否有领导干部、户主年龄及其平方项、户主性别、户主婚姻、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风险厌恶、户主风险偏好以及家庭中党员数量。 研究发现 实证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户获得农业正规信贷的概率提高了 1.93%,正规信贷规模提高了 20.43%。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作用逐渐增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第三年,贫困户农业正规信贷概率提高 3.45%,农业正规信贷规模提高 34.4%;非正规信贷概率下降 4.08%,规模下降 33.34%,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减弱。上述影响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的异性分析还发现,精准扶贫政策效果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反映出该项政策在推动金融扶贫区域间协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相较于贫困县,非贫困县的贫困户正规信贷获得的概率及规模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体现出中国贫困治理中先“区域整体”后“精准突破”的工作思路。本文还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正规农业贷款资金并不存在明显的“精英俘获”效应,然而极度贫困家庭的正规信贷获得情况仍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精准扶贫政策对建立健全农村信贷市场成效显著,但极度贫困家庭获得正规金融的渠道还需进一步完善。 结论 精准扶贫是彻底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工具。本研究结果对于金融扶贫以及普惠金融的推进具有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小额信贷发放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补偿分摊机制;第二,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极度贫困家庭信贷扶持的力度,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录发放小额贷款,推动政策精准落实;第三,贫困户应当充分利用信贷资金,提高增收能力,积极脱贫。 Reference: 尹志超,郭沛瑶,张琳琬.“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准扶贫对农户信贷的影响[J].管理世界,2020,36(02):59-71+194. 编辑:许子妍 徐荣婧 |
|